濮陽市濮陽縣鍛造幹部硬作風 啃下脫貧硬骨頭

2019-07-16 10:16:42  來源:河南日報  責編:劉徵宇

  7月15日,驕陽似火。濮陽縣梁莊鎮梁莊村貧困戶孫愛菊看著屋後的火龍果特色種植園,內心如同天氣一樣熱情高漲:“下一步俺入股後,日子肯定紅紅火火!”

  然而不久前,濮陽縣成功脫貧摘帽的喜訊傳來,孫愛菊的心裏還打過鼓:“是不是再沒人幫了?”出乎意料的是,沒幾天縣領導就主動登門,和她一起吃飯嘮嗑。縣領導為她宣講政策、出謀劃策,更堅定了她增收致富的信心。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濮陽縣近萬名黨員幹部沉下身子真正走到群眾中間,感受群眾艱辛、傾聽群眾心聲、解決群眾困難。

  “一頓普通的農家飯,群眾會把你當一家人,把‘掏心窩子’的話説給你聽。”濮陽縣委主要負責人講得很實在,“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也是幹部作風的大考場,廣大黨員幹部與群眾更緊密聯繫在一起,才能把扶貧工作做紮實、做到底。”

  不破樓蘭終不還

  濮陽縣是我省“三山一灘”扶貧開發重點區域,也是省級貧困縣。精準扶貧建檔立卡工作開展以來,該縣共確認建檔立卡貧困戶27251戶109484人,60%的貧困人口集中在沿黃灘區,脫貧攻堅在起跑線上就要“啃硬骨”。

  “拼在一線,苦幹實幹,摘不掉貧困縣帽子主動辭職!”濮陽縣主要縣級領導對全縣人民莊嚴承諾,立下破釜沉舟、背水一戰的決心。

  由縣委書記任政委、縣長任指揮長的脫貧攻堅指揮部迅速成立,下設13個專項推進組,由縣委常委或副縣長任組長。每名縣委常委聯繫1個脫貧攻堅重點鄉,分包1至2個深度貧困村,分包至少3名貧困戶,幫助解決實際問題。

  高位謀劃部署,好幹部盡著脫貧用。濮陽縣選派優秀科級幹部及後備幹部到村裏擔任第一書記,所有貧困村和有貧困戶20戶以上的非貧困村派駐工作隊。47名縣級幹部、669名科級幹部和8089名在職黨員與貧困戶結成對子,實現結對幫扶全覆蓋。

  出臺《關於進一步完善脫貧攻堅責任體系的意見》,確立上下貫通、責任到底、合力攻堅的大扶貧工作格局。縣鄉村三級黨組織主要負責人作為“第一責任人”立下軍令狀,978個村級脫貧責任組牽頭抓總,517個駐村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有了“行動指南”。

  嚴格落實《濮陽縣脫貧攻堅工作問責辦法》,8名駐村第一書記被召回,287名黨員幹部受到黨政紀處分,98名扶貧一線幹部得到提拔重用……扶貧督查局和扶貧督戰隊創新計分式督查、精準式交辦、臺賬式整改、銷號式驗收、連帶式問責“五步工作法”,激勵各級各部門勇於在脫貧攻堅中擔難擔險。

  強化黨建引領,“一站兩組三會”為貧困戶搭起“連心橋”。村級設立廣播站,每天播放扶貧政策、幫扶故事、脫貧典型等;成立黨員群眾互助組和老黨員、老教師、老幹部、老模範、老軍人“五老”扶志組,幫助貧困戶發展脫貧致富項目和轉變思想觀念;所有縣級幹部定期到所聯繫村參加民主生活會、黨員大會和群眾代表會,激發群眾踴躍投身精準扶貧一線的積極性。

  “堅決把工作重心放在脫貧攻堅一線,一切工作圍繞脫貧攻堅轉,強化擔當、壓實責任。”濮陽縣政府主要負責人表示。

  不破樓蘭終不還。濮陽縣黨員幹部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擰成一股繩,凝聚起脫貧攻堅的磅薄之力。

  打鐵必須自身硬

  濮陽縣扶貧辦幫扶幹部張銀利與該縣郎中鄉趙堂村貧困戶蘇愛英的交情,完全是“吵”出來的。

  張銀利到蘇愛英家走訪,和她一起打掃衛生、一起吃晚飯,每次都要留下30元飯資。一個堅持要給,一個堅持不要,倆人能從家裏“爭執”到村委會大院。“幫扶幹部跟俺們貧困戶就像親戚一樣,有他們帶著脫貧,俺更得好好幹!”蘇愛英説。

  每週四是濮陽縣黨員幹部的“扶貧日”,全體縣級幹部、鄉鎮黨政正職、各縣直單位主要負責人帶領包戶黨員幹部下鄉入戶,幫扶一天、住村一晚、同吃一頓飯。

  打鐵必須自身硬。脫貧攻堅不是“一陣風”,濮陽縣創造性地探索土辦法、土招數,完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機制,讓黨員幹部時刻以戰鬥的姿態全身心投入,爭分奪秒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

  建立縣鄉村三級扶貧周例會制度。每週六召開全縣脫貧攻堅工作周例會,各鄉鎮採取周例會、日辦制等機制,確保政策落實不過夜,各行政村每週四召開村級扶貧周例會,查問題,找辦法。

  嚴格伴會隨機考試製度。凡縣委、縣政府組織召開的會議,提前20分鐘對參會人員進行脫貧攻堅知識測試,倒逼各級扶貧幹部主動學習,切實提高理論水準和業務能力。

  強化幹部培訓機制。依託縣鄉黨校、鄉村振興講習所、扶貧專線、微信群等平臺和陣地,對縣職能部門幹部、鄉鎮幹部、村幹部、駐村第一書記、督查幹部開展政策和業務培訓,促其成為扶貧工作的行家裏手。

  建立駐村第一書記經驗交流機制。每月以鄉鎮為單位組織開展“第一書記大論壇”,駐村第一書記相互學習提高。

  在濮陽縣,脫貧攻堅既是檢驗黨員幹部為民服務能力的試金石,也是淬煉幹部作風的主戰場。

  “扶貧鐵軍”勇向前

  盛夏時節,飄揚在濮陽縣脫貧攻堅一線的黨旗顯得愈加紅艷,硬作風已成為最強戰鬥力。

  硬作風體現出扶貧的信心決心。“我們構建‘黨建+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通過直接幫扶、合作幫扶、股份幫扶、代種代養幫扶等多種途徑,引導貧困戶全面參與。脫貧指日可待!”看著整齊排列的菌棒上長出密密麻麻的黑木耳,濮陽縣子岸鎮中子岸村村幹部王新峰興奮地説。

  “坑塘等沉睡的村集體資産,變身為紅薯種植基地、紅薯粉條加工廠等集體項目,村民心甘情願跟著幹!”濮陽縣渠村鄉大閔城村黨支部書記鄒建明説,資源變資産、資産變資金、資金變效益讓村集體經濟發展實現“三級跳”,“大閔城模式”已在全縣170多個村複製推廣。

  硬作風表現為扶貧的真心用心。濮陽縣習城鄉的美施寶電器扶貧車間,是新老兩代黨員守護初心的奉獻。為給鄉親們提供在家門口就業增收的機會,曾任習城鄉楊店村黨支部書記的丁素英堅決把事業有成的兒子楊秋生從外地叫了回來。“80余戶貧困戶就業,每人年收入4萬多元;450戶貧困戶入股,按照入股資金的8%分紅。”楊秋生説,“看到他們的笑臉,我心滿意足!”

  “貧困戶不脫貧,我就不會走。”用了3年時間,濮陽縣教師進修學校駐王稱堌鎮南劉莊村第一書記楊國升,成為劉莊村大家庭的“家長”。發展有機甜瓜種植、水産養殖等産業大事,他不遺餘力;幫貧困戶收麥、給五保戶家的門窗刷漆等小事,他也親力親為。有3戶貧困戶的5名孩子上學困難,楊國升每月從工資中拿出500元資助。楊國升被評為濮陽縣“十大好人”,5000元獎金他一分都沒留,全給村裏修了背街小巷。

  硬作風呈現在扶貧的細心耐心。王稱堌鎮東北莊村6名五保老人搬進的“新家”,原是該村黨支部書記張獻忠的4畝工廠地。“老人們窮家難捨、故土難離,不願意搬到鄉敬老院,那咱就在村裏再建一個敬老院。”張獻忠的心始終被老人們佔滿,新床、新櫃、新棉被是必需品,安排公益崗照顧老人還能“一舉兩得”。

  越來越多“領頭雁”衝鋒在濮陽縣脫貧攻堅一線,組成一支“艱苦奮鬥、克難攻堅、腳踏實地、務實為民、吃苦奉獻”的“扶貧鐵軍”,浩浩蕩蕩,一往無前。

  脫貧摘帽不解甲

  勠力攻堅、披荊斬棘,2018年年底,濮陽縣累計完成貧困人口脫貧23426戶99118人,貧困發生率降至0.95%,實現了169個貧困村退出貧困序列。今年3月,在全省貧困縣退出第三方核查評估中,濮陽縣錯退率、漏評率均為“零”,群眾滿意度達99.06%,實現高品質脫貧摘帽的工作目標。

  “貧困”發生的數字越降越低,但濮陽縣脫貧攻堅督查局副局長郭兵卻變得越來越忙。每天早上6點半,該局牽頭的7個督導組已下鄉入村。“哪工作進展緩慢就到哪去,哪工作推進困難就到哪去。”郭兵説。

  脫貧摘帽不解甲,為民使命牢記心。濮陽縣黨員幹部堅決摒棄脫貧摘帽後歇腳、鬆勁、轉向的思想,以爬坡過坎的韌勁和久久為功的定力,堅持做到“五個不減”——

  實幹勁頭不減。縣鄉村周例會、“週四扶貧日”雷打不動,13個推進組強力推進,縣委書記、縣長身體力行“幫扶一天、住村一晚、同吃一頓飯”,全縣上下齊心協力抓扶貧機制不變、態勢不減。

  財政投入不減。縣財政投入資金規模、對脫貧村脫貧戶的扶貧項目扶持力度不減,做好基礎設施建設、産業發展、社會保障等工作,切實改善群眾生産生活條件。

  駐村力量不減。縣委常委分包扶貧重點鄉鎮、貧困村、貧困戶的幫扶機制不變,駐村幫扶幹部隊伍人員不減,各級幹部駐村蹲點任務不減。

  動力合力不減。堅持“一支隊伍三面墻”“一站兩組三會”、動力超市、各類典型群眾評選等創新性好做法,激發群眾內生動力。

  為持續攻堅態勢、鞏固脫貧成果,濮陽縣以活動推進,開展“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回頭看”、專項扶貧巡察核查、“規範提升月”、逐鄉鎮集中大督查等活動,對貧困戶實施分類法管理、精準幫扶,建立督查、交辦、整改、問責機制,累計查擺出各類問題4346條,全部建立臺賬,促進脫貧攻堅工作品質全面提升。

  以督導跟進,濮陽縣建立月觀摩機制,縣級幹部帶隊,每月確定一個觀摩主題;建立幫扶指導機制,抽調駐村第一書記組成21個幫扶指導組,核查薄弱環節;完善工作督導機制,7個督導組每天抽取一個鄉鎮不同管區的7個村督導核查,縣領導當天集中聽取督查情況彙報,黨委書記、分管科級幹部現場表態,一週內整改完畢,一週後開展“回頭看”,對敷衍虛假整改的問責處理;實行作風督查機制,縣紀委牽頭成立作風紀律檢查組,為脫貧攻堅提供作風保障;建立一線考核機制,樹立重用一線扶貧幹部的鮮明導向;建立長效穩定機制,全面做好貧困人口精準幫扶、防控返貧工作,高品質打好脫貧攻堅戰。

  一路鏗鏘一路行。在脫貧攻堅這場“時代大考”面前,濮陽縣黨員幹部苦幹實幹抹去“貧困底色”,百煉成鋼繪就“幸福畫卷”,眾志成城唱響“脫貧讚歌”。

  作風硬,腰桿挺——這是時代留給濮陽縣的寶貴精神財富,是推動高品質發展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記者 王映 通訊員 趙少輝)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