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大都市區未來將會是啥模樣 聽聽專家們的解讀

2019-08-15 09:44:21  來源:河南日報  責編:劉徵宇

  鄭州市與開封、新鄉、焦作、許昌四市深度融合,邁出關鍵一步——

  8月9日,記者從省發展改革委獲悉,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聯合印發了《鄭州大都市區空間規劃(2018—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提出要構建“一核、四軸、三帶、多點”空間格局。

  作為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增長極,鄭州大都市區未來會是啥模樣?規劃、建設將有哪些新思路?空間佈局、交通配套、産業疏解、生態綠化等,將如何推進?記者就此採訪了相關政府智囊和專家學者。

  龍頭帶動承接農村人口轉移

  定居城市,成為“城裏人”,是許多在鄭務工人員的夢想。未來一個時期,鄭州大都市區將是承載他們夢想的搖籃。

  《規劃》分近中遠期分別提出了2020年、2025年和2035年鄭州大都市區發展目標。眼下最急切要完成的目標是,到2020年,區域集聚人口達到2000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70%,人均GDP超過9萬元,綜合實力顯著提升。到2025年,初步建成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現代化大都市區。展望2035年,鄭州大都市區常住總人口將達2300萬—2800萬。

  沒有一定的人口密度和人口規模,很多産業無法生存和發展。

  放眼國內,濟南合併萊蕪、成都代管簡陽、西安代管西鹹新區,新一輪中心城市行政區劃調整相繼啟動。與之相比,“鄭龍頭”功能定位與中心城區行政區劃偏小之間的矛盾也進一步凸顯,不利於承接更多的農民進城。因此,《規劃》提出,適時將鄭州周邊與市區發展連為一體的部分縣(市)納入市區管理,優化中心城區行政區劃結構,壯大中心城區規模和實力。

  省社科院院長谷建全建議,加快推進中牟、滎陽、新鄭等縣(市)撤縣(市)設區,進一步優化鄭州中心城區的功能佈局,可以演繹出更多精彩的發展故事。

  骨架支撐打造“1小時通勤圈”

  大都市區的空間形態,是有國際通行原則的,即“以1小時通勤圈為基本範圍”。

  《規劃》指出,推動高速鐵路與城際鐵路、市域鐵路與城市軌道的無縫換乘,實現區域功能中心與門戶樞紐、週邊組團、相鄰城市中心區間的“三個15分鐘”高效銜接。省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張長星説,此舉意味著鄭州與周邊城鎮的通勤時間將控制在1小時之內,甚至只需要45分鐘,更加強化與功能中心的佈局耦合度。

  通勤圈的提速,也為大都市區的産業集聚創造了條件。

  《規劃》提出,要加快鄭州機場—許昌市域鐵路建設,可以推動許昌生物醫藥産業園、森源電氣製造基地、長葛産業新城等沿線重點産業園區開發;依託開港大道、機登洛城際鐵路,可以推動開港登旅遊文化廊道建設。

  可以預見的是,未來隨著鄭州發展空間軸向外延伸,鄭州與通勤的空間關係越來越緊密,將從“點—軸”結構向“城市—區域”的都市區化結構演變。

  結構調整邁向産業鏈“中高端”

  面對全球化分工,5G、大數據、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技術的集成,大都市區産業結構正在由“低端”向“中高端”邁進。

  結構調整越早,後期發展越受益。2016年,鄭州市戰略性新興産業超過傳統資源型高耗能産業。近年來,在國際國內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情況下,鄭州經濟增速穩步保持在8.0%以上。

  中國區域經濟學會會長金碚説,鄭州大都市區的傳統製造業總體上處於轉型升級過渡階段,相當多的企業在産業分工中處於中低端環節。能否抓住智慧製造這一重大機遇,邁向産業鏈“中高端”,關係到中原城市群能否在區域競爭中實現“變道超車”。

  《規劃》要求,搶抓産業轉移、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重大機遇,強化傳統産業升級和新興産業培育,促進工業化和信息化、製造業和服務業深度融合,提升農業綜合效益,推動鄭州大都市區産業加速向中高端邁進。

  共建共享重塑城市與自然的關係

  人與城市朝夕相處,城市應該一切從人的需求出發,成為溫暖可親、貼近人的“詩意棲居”之地。

  《規劃》借鑒杭州、成都、武漢大都市區發展經驗,堅持把鄭州大都市區作為一個有機整體,以生態、水利、能源、信息等為重點,統籌優化區域生態環保和基礎設施佈局,構建互聯互通、安全高效的大都市區功能網絡體系。

  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李迎偉説,當前,關注生態綠色發展和滿足不同人群的多元需求,已經成為世界級城市群和國際化大都市區新一輪規劃的重要理念與趨勢,客觀上需要鄭州大都市區引導區域發展從追求生産價值轉向生活價值、從追求經濟導向轉向人本導向,貫徹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重塑城市和自然的關係。

  《規劃》強調,要把綠色空間的保護增值和創新空間的培育,作為大都市區功能提升的重點。例如,推進鄭州大都市區黃河沿岸地區保護工作方面,要培育該地區文化、生態、教育、科研、遊憩、休閒等多種功能,探索沿線地區城鎮化發展的新模式與新路徑。

  未來的鄭州大都市區,將令“近者悅,遠者來”,更具魅力。(記者 欒姍)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