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河南博物院與全省各地考古研究院所創新合作,探索文物展覽新模式 “網紅”鵝首曲頸銅壺首次展出
鵝首曲頸銅壺與提取出的壺中液體(拼接圖)。 孫海濤 攝
“沒想到在這兒碰見了頻頻上熱搜的鵝首曲頸銅壺,真是意外之喜!”“這可是真正的千年佳釀!”“這‘窖藏’兩千多年的酒還能喝嗎?”……最近,在河南博物院亮相的新晉“網紅”鵝首曲頸銅壺,給前來參觀的遊客一個大大的驚喜。
2020年5月,出土于“天鵝之城”三門峽的鵝首曲頸銅壺甫一亮相就給全國網友留下了深刻印象,頻頻上微博熱搜。其姿態優美的天鵝造型令人驚艷,壺中3000多毫升的神秘液體更是留下巨大懸念。不久前,這一懸念已被破解,經專家取樣檢測,鵝首曲頸銅壺內的液體為西漢早期的古酒。
“這是鵝首曲頸銅壺出土以來首次展出。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從‘神秘莫測’到可以目睹其芳容,它給觀眾帶來的不僅是驚喜,更是老祖先留下的寶貴文化遺産帶來的心靈震撼。”10月13日,河南博物院院長馬蕭林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
以往,各地考古發掘出土的重要文物都需要經過整理、修復、研究等程式才能從“幕後”走到“臺前”,結果往往在庫房“沉睡”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才能在博物館展出。
“我們從三門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借調鵝首曲頸銅壺到河南博物院展出,僅僅花了幾天的時間。這是文物從考古發掘出土到陳列展出程式上的一次重要探索,也是博物館與考古研究所之間的一次成功合作,意義重大。”馬蕭林表示,這也是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物工作重要講話精神的具體舉措,目的正是為了讓更多的觀眾共享考古成果,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支撐。
當下,河南博物院借主展館重新開放的契機,積極嘗試與全省各地文物考古研究所創新合作,在這次的展覽中,就有一批從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開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借調的文物,均為首次亮相展出。比如,靈井“許昌人”遺址出土的距今3萬年至1萬年的石鑽器、石砍砸器等細石器,新密李家溝遺址出土的1萬多年前的陶片,開封明代永寧郡王府遺址出土的建築構件、青花瓷等。(河南日報記者 溫小娟)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