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碳市場來了 川企“賣碳”如何作為
2021-11-29 09:49:41來源:四川日報編輯:馮巧鳳責編:胡曉萌

  12月15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即將迎來首個履約週期大考,首批納入碳交易市場的2000多家重點控排企業需完成履約。未按時足額清繳碳排放配額的,或將面臨懲罰。

  在11月25日生態環境部的新聞發佈會上,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副司長陸新明強調,地方政府無權對項目業主參與減排量交易的正當權益進行限制或收歸己有。

  兩條新聞背後,釋放了同一個信號:隨著全國碳市場的建立,企業的碳資産正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全國碳市場的建立,發揮了哪些作用?為川企帶來的挑戰更大,還是機遇更多?川企又應如何調整、轉型並助力實現雙碳目標?

  本期嘉賓

  賴曉明 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長

  何錦峰 四川聯合環境交易所董事長

  陳星宇 通威股份光伏事業部總裁

  晏 溶 華西證券研究所環保公用首席分析師

  何 平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中國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A

  碳市場對企業來講意味著什麼?

  ●多排放一噸碳就要多花成本

  ●少排放一噸碳就可額外獲得收益

  記者:歷經多年試點,全國碳市場于7月16日正式上線,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場就此誕生。碳市場對實現雙碳目標來説,起到了什麼作用?對川企又意味著什麼?

  何平:要實現雙碳目標,尤其是實現碳中和,全國碳市場是標配。雖然行政干預手段也能推動減排,但碳市場制度是解決碳排放外部性更為有效的經濟手段。

  所謂“外部性”,是個經濟學術語,即個體産生的問題,外部會承擔影響。面對“外部性”問題,碳市場遵循的是“污染者付費原則”,通過碳交易産生的具體碳價,鼓勵生産者和消費者將溫室氣體排放産生的社會成本的一部分實現內部化,相較行政命令而言,效率更高、社會福利損失更少。

  賴曉明:全國碳市場的建立,是利用市場機制控排、減排溫室氣體的重大制度創新,也是我國落實雙碳目標的重要抓手。碳交易機制為排放實體提供了以成本效益最優的方式實現碳排放總量控制目標的可能途徑,將推動全社會實現減碳目標和綠色低碳轉型發展。

  此外,全國碳市場的成立,不僅推動高排放行業實現産業結構和能源消費的綠色低碳化,促進其率先達峰,還為碳減排釋放價格信號,並提供經濟激勵機制,將資金引導至減排潛力大的行業企業,推動綠色低碳技術創新。

  晏溶:在碳市場上,碳排放權是具有價值的資産,可以作為商品在市場上進行交易——減排困難的企業可以向減排容易的企業購買碳排放權,後者替前者完成減排任務,同時也獲得收益。

  陳星宇:碳市場對四川企業發展來説,意味著多花錢或多賺錢,企業多排放一噸碳就要多花這噸碳的成本,少排放一噸碳就可以額外獲得“賣碳”的這部分收益,這將促使川企加速低碳化轉型,而且是越早低碳越早受益。

  B

  碳市場整體規模有多大?

  ●預計未來將成長為百億元甚至千億元規模

  ●新能源細分領域及整體産業鏈都將受益

  記者:全國碳市場的規模有多大?哪些行業將迎來風口?四川有何機遇?

  賴曉明:我國碳市場覆蓋碳排放量超過40億噸,是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規模最大的碳市場。“十四五”期間,預計八大重點能耗行業都將納入碳市場,八大行業的重點排放單位數量將由發電行業的2000多家擴大到8000-10000家,全國碳市場未來發展空間和潛力巨大。

  目前,國家明確提出要加快建設完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並提出將碳匯交易納入市場,建立健全能夠體現碳匯價值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這也為四川和川企進一步深入參與全國碳市場創造了良好的政策條件和市場機遇。

  晏溶:首批被納入全國碳市場的是電力行業,未來隨著更多的行業被納入,全國碳市場的整體規模也會隨之變大,預計將來將成長為百億元甚至千億元規模的市場。未來,光伏、風電、新能源汽車等相關領域應用需求及投資規模將持續加大,將加速推動綠色低碳轉型,雙碳目標下行業將迎來快速發展及可觀發展空間。

  四川的清潔能源發電企業可以出售多餘的碳排放權給高耗能企業,將首先從碳市場中獲益。

  陳星宇:隨著全國碳市場啟動,在政策紅利下,核電、風電、光伏、水電等新能源細分領域及整體産業鏈都將受益。環保服務及碳消耗板塊必將受到帶動。在新能源汽車方面,在其全産業鏈上的製造端、運營端企業將從中受益。在綠色建築方面,上游的新型建材到建築建造環節將産生機會。與此同時,圍繞碳市場提供碳排查、碳核算以及碳減排方案制定與諮詢等服務行業也是其中受益者之一。

  四川擁有豐富的綠色水電資源,同時,甘孜、阿壩、涼山、攀枝花等地光照資源豐富,適合建設光伏電站。在這些山地地區,風力資源也非常豐富。利用好這些資源,四川及川企完全有條件走在全國甚至全世界碳中和道路的前列。

  何錦峰:據全國碳市場相關規則,控排企業可使用國家核證自願減排量(CCER)抵銷碳排放配額,抵銷比例不得超過應清繳碳排放配額的5%,理論上全國碳市場對CCER的需求量可達到2億噸,目前市場上的存量CCER低於5000萬噸,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

  結合四川的資源稟賦,清潔能源、林草碳匯、節能減排項目以及CCUS技術等行業將迎來風口。碳市場是助力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市場機制,挑戰與機遇並存,從機遇來講,我想到了4個方面:

  一是政策機遇,雙碳背景下,與碳市場相適應的大量財稅、價格、金融、土地等方面的支持性政策將陸續出臺,學好用足這些政策,就能把握住政策機遇。二是轉型升級的機遇。主動適應國家促進經濟結構、能源結構和産業結構向深度低碳化轉型的宏觀調控政策,順勢而為、主動作為,事半功倍地實現轉型升級。三是潛在的商業機會。根據國內多家權威機構的測算,為實現雙碳目標,將形成百萬億級以上的投融資市場和千億級以上的碳市場,將在能源、交通、建築、工業、林業等行業帶來巨大的投資和商業機會。四是要素聚集的機遇。巨大市場的吸引下,勞動、土地、資本、技術和數據等各種要素都會向這個市場匯聚,並在這個市場中流動。對減排企業或項目而言,將更容易獲得資金、人才,以及降低技術引進成本和融資成本。

  C

  參與碳交易機會大還是挑戰大?

  ●對高排放企業來講有挑戰

  ●帶來政策約束同時也帶來升級發展機遇

  記者:全國碳市場的建立,對於參與的企業來説,機會和挑戰哪個更大?最大的挑戰在哪兒?

  何錦峰:對不少企業來説是挑戰,甚至是艱巨的挑戰。碳市場是讓碳排放的成本顯性化,倒逼企業投入資金去提升減碳技術。對於高排放企業,雖然可以花錢購買CCER抵銷碳排放配額,但終究是較大的經濟負擔。若不在技術改造以及運用新能源上下功夫,企業或將陷入被動。

  何平:碳市場雖然對納入企業增加了碳排放的政策約束和減碳成本,但同時也通過交易機制提供了更靈活的工具幫助企業低成本履約,併為企業增加了新的資産,提供了新的融資工具。因此,碳市場給企業帶來的不僅是挑戰,更是升級發展的機遇。

  從成本而言,企業不僅需要設置專門的部門和人員應對碳排放管理和交易工作,增加了人力成本,還面臨控排不達標的履約成本。也要看到另一面,對於減排成本低的企業,則可以通過碳市場獲得額外收益。

  賴曉明:就挑戰而言,高能耗企業首當其衝,特別是納入碳市場交易的重點排放企業,這些企業想要持續發展,不僅要積極減排,還需要在算好經濟賬的同時,算好碳排放的賬,建立自己的碳排放管理體系。如何科學且完整地去評估碳排放成本並反映到生産過程中,同時結合企業持有碳資産的目的來選擇合適的計量方式,是企業面臨的新課題。

  此外,不少企業對碳交易有關的流程、管理方法等的掌握還有所欠缺,對碳資産的管理意識不強。

  晏溶:機遇與挑戰是並存的。因為四川有全國領先的水電資源和優質的風電資源,在實現雙碳目標的過程中將發揮重要的角色。同樣,正是由於四川有清潔能源的優勢,越來越多的高耗能企業將選擇進駐四川。

  D

  參與碳交易該做好哪些準備?

  ●提前佈局,摸清自身碳排放“家底”

  ●減碳規劃要有“一表兩圖”

  記者: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即將迎來首個履約週期大考,考核對象包括被納入到履約名單的48家川企。既要完成任務,又要轉型升級,這些重點排放企業該怎麼做?其他企業該做好哪些準備?

  陳星宇:重點控排企業可能面臨的壓力和約束會非常大。首先,控排企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是做好配額管理及履約,包括配額獲取、排放監測、排放報告編制、配額清繳等,否則可能要面臨行政處罰,給企業造成經濟損失及其他負面影響。其次,需加大節能與低碳技術投入。低碳經濟下,控排企業要想獲得競爭優勢,必須以清潔的方式進行生産,而節能減排的關鍵是要依靠技術進步。再者,要加快可再生能源電力佈局。一方面,控排企業面臨碳排放權交易價格波動的風險,而可再生能源發電則避免了這種風險;另一方面,CCER可用於抵消部分碳排放配額,這給碳市場參與者提供了一個新的潛在獲利途徑,即通過開發和出售CCER獲取收益。

  事實上,不論是重點排放企業還是非重點排放企業,都是實際碳排放的承載者,無論是從社會責任角度,還是從規避經營風險角度看,都應該率先在雙碳方面提前佈局。要摸清自身的碳排放“家底”,然後根據自己的碳排放特點制定相應的碳中和規劃,確定詳細的減排目標及實施方案。除此之外,還應結合自身業務特點進行與雙碳目標相應的業務轉型,使得公司發展方向更契合我國的雙碳目標。

  何平:無論是控排企業還是非控排企業,參與碳交易的前提是要能夠摸清碳“家底”。只有通過對碳排放、碳減排的準確計量,併合理有效地將碳的排放成本反映到企業的生産活動並計入生産成本,才能通過經濟行為的影響去改變企業的投資和經營行為。

  何錦峰:除了摸清“家底”外,要制定碳達峰行動方案,要有減碳規劃,要有“一表兩圖”,即時間表、路線圖和施工圖。

  無論重點排放企業還是非重點排放企業,首先要重視碳市場能力建設,要培養和儲備必要的專業人才,其次要重視碳資産管理,要以保值增值為目的,在碳資産的開發、儲備、投資、交易各個方面精心謀劃,力爭成本最優、利益最大、交易時機最好,按照“量力而行、盡力而為”的原則爭取低峰值、早達峰。

  賴曉明:四川企業既可以通過自願減排市場將清潔能源資源等轉化成碳減排資源,也可以通過企業節能技改進一步降低自身排放,切實落實我省雙碳目標和要求。

  對於還處於觀望中的企業,建議提早規劃,加強碳排放知識學習和碳交易相關能力建設,儘早建立碳管理意識。(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田姣)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