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對話 正文

張凱:把青春獻給墨色煤海

發佈時間:2018-06-15 21:52:52 | 來源:山西日報 | 編輯:路鵬程 | 責編:石麗敏

  原標題:張凱把青春獻給墨色煤海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180615203230_副本

張凱在車間裏認真工作。 山西日報記者蘇曉晨攝

  24歲的他,選擇沾滿油漬的工裝作為青春的禮服;24歲的他,選擇烏金翻滾的煤海作為青春的舞臺。

  他叫張凱,一名活潑灑脫的“85後”,一名洗煤廠技術組的技術員。2012年7月,張凱畢業于太原理工大學,在週遭不解的眼神裏,張凱選擇了礦山作為夢想的起點。那年,他進入陽煤集團新景公司,成為了洗煤廠機電隊自動化組的一名見習技術員。

  初到礦山,看著車間裏一塊塊翻滾的烏金,一台臺轟鳴的設備,一張張精密的圖紙,張凱感到的是本領恐慌,如何讓書本上的知識與實際工作完成對接,成了擺在張凱眼前的一個難題。

  “剛來時落差很大,一進車間就慌了神,書本上學到的大多用不上,原本還感覺自己是科班出身,但完全就是個‘門外漢’。”回憶最初的日子,張凱稍稍皺眉。

  “學”與“踐”的轉換間,總是飽含著不為人知的艱辛。很快,車間裏的每位老師傅,都成了張凱的老師。老師傅們讀書不多,可眼角的皺紋裏卻藏滿了經驗和技巧。

  一遍遍地翻圖紙,一次次地跑現場,一回回地查資料,寫滿的筆記裏記載著他的努力;一次次的連班轉,一回回地練操作,濕透的工裝裏見證著他的付出。

  很快,張凱就熟悉了所有電氣設備的工作原理,並且積極參與廠裏各種大型改造工程和小改革項目,由他撰寫的專業論文更是多次刊登于國家級刊物。

  2015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巨浪衝擊著煤炭企業,更衝擊著企業裏的每個人。如何形成更先進的産能,如何更安全高效地生産,成了擺在每個人面前的問題,作為技術員的張凱責無旁貸。

  那一年,作為技術骨幹,張凱全程參與設計了《原煤車間粉塵治理》《洗煤廠自動配煤改造》等15項大型技改工程。從前期的勘察場地、定方案、選工藝,到後期施工、調試,他都緊盯施工現場,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尤其是在《新景礦洗煤廠煤倉解決蓬堵技術研究》項目中,他結合自身實踐在設備(空氣炮)的安裝上大膽革新,經過他的調試修改後,煤倉蓬堵事故明顯降低,同時附加産出的煤泥全部可以摻入品種煤裏銷售,每年可以給企業增加盈利1000萬元以上。

  2017年,針對原煤車間破碎工藝環節設備老舊,處理量小,塊炭破損率大,無法適應當前井下出煤品質和數量的要求等現狀,張凱又一次肩負起了系統改造的重任。從前期的配電系統圖紙設計繪製、圖紙的審核、技術要求的制定,以及配電櫃的安裝等,再到破碎機的安裝調試,他對現場出現的一些不合理因素,積極與施工方溝通解決。設備進入調試階段後,所有線路都嚴格按照設計圖紙鋪設完成,但就是無法正常啟動。第二天就要試車了,此時聯繫廠家修理已經來不及。張凱就從最基本的接線入手,一步一步來,一根一根試,在上百根電線的複雜電路裏,最終經過4個小時的努力,終於找到了那條異常的線路。改造工程完工後,經改造的設備大大提升了生産效率,可提升煤炭出塊率1%,每年增加6萬噸塊炭,為企業帶來效益1200萬元。

  努力和汗水,終於結出了碩果,當年的“門外漢”如今已是遠近聞名的“大拿”。2017年,在全國煤炭企業的評比中,張凱被授予“全國煤礦建功立業優秀大學畢業生”榮譽稱號。

  一本本證書成了張凱礦山成長的紀念冊,沾染了墨色的青春綻放著瑰麗的色彩。(山西日報記者蘇曉晨 山西日報通訊員宋玉冬)

友情連結

        山西省人民政府|新華網山西頻道|人民網山西頻道|央廣網山西頻道|中國新聞網山西頻道|山西網絡廣播電視臺|山西日報|太原日報 

  太原廣播電視臺|山西晚報|太原晚報|黃河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