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偉大變革】科技引領 現代農業高質高效
山西農谷先正達現代種業示範基地。 陳金花攝
臨猗縣北景鄉蘋果喜獲豐收。 本報通訊員攝
應縣高標準農田張莊村項目區航拍圖。 韓志傑攝
“要堅持把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要以構建現代農業産業體系、生産體系、經營體系為抓手,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
——摘自《情牽黃土地 心繫老區人——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考察工作紀實》
“山西農業的出路在於‘特’和‘優’。要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
——摘自《蹚出新路子 書寫新篇章——習近平總書記山西考察紀實》
春光無限好,農事催人忙。三晉大地從南到北正在奏響邁向豐收的進行曲。
3月28日,在堯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甜糯玉米種植示範基地,山西農業大學王向東研究員圍繞甜糯玉米的播種深度、株行距、施肥量等關鍵環節,逐項講解,種植戶們聚精會神、邊聽邊記。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開拓創新、擔當作為,全力推動農業高質高效、農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為全面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
堅守底線 落實落細穩糧保供重大使命
糧食生産是“三農”工作的首要任務,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
近年來,我省嚴格落實糧食生産省長負責制、“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強化糧食安全黨政同責,逐級分解任務,壓實地方黨委政府糧食生産責任;落實糧食補貼政策,穩定糧食種植面積,糧食綜合生産能力穩步提升,“米袋子”“菜籃子”豐足充盈,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山西貢獻。
全省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4700萬畝,2020年糧食産量達到1424萬噸,平均畝産303.4公斤,均創歷史新高。2021年全年糧食生産克服乾旱、極端秋汛、病蟲害偏重發生等不利因素,總産1421萬噸,為歷史第二高産年。夏糧播種面積536.84千公頃,總産243.4萬噸,增長2.8%,受到農業農村部通報表揚。
高標準農田建設是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主要舉措,我省高度重視,須臾不敢放鬆。2019年機構改革之後,農業農村部門補舊賬、提標準、定制度、建新田,從體制機制上實現了源頭整合,構建了統一規劃佈局、統一建設標準、統一組織實施、統一驗收考核、統一上圖入庫的“五統一”管理體系。
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我省爭取各級財政投資114.75億元,出臺《全省農田建設項目管理辦法》和配套制度,出臺利用撂荒地促進農業生産實施方案,2019年2021年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820萬畝,建成後的高標準農田基礎設施配套,生産條件改善,耕地地力提高0.5個—1個等級,有效灌溉水利用率提高20%以上,畝均增産糧食50公斤以上。
藏糧于地還要藏糧于技。我省強化科技的引領支撐作用,加大新品種、新技術、新産品的創新推廣應用,讓科技成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強大動力。
3月25日,我省農業農村系統“三隊包聯”專家服務團隊,在臨汾市堯都區紅福泰農業合作社組織召開“科技壯苗行動現場培訓會”,山西農業大學小麥研究所研究員黨建友等專家就當前小麥分蘗、拔節期,如何進行噴藥、澆水、施肥等管理進行詳細講解,他説:“糧食生産穩産量提産能,是今年農業農村工作‘十穩十提’的首要任務,科技力量是重要基礎。”
目前,我省實現農業科技貢獻率60%,主要農作物良種全覆蓋。地膜覆蓋穀子冬播、加工型馬鈴薯、麥後復播青貯玉米等試驗示範獲得重要突破。
立足特優 做大做強農産品加工集群文章
3月22日,太原海關所屬晉陽海關轄區企業的10余噸山西陳醋首次出口蒙古國。這是山西陳醋繼出口日本、韓國、美國、澳大利亞、歐盟等國家和地區後開闢的又一齣口國際市場。
山西陳醋生産已有3000餘年歷史,以色、香、醇、濃、酸著稱於世,是最具代表性的山西特優産品。
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託,我省深度實施特優戰略,持續推進三大戰略五大平臺,全産業鏈培育十大産業集群,2021年完成産值1600億元,增幅80%。構建“區域+企業+産品”品牌矩陣,山西小米、大同黃花等一大批特優産品進入全國中高端市場。國務院第八次大督查通報表揚我省打造特優農産品品牌典型做法。
特優農産品不僅要産出來,還要“管出來”。近年來,我省農産品品質安全水準穩步提高,認證綠色有機農産品1652個、地標産品175個,地標産品全國第四。爭取國家現代農業標準化示範基地7個,全國第一。農産品抽檢合格率達98.6%,高於全國1.6個百分點。今年選取懷仁市、方山縣等13個縣市區作為省鄉鎮農産品品質安全網格化管理試點縣,打通農産品品質安全監管的“最後一公里”。
農産品加工業快速發展,産業集群加速崛起。培育鏈主骨幹企業164家。設立集群項目庫,入庫項目261個,總投資368億元。累計創建旱作高粱、晉南蘋果2個國家級産業集群,太谷、萬榮等6個國家級産業園和25個産業強鎮,創建省級産業園60個、現代農業産業示範區12個。投資4.5億元的雜糧交易市場掛牌運營,區塊鏈物聯網溯源、跨境電子商務、大數據分析三大系統投運,入駐企業41家,産品3200余種,帶動雜糧種植1300萬畝,産量240萬噸。形成以示範區、産業園、産業強鎮、産業集群為載體,佈局科學、定位準確、點線面覆蓋産業發展格局。
産得好更要“賣得好”。我省特優農産品北上京津冀、東進長三角、南下粵港澳,第七屆山西農交會項目簽約470.1億元,貿易簽約16.1億元。果品出口75個國家和地區,連續7年位列全省農産品出口第一大類,帶動全省果業種植800多萬畝。晉北肉類平臺交易大會,簽約金額33.3億元。3月25日,省農業農村廳聯合呂梁市人民政府舉辦全省行銷戰隊出征暨呂梁(臨縣)農産品行銷簽約儀式。
“機器換人” 農業生産迎來高端智慧時代
“飛機授粉不耽誤時間,費工少,不用擔心錯過最佳授粉期。農業機械化解放了我們農民,栽種了20多年梨樹我可開了眼了。”3月27日,運城市鹽湖區泓芝驛鎮王過村果農景建武,第一次嘗試無人機授粉,他感慨萬分。
無人機通過將花粉液體形成微米級霧化顆粒的新技術,螺旋槳下壓風場顯著減少花粉液體的漂移,均勻地噴灑到酥梨花內,大幅增加授粉成功率。
當地果農算了一筆賬,人工授粉一天僅能完成2畝-3畝,遇到天氣炎熱花期短,還要雇更多工人幫忙,成本很高。而無人機授粉擁有百倍於人的作業效率,還保證高授粉率,解決枯枝病傳播隱患,提升酥梨的産量與品質,增加果農收入。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逐步實現農機裝備高端化智慧化、農機作業全程化、農機技術全面化、農機服務社會化。2012年以來,全省累計使用中央財政農機購置補貼資金42.8億元,扶持52.1萬農戶購置70.6萬台(套)農機具,融合信息技術、控制技術的高端智慧農機逐漸成為主流。
農業實現機械化,輕輕鬆鬆好種田。2021年全省農機總動力達到1654萬千瓦;全省農作物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3.9%,高出全國1.5個百分點。洪洞等7縣被農業農村部認定為第六批率先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産全程機械化示範縣,我省累計達到18個縣。在農業農村部“落實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延伸績效管理”考核中,我省連續5年優秀。
農機農藝融合、機械化信息化融合,我省把高性能農機、高標準農田、高素質農民結合起來,“機、田、證”一體化推進,探索出一批如穀子機械化穴播、小麥探墑溝播等具有山西特點的有機旱作集成技術和模式,制定發佈省級有機旱作地方標準73項,形成了涵蓋不同生態區域、不同水源條件、不同灌溉方式、不同作物類型的有機旱作技術體系,為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産品有效供給、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撐。
春天撒種萬千頃,農人笑待百糧豐。山西農業正邁著鏗鏘的步伐踏上新的征程,朝著更美好的明天砥礪前行。
基層故事
土專家有了新發明
“王小虎自主研發生産了適合咱們這兒使用的大豆玉米免耕播種機”。
這個消息像長了翅膀一樣,最近在臨汾市襄汾縣張禮村傳開來。
這是一台針對大豆玉米相容開展播種作業的專用農業機械裝備,同時也是臨汾市生産的首例大豆玉米免耕播種機。
圍繞國家玉米大豆相容發展、糧食油料協調發展的戰略部署,臨汾市農業機械發展中心積極引導農機“土專家”“田秀才”發揮聰明才智,增加適用農機裝備的有效供給,確保高品質完成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任務。
作為全國農機使用一線“土專家”名錄第一批入選人員,王小虎有這樣的發明一點也不意外。從1977年高中畢業進入播種機廠成為學徒工,到1983年擔任車間主任,再到2000年正式接任廠長至今,在播種機改進研發與製造維修這條道路上,王小虎已經走過了45個年頭。
這臺播種機的主要特點體現在隔斷化施肥、多樣化播種、標準化間距、一體化作業,可滿足玉米大豆間作模式的行比、行距和穴距的要求,對於提高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的機械化率,實現穩産增産、提質增效具有重要意義。
作為一名“土專家”,王小虎的研究室始終都在鄉間田野。“農業的根本在於機械化。每一次機器的改進,都是為了更好地方便農機手操作,想著怎麼把莊稼種好,還有怎麼節省肥料。”這樸實真摯的話語,道出了王小虎不斷革新的動力。
蕎麥“晶片”看紅山
“走邊城、看紅山,看那一片片蕎麥田。坡坡連著山,香噴噴的蕎面叫我放不下個碗兒……”紅山蕎麥是每個朔州人心中揮之不去的小時候的味道。作為中國地理標誌産品,紅山蕎麥是山西小雜糧的優秀代表,如今更成為全國人民追捧的功能食品。
2021年,朔州市平魯區結合全區特色産業發展實際,全面開展種業基地、種質資源、優種企業“三大提升行動”,形成了晉北地區蕎麥穩定供種基地,提升了種植效益,帶動農民增産增收。
紅山蕎麥良種繁育基地項目實施地點在阻虎鄉大幹溝村、小幹溝村、後馬亮溝村及前暖溝村,2021年累計投入資金1000余萬元,建設7萬畝高産示範帶,以及良種繁育基地3400畝,總産優質蕎麥良種47.3萬公斤。
作為承擔項目實施的企業,朔州市木森農牧有限公司多年來持續對紅山蕎麥進行提純復壯,使蕎麥畝産量從180斤提升到210斤。3月25日,公司總經理穆智告訴記者:“蕎麥種子現在供不應求。五寨的、臨縣的,還有西安、內蒙古的,都專程過來買咱的種子。下一步準備把育種面積擴展到2萬畝。”
圍繞技術應用,穆智聘請山西農業大學專家與朔州市農作物種子管理站技術人員聯合組成紅山蕎麥良種繁育項目專家組,引進通蕎2號等20多個蕎麥品種,用紅山蕎麥作對照,進行示範種植,保障周邊良種供應。同時,嚴格對種子生産及品質的監管,確保紅山蕎麥種源的優異性。
從“空心村”到明星村
民俗住宿、休閒娛樂、水上樂園……出高平市區2.6公里,便可以找到這樣一處“尋夢小鎮”——溝北村。
溝北村位於晉城市高平市東城街街道東北部,3年前,因為沒有主導産業,年輕人大多進城務工,村集體經濟長期薄弱,成為典型的“空心村”。
近年來,晉城市立足秀美太行山水和濃郁的鄉土風情,高標準規劃、大力度投入、全方位提升,通過“村莊環境整治和高效經濟農作物塑造大地景觀讓農村美起來、觀光農業開發及農業産業園創建讓農業活起來、休閒旅遊帶動農家樂讓農民富起來”等一系列發展舉措,深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借助這一東風,從2018年起,溝北村以農村“四塊地”改革為抓手,通過“黨員群眾出房出地、鄉村兩級出智出策、社會資本出錢出力”方式,把即將消失的舊村古宅、窯洞等資源納入鄉村振興視野,全力打造“尋夢小鎮”項目,村集體經濟實現了由10萬元、20萬元到50萬元的“三級跳”,成為遠近聞名的明星村。
通過試水股份制改革,吸收社會資本1800余萬元,成立高平市尋夢文化旅遊開發有限公司。村集體將公共用地和群眾房屋量化入股,佔比48%,每年按景區總利潤的48%進行分紅;遊客停車場收入全部歸村集體所有;村集體將空閒房屋、土地、商鋪對外招租,每年可獲得租金收入。
3年多來,“尋夢小鎮”累計引資8000余萬元,完成房屋修繕、整村3D彩繪、夜景亮化、連片花海等建設,承辦首屆全國青少年千人大地塗鴉大賽等項目,僅門票收入就2800余萬元,帶動村民年人均增收2.5萬元。2021年,村集體收入突破70萬元,群眾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增收,蹚出了一條産業壯大集體經濟的“溝北道路”。(高春鴻 山西日報 記者王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