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對話 正文

山西小夥兒打工20年將麵食文化“玩”向世界

發佈時間:2018-10-30 10:50:11 | 來源:新華社 | 編輯:路鵬程 | 責編:石麗敏

  新華社太原10月29日電(王學濤、吳夢越)在山西太原市一家酒店的一層大廳,客人們邊就餐邊欣賞麵食表演。只見王張龍將一個麵糰捏成球狀,深吸氣後對著麵糰上的小口吹了起來,麵糰變得越來越大,最後收口、扎尾,一個面氣球就成形了,摸上去涼涼的,非常嫩滑。

  吹面氣球是王張龍的拿手絕活。早在2012年,他在第三屆中國餐飲業博覽會上用4公斤麵粉製作面胚並吹成直徑1.8米的面球,榮獲了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

  除此之外,王張龍還擅長獨輪車削面、舞面、關公扯麵,製作細如髮絲的龍鬚麵、長壽一根面等十余種麵食表演。能做百餘種麵食的他被中國烹飪協會授予“中華金廚獎”“中國餐飲30年傑出人物獎”。

  臺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20餘年來,王張龍歷經酸甜苦辣,從一名刷碗工成長為“麵食超人”。

  1997年,16歲的王張龍從山西省臨汾市汾西縣的一個小村莊來到省會太原打工。他先在一家小飯店不領工資刷了一年碗,第二年每月領上50元後,就自己買麵粉,等晚上店舖關門後一個人練習做麵食。

  “我們這一行偷不了懶,只能通過自己的手藝改變命運。”王張龍回憶説,晚上擺8條凳子搭個床,睡在小飯店裏,順便看門。

  直到1999年他應聘到一家大飯店,才真正學起了麵食廚藝。由於肯吃苦,王張龍很快從一個小工做到了麵食主管。2003年,太原舉辦國際麵食節,王張龍脫穎而出。“這次活動讓我意識到,麵食也可以走上舞臺,‘玩’起來。”

  從那以後,王張龍就思考如何創新讓麵食更有觀賞性。他看到電視上獨輪車踢碗的雜技表演後,就想把獨輪車與頭頂削面結合起來。於是,他買了一輛獨輪車,剛開始扶著墻或扒著雙杠找平衡感,後來學會了直行卻不會拐彎,騎上高車後不知道如何跳下來,常常扭傷腳腕、磕破膝蓋。

  “挺難學的,沒有雜技基礎,也沒老師教,但我必須把它幹成。”王張龍説,經過一年多的苦練,他終於可以腳蹬獨輪車,頭頂麵糰,雙手執刀削麵。

  常年跟刀打交道,稍不留神就會受傷。有一次工作時,轉刀掉了下去王張龍本能地去抓,結果割到了手腕上,至今還留有明顯的疤痕。

  憑著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王張龍不僅成為著名的麵食大師,還把山西的麵食文化“玩”到了美國、意大利、葡萄牙等20多個國家,成為中國麵食文化的宣傳使者。

  在王張龍眾多榮譽中,有一個由聯合國餐飲辦公室授予的證書,上面寫道:“王張龍先生在‘中國·山西美食走進聯合國’活動中,表現出高超的烹飪技藝,向世界各國來賓展示了中國山西飲食文化的魅力,為促進國際文化交流作出了積極貢獻。”

  “山西麵食有400多種,還得靠匠心傳承。”王張龍説,山西被譽為“小雜糧王國”,蕎面、豆面、玉米麵、高粱面等都能做出好吃的麵食。為了將麵食絕活傳承下去,王張龍已經培養了30余名徒弟。

  談到未來,37歲的王張龍毫不猶豫地説,要努力推動山西麵食走向全國、走向世界。“面、鹵料都得研究,這樣的麵食才更好看、好吃,才能真正走出去。”他説。

友情連結

        山西省人民政府|新華網山西頻道|人民網山西頻道|央廣網山西頻道|中國新聞網山西頻道|山西網絡廣播電視臺|山西日報|太原日報 

  太原廣播電視臺|山西晚報|太原晚報|黃河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