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經濟 正文

忻州市定襄縣:風貌新煥發精氣神

發佈時間:2019-03-11 09:19:53 | 來源:山西日報 | 編輯:陳佳 | 責編:石麗敏

  原標題:定襄:風貌新煥發精氣神

  雄渾大氣的彩繪牌樓,巍峨高聳的當鋪門,古色古香的續氏祠堂,雕琢精美的民居門匾,煥然一新的續西峰、續范亭紀念館、名人走廊與特色文化墻……走進山西省忻州市定襄縣宏道鎮西社村,即使是腳下的一條路緣石,或是一塊盲道磚,同樣透著與民宅建築渾然天成的獨特韻味。

  詩云“自古文風盛,惟斯才俊多”,題寫在山西省忻州市定襄縣宏道鎮西社村大舞臺上,一語道出了這裡文化積澱的深厚。歷史上,該村人才輩出,至今村子裏仍有續家祠堂、當鋪門、古城墻、魁星閣和續西峰、續范亭創辦的初等男校和女校,以及50多個門洞門樓,不少都是百餘年前的老建築和老街道。因此,山西省忻州市定襄縣宏道鎮西社村被列入全國傳統古村落名錄。

  山西省忻州市定襄縣宏道鎮平東社村保持特色風貌,以鄉村蘊含的歷史背景為主線,圍繞農村特色區域部位進行重點打造,保持原有村莊肌理,傳承特色風貌建築,因地制宜改造提升整體環境。如今的平東社村,稻黃色成為主基調,村裏的路口、街巷、廣場到處體現著“耕、種、收、打、曬、碾”的農耕文化,再加上村口擺放著綠色浪花、黃色稻穗拱起金色鯉魚的村標,頗有江南“魚米之鄉”的特色。

  走進歷史深處,山西省忻州市定襄縣宏道鎮西河頭村因地道遠近聞名。該村特色風貌整治工作,是以西河頭地道戰遺址為中心,突出“紅色”文化內涵,相容歷史積澱、旅遊功能和景觀特色。春節前,對照“三橫三豎”的設計規劃,施工方已完成南北進村入口村標的建設,2公里進村道路的整砌、綠化和亮化,南北走向主街道57戶民俗風格的改造,紀念館門樓木結構的改建和圍墻砂岩浮雕的加裝……

  “村裏建起了健身廣場,安裝了健身器材,修繕了戲臺,還畫上了臉譜,人們沒事了就能出來鍛鍊鍛鍊。春節期間還組織村民排練秧歌,到縣裏匯演。”翻天覆地的變化帶給興家村村民意外的驚喜,變美的不僅僅是“村容村貌”。

  山西省忻州市定襄縣宏道鎮黃場峪村經過立面整治、綠化、亮化和新建文化廣場、停車場,提升了村莊的文化娛樂水準和接待承載能力。處於山西省忻州市定襄縣河邊鎮芳李線上的李家莊村和馬家窯村,則是在圍繞紅色文化和舊公社元素基礎上進行全方位打造,充實了發展鄉村旅遊和紅色旅遊的集聚要素,使兩個位於嶙峋山地與幽深溝谷間的貧困山村有了脫貧致富的“造血”功能,走上了一條穩定脫貧、共同富裕的奔小康之路。

  在距離山西省忻州市定襄縣城約20公里的河邊鎮青石一村東南方向,有一個叫小石嶺溝的地方。2013年,青石一村村民楊補燈與52戶村民發起成立文沱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流轉土地2000余畝,開始了整溝治理之路。到去年,小石嶺溝內共栽植水果經濟林1000畝,套種中藥材500畝,建設標準化農田200畝,栽植松樹10萬餘株,散養土雞2000隻,多元綠色生態産業體系初步構建,自然生態系統得到恢復。“下一步,我準備將小石嶺溝打造成康養基地。”談到發展前景,楊補燈信心滿滿。

  “我們就是要搶抓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交匯期的機遇,在全縣紮實開展整溝治理工作,嚴格按照生態環保、種養一體、康養旅遊相結合的新模式,對標一溝一業、一溝一品、一溝一項和一溝一策,因溝制宜,因溝施策,不斷改善生態環境,有效地促進生態修復,努力實現穩定脫貧、産業興旺、鄉村振興的戰略目標。”山西省忻州市定襄縣副縣長武強介紹説。一幅新時代宜居宜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美麗畫卷正在山西省忻州市定襄鄉村徐徐展開。(山西日報 張玉虎)

友情連結

        山西省人民政府|新華網山西頻道|人民網山西頻道|央廣網山西頻道|中國新聞網山西頻道|山西網絡廣播電視臺|山西日報|太原日報 

  太原廣播電視臺|山西晚報|太原晚報|黃河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