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對話 正文

劉曉鵬:忻州市代縣峪口鄉王家會村第一書記

發佈時間:2019-04-12 16:24:01 | 來源:山西日報 | 編輯:陳佳 | 責編:石麗敏

  原標題:“筆桿子”有兩把“硬刷子”

  ——記代縣峪口鄉王家會村第一書記劉曉鵬

  清明節三天假,劉曉鵬沒有一天不在村子裏護林防火。4月8日,記者見到他時,他正在村委會匯總全村春耕備耕用的籽種和化肥。進進出出的大爺大媽們説起他,都誇“小劉書記可是個實在的好後生”。

  2015年7月,35歲的劉曉鵬被忻州市委統戰部派駐到忻州市代縣峪口鄉王家會村擔任第一書記。從一個機關寫寫畫畫的“筆桿子”一竿子插到了小山村,一開始真是忙得焦頭爛額,劉曉鵬笑著説,那時候鄉村裏的幹部當面和他開玩笑説“遠看像逃荒的,近看是扶貧的,走近原來是當村官的”,背後大夥卻都説:“王家會村可是派下來個好第一書記,實實在在撲下身子幹活了”。果然,一年後,找到工作門道的劉曉鵬被鄉黨委任命為村黨支部書記、主持村委會工作。

  幫扶的“小參謀”,變成了脫貧攻堅的“領頭雁”。劉曉鵬的幹勁更足了。王家會村地處滹沱河南岸,人均耕地不足0.4畝,地貧人窮缺勞動力,但是貧困主因還是村“兩委”組織渙散,導致人心不思進,“懶漢”成了群。他籌集4萬元左右資金,將村級組織活動場所裝修一新,配備了電腦、印表機和基本辦公用品,改善了辦公條件。同步開展“黨員掛牌”活動,黨員胸前要佩戴黨徽,家門口也貼上“黨員戶牌”。村風為之一新。

  要説難,最難的是做人的思想工作。思想工作要做通,就得不厭其煩慢慢磨。劉曉鵬説,自從到了王家會村,家裏人都説他變得愛絮叨了。村裏的李計順、李文勇率先轉變,精心伺候地裏的棗樹,一年下來兩戶人家的大棗破天荒地賣了3萬元紅刷刷的大票子,轟動了小山村。村裏的其他貧困戶看到,原來不離山溝,也能摘掉窮帽子。打工的、學技能的,一下子成了熱潮。鄉幹部再到王家會村時都感慨地説,“懶漢”變“好漢”了。

  村民們動起來了,劉曉鵬又琢磨出了“扶貧超市”的點子給全村人鼓勁。當年10月,50名民營企業家和50名新階層人士來到王家會村慷慨解囊,先後購買了貧困戶1500公斤小米、25公斤花椒、250公斤核桃、2500公斤梨棗。高興得村民們一邊數錢一邊樂。

  真正能讓王家會村穩定脫貧的,還得靠産業。心思活泛起來的村民們聚在村黨支部周圍,一起商量。看了前村看後村,最後確定一是發展仁用杏,二是發展精品小米。主意拿定抓緊幹。2017年清明前後,劉曉鵬為全村群眾購入7000株仁用杏樹苗,免費發放給全村貧困戶。幾天時間,200畝仁用杏樹就全部栽植完成。

  在發展精品小米産業上,劉曉鵬又想了個點子——成立精小米合作社。王家會村坡地多,適合種穀子。劉曉鵬擔任第一書記後,就動員村民改種穀子。在黨員和村幹部帶領下,2016年,全村80多畝穀子賣了2.5萬多元。有了成功的經驗,全村人堅定了發展精小米産業的路子。這時,劉曉鵬提議成立精小米合作社。他積極奔走,籌資8萬元購買回雜糧加工設備,入股合作社。兩年下來,合作社靠市場化運作,不僅帶動全村農戶脫貧,還實現了村集體經濟“破零”,村集體經濟收入累計達到了9萬元。

  在採訪中,村民們一再説,小劉書記愛較真,他在村裏可受了不少苦,遭了不少罪。就拿吃水來説,過去王家會村民一直飲用的是20多年舊水井中的淺層地表水,水質差,想打個新井,一直吵鬧得打不成。甚至有村民對著剛到村的劉曉鵬説,“真的來幫,就亮亮本事給我們打口好井看看”。結果,劉曉鵬不僅爭取回來40多萬元的飲水安全工程項目,挨家挨戶動員村民參與到打井工程中,掙取勞務收入。而且,他還給村裏攬回房屋返修業務,大工一天200元,小工一天100元,幹了半年,幹活的人家家家拿回上萬塊現金。看上去斯斯文文的小後生,終於成了全村老小信得過的“小劉書記”。

  一駐就是兩個任期,劉曉鵬説:“女兒才出生百天,不想家是假的。但看著王家會村的新村容村貌,感受著村民們的思想認識變化,多年以後回首這段日子,我可以無愧地説,這幾年我的全部精力都獻給了王家會村的脫貧攻堅事業。”(山西日報記者 王利強)

  

友情連結

        山西省人民政府|新華網山西頻道|人民網山西頻道|央廣網山西頻道|中國新聞網山西頻道|山西網絡廣播電視臺|山西日報|太原日報 

  太原廣播電視臺|山西晚報|太原晚報|黃河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