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三晉要聞 正文

【“十三五”成就巡禮】新業新家新生活

發佈時間:2020-12-04 09:04:23 | 來源:山西日報 | 責編:石麗敏

  初冬的第一場瑞雪過後,太行山銀裝素裹,分外妖嬈。

  12月1日,在左權縣大南莊村李海牛嶄新的磚瓦房裏,暖意融融。老李一邊盤算著一年的收成,一邊和記者嘮著:“住上了新家,還多收入了2萬元,現在的日子和以前比起來,真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59歲的李海牛原來住在橫嶺村,山多地少,石多土少。2019年整村搬到了鄰近國道的大南莊村,住上了新房,種上了大棚,過上了新生活。

  “十三五”期間,省委省政府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政治責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扛在肩上,抓在手上,58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7993個貧困村全部退出,貧困發生率從13.6%下降到0.1%以下。今年前三季度,貧困地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9.5%,貧困地區生産生活條件得到改善,貧困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多多。

  有了新産業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産業扶貧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也是增強貧困地區造血功能、幫助群眾就地就業的長遠之計。”

  對於68歲的謝文來説,今年年景不錯。謝文是大同市雲州區西坪鎮賀店村人,家裏種著9畝黃花,一畝黃花收入4000多元,今年的黃花為老謝賺回近4萬元。他告訴記者,這幾年他家靠著黃花不僅脫了貧,還供出兩個大學生。“這小黃花真是我們的致富花呀。”老謝的臉上笑開了花。

  忘憂草,脫貧寶。近年來,雲州區抓住了“産業脫貧”的思路,將“黃花之鄉”美譽這一“沉睡”資源轉化為生産力。目前,全區3.3萬戶貧困戶有90%從黃花産業中受益。

  産業是發展的根基,是脫貧的動力源泉。在脫貧攻堅中,我省把培育特色産業扶貧工程置於脫貧攻堅八大工程之首,在貧困縣發展産業扶貧基地萬餘個,目前58個縣都培育了2至3個特色主導産業,夯實了群眾脫貧基礎。

  初冬暖陽,大地金黃。11月30日,記者在隰縣陽頭升鄉竹幹村見到51歲的貧困戶張新平時,他正在王海萍的指導下,上網處理訂單。聊起玉露香梨,他的話格外多:“玉露香梨不愧為‘中國梨王’,對我們來説是個寶,群眾脫貧致富離不了。”

  同村的王海萍是九鑫電商服務站站長,一位敢想敢幹的農村婦女。“這幾年,村裏的梨果多了,單純靠線下銷售無法解決,我就在網上銷售玉露香梨,去年收入10萬多元。我這樣的在縣裏都不算什麼。”她笑了笑説,“現在隰縣的玉露香梨産業越做越大,牌子越叫越響,果農的收入也會越來越多!”她告訴記者,今年她建了一個果筐廠,每天可生産果筐1.4萬個,平時吸納勞動力20人,忙時需雇用50多人,其中貧困戶佔一多半。

  張新平接上話茬:“我現在就在果筐廠幹活,家裏也種著梨樹、蘋果樹,現在跟著海萍學電商銷售,以後就指著網絡銷售村裏的土特産致富啦。”

  抬頭是山,低頭是溝,種什麼才能收益高?地處晉東南的平順縣,在龍頭企業山西振東集團的參與下,大力發展中藥材産業,帶動群眾增收。

  “我流轉給振東集團兩畝地,每畝地年收入750元,共1500元。一年從春耕、鋤草再到秋收,四五個月都在振東的藥田裏打工,每月收入2000多元。我家另外兩畝地也種了柴胡,年收入8000多元,日子一下子就寬裕了不少。”青羊鎮路家口村的王愛玲算起增收賬,臉上也是藏不住的笑意。

  平順縣農業農村局局長劉忠虎介紹,目前平順縣發展中藥材種植面積近55萬畝,直接帶動貧困人口3.5萬人,年人均增收3600多元。

  從一個家庭婦女到如今一個月掙8800元的金牌月嫂,今年42歲的許艷平從來沒想到自己能有今天。這一切都是因為她參加了“呂梁山護工”培訓。現在,她註冊了自己的家政公司,先後培訓婦女200多人,100多戶貧困戶因此脫貧。

  “呂梁山護工”是我省全力打造的勞務品牌,通過政府主導、專業培訓,持證上崗、跟蹤服務、勤勞誠信,許多貧困家庭通過培訓走出大山,靠著自己的專業技能和勤勞雙手甩掉了貧困的帽子。

  眼下,三晉大地産業就業“到村到戶”,各類特色産業如雨後春筍發力成長。5633個貧困村建立起村有脫貧産業、有帶動企業、有合作社,戶有增收項目、有技能的“五有”機制,127.69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靠特色産業脫了貧。

  産業,不僅點亮了貧困群眾的致富夢想,也為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

  住上新房子

  “鬥窮幾十載,一年勝千年。搬出窮山溝,生活有盼頭。感謝黨,感謝政府,沒想到我還能搬到縣城,住上水電暖齊全的新房,過上和城裏人一樣的生活。”12月1日,在石樓縣小蒜鎮田家岔村位於縣城邊上的安置點新房裏,苗海瑞一番樸實的話語道出了廣大搬遷戶的心聲。

  在實施易地扶貧搬遷過程中,我省聚焦最困難的地方,緊盯最窮困的人群,扭住最急需解決的問題,以3350個深度貧困自然村為重點,採取精準識別對象、新區安置配套、産業就業保障、社區治理跟進、舊村拆除復墾、生態修復整治“六環聯動”辦法,統籌解決“人錢地房樹村穩”七個問題,重點解決群眾生産和生活保障,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從根子上挪窮窩、拔窮根。

  “我做夢都想不到,能從上虎梁搬到後石門新村,住上了小二樓,過上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新生活。”12月1日,興縣瓦塘鎮上虎梁村70歲的阮憨信老漢見到記者時不住地感嘆。

  上虎梁村是我省3350個深度貧困自然村之一。去年,阮老漢和老伴花了5000元就搬進了配套齊全的移民新房,這讓他開心不已。

  “一孔窯洞擠三代,一粒藥片治百病,一身布衣穿四季,一頓細糧過新年。”這曾是天鎮縣南高崖鄉大老溝村村民的活法。

  整村搬遷舊貌換新顏。村民李桂花笑嘻嘻地説:“我告別了破窯洞,學會了縫紉技術,還在扶貧車間上了班,原來靠天吃飯,現在靠技術賺錢。”她所在的天鎮縣二里畔“萬家樂”移民小區,安置了28個整體搬遷村和58個插花搬遷村的搬遷群眾10232名。小區配套建設扶貧産業園,引進京津冀15家勞動密集型企業,提供5000個就業崗位。

  “住有所居,居有所安”是每個人的夢想。農村危房改造是脫貧攻堅“兩不愁三保障”核心內容之一,也是托起困難群眾“安居夢”的重要舉措。

  繁峙縣光裕堡鄉大木瓜村的高鵬程患有尿毒症,日子過得緊巴巴的,住的也是危房。2017年,他報名改造住房,一個多月便完工,成了村裏危房改造的樣板戶。村民們以他為榜樣,紛紛備材料、找施工隊,兩年時間改造危房130余戶,貧困戶住房全部達標。村民高志旺可高興了:“這下可了了我的一樁心事,自家孫子住上了新房,我也就放心了。”

  “搬出大山住新居喜上眉梢,脫貧致富同步走樂在其中。”這是武鄉縣賈豁鄉搬遷戶王登峰貼在新房門口的一副對聯,喜悅心情盡顯。

  王登峰原來住在山溝裏的靈水坪自然村,和其他48戶人家散居在溝壑峁梁之間:“吃水要到溝底挑,用電根本沒保障,道路全是紅土路,雨天行路更艱難。”説起以前住在三眼土窯洞裏的生活,他感慨萬千,“現在做飯不用燒柴,沒有垃圾沒有灰,也沒有牲畜糞便,還用上了地暖,洗上了熱水澡,院裏院外乾淨衛生,真是享福了!”

  室外寒風刺骨,室內暖意融融。11月30日,在榆社文峰敬老院老人們的房間裏,電視、網絡、熱水24小時保障,傢具、生活用品、安全設施應有盡有。75歲的吳亮恒高興地説:“工作人員照顧得細心週到,這裡就是自己的家。”

  榆社縣採取敬老院與搬遷安置區同步規劃建設的“醫養結合”辦法,解決農村特困五保老人養老問題,同步規劃新建文峰敬老院、改擴建雲竹敬老院,有效解決特困供養人員“兩不愁三保障”問題。

  目前我省建成1122個集中安置區,36.2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1萬同步搬遷人口,全部遷入新居。

  奔向新生活

  初冬,通往岢嵐縣趙家洼舊村的沙石土路旁,油松青翠。

  上午10時,燦爛的陽光灑向岢嵐縣城裏的廣惠園小區。71歲的王三女一早吃過飯,在家等待家庭醫生上門。

  為防止“病根”變“窮根”,岢嵐縣制定了24種重特大疾病集中救治、52種慢性病服務保障計劃。在被認定、辦理“慢性病醫療保障幫扶”後,家庭醫生會定期上門送醫送藥。王三女激動地説:“以前看病是大難題,現在有了好政策,心裏踏實多了!”

  習近平總書記今年在我省大同考察時強調:“鄉親們脫貧後,我最關心的是如何鞏固脫貧、防止返貧,確保鄉親們持續增收致富。”

  貧困縣退出後,我省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保持脫貧攻堅勢頭不減,保持財政資金投入力度不減,保持政策措施支持力度不減,保持駐村幹部幫扶力度不減,鞏固提升脫貧成色,確保群眾儘快融入新生活。

  今年以來,我省出臺《關於建立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的實施辦法》《關於健全完善産業帶貧益貧機制的指導意見》等措施辦法,實施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育工程,培育了一批具備創業帶貧意識和能力的帶頭人。

  王閱斌是陽高縣長城鄉鎮邊堡村致富帶頭人,他的“長城長肉羊養殖專業合作社”被當地列入産業扶貧項目,享受多項扶持政策,建成了存欄1000隻的肉羊養殖場,帶動附近7個村的貧困戶加入其中。

  他説:“有了各級各部門在資金、場地等方面的支持,合作社帶貧益貧能力大大增強了。”目前,我省每個貧困村都有3—5名帶頭人,創業項目6100多個,輻射帶動12.9萬名貧困人口增收。

  走進位於靈丘縣唐河大峽谷的紅石塄鄉上沿河村,映入眼簾的是一棟棟漂亮的紅瓦房、新穎別致的木門樓、乾淨整潔的街巷、生機盎然的村莊。

  下沿河村和上沿河村兩村相連,在實施貧困村提升工程中,美化了村內街道院墻,新建了公廁和公共浴池,安裝了路燈,修建了污水收集管網,選用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回用於農田灌溉。隨著這些工程的竣工,兩個村的顏值也大大提升。

  “路平了、燈亮了、天然氣通了,大街小巷也乾淨了,村裏要啥有啥。黨的政策不僅讓我們脫了貧,還讓我們的村莊變美了,日子越來越有奔頭了。”下沿河村村民劉保説起鄉村提升工程連連稱讚。

  在清漳河畔,和順縣城康阜小區集中安置點,社區服務中心、幼兒園、衛生室、綜合文化場所等配套設施齊全。劉彩霞去年從義興鎮井子村搬到了小區,生活大變樣:“我在扶貧車間上了班,孩子在附近的學校上了學,現在是真好。”

  “搬遷到哪,黨支部就建到哪;移民在哪,黨組織就覆蓋到哪。”在保德,新社區成立黨群服務中心,指導原鄉鎮和新社區做好搬遷後續幫扶工作,配套設立了衛生室、警務室、議事廳、就業信息平臺等,搬遷群眾辦事有地方、議事有組織、糾紛有人管、困難有人幫。

  ……

  在黃土高原的這片土地上,從窯洞到樓房、從鄉村到縣城,一個縣一個辦法,一個村一個路子,一戶一個方案,全省廣大幹部群眾同心協力繪就了一幅幅脫貧奔小康的美好圖景。(記者李全宏)

友情連結

        山西省人民政府|新華網山西頻道|人民網山西頻道|央廣網山西頻道|中國新聞網山西頻道|山西網絡廣播電視臺|山西日報|太原日報 

  太原廣播電視臺|山西晚報|太原晚報|黃河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