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零的突破”與一座城的崛起
2021-01-15 09:49:04來源:四川日報編輯:馮巧鳳責編:胡曉萌

(轉載)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零的突破”與一座城的崛起

  目前生物城已形成起步區9平方公里城市框架,城市已開發面積達5.5平方公里。圖為正在建設中的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

(轉載)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零的突破”與一座城的崛起

  去年,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企業、成都瀚辰光翼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推出了世界首款超大通量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裝置。

(轉載)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零的突破”與一座城的崛起

  2020年生物城新建公立幼兒園、小學入園學生分別達到113人和79人。圖為已建成投用的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萬匯小學。

(轉載)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零的突破”與一座城的崛起

  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將和多方一起推動建設“天府疫苗谷”,攜手打造全鏈條疫苗産業,助力生物城打造疫苗研發與生産的高地。 

(轉載)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零的突破”與一座城的崛起

  以1平方公里孵化園和加速器為核心抓手,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正加速構建匯聚科創服務網絡要素的科創空間。

  又一個“零的突破”!不久前,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簡稱“生物城”)傳來好消息:園區企業在研的全國首個昆蟲細胞生産的重組蛋白新冠疫苗進入二期臨床試驗。

  類似突破,過去一年在生物城還有許多:誕生西南首家科創板上市企業、發出全省在生物醫藥領域的首張保稅庫註冊登記證、産生成都市首個産業功能區法庭、成立成都市首個産業功能區政務服務中心、實現專項債發行“零”突破……據不完全統計,生物城這一年中“從0到1”的突破超過10個。

  每一個突破都來之不易,尤其是在剛剛過去的這個不平凡之年;每一個突破都意蘊深遠,尤其是對這個成都生物醫藥産業的核心承載地。在一系列突破的背後,是生物城44平方公里土地上熱火朝天的汗水,是成都乃至四川在全球生物醫藥産業版圖上尋求突圍的努力。追隨行業技術創新新格局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新機遇,過去這一年,生物城正堅定朝著全球生物醫藥創新策源地的方向邁進。

  □鼓瑟 (圖片由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提供)

  突破之不易

  迎接疫情挑戰、改善營商環境,以制度創新為全年各項“零的突破”奠定堅實基礎

  時間回到去年1月1日,生物城在《致生物城人及家人的一封家書》中提到,“展望2020年……我們又將共同攜手,實現生物城生産規模零的突破。”

  然而疫情很快肆虐開來,一個又一個嚴峻的挑戰接踵而至。

  面對挑戰,李傑和同事們迅速實現了新突破。這位成都瀚辰光翼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研發部負責人和團隊只花了大約兩周時間突擊攻關,就讓傳統核酸檢測裝置的效率從日檢數千到日檢兩萬份樣本,一舉推出世界首款超大通量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裝置。這個研發速度讓李傑自己也覺著“有點不可思議”。

  這是怎麼做到的?在李傑看來,直接原因是公司擁有大通量檢測相關技術基礎,團隊只需針對新冠病毒檢測特點對原有設備進行改造。除此之外,還有個“隱蔽的理由”:在疫情防控最吃勁的去年2月上旬,公司團隊就已率先復工,在辦公室裏通宵達旦加班了。

  特殊時期辦公室還亮著燈的,在生物城不止這一家。事實上早在去年2月4日,園區就迎來了首家復工企業;2月11日,首個在建項目實現復工……到去年3月初,生物城企業復工率已達100%。

  敢於復工,因為有底氣。園區企業康諾亞生物醫藥科技(成都)有限公司正式復工前一天,公司負責人迎來一群特殊的“客人”——一個由醫療專家等組成的企業復工核查專家組,專程趕來指導核查企業疫情防控和生産組織準備情況。生物城相關負責人表示,園區為企業復工提供“一企一組”精細化服務,一旦企業開工要件具備,相關部門可即刻審查、當日批復。此外園區還創新實施“三張表通氣”“兩批次入區”“健康管理一體化保障”“春風行動”專車接送返崗農民工等一系列舉措,實現疫情防控和企業恢復生産“兩不誤”,為全年各項“零的突破”奠定堅實基礎。

  營造安全穩定的發展環境,是應對疫情衝擊、確保全年發展“基本盤”的基礎;建設國際一流的營商環境,則是打造世界一流生物産業園區的前提。實現這兩個目標,都離不開制度創新。而制度創新,恰是貫穿生物城全年工作的一條主線。

  去年6月,成都市66個産業功能區中首個政務服務中心在生物城正式揭牌。在寬敞明亮的大廳中,園區企業可一窗式辦理工商註冊、項目服務等直辦事項62項,轉辦事項60余項。

  為什麼能率先揭牌?看似簡單的結果背後,是對體制機制的革新。“生物城政務服務中心積極對上爭取審批權限下放,縮短辦理時限、優化辦理流程,力爭為企業和群眾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政務服務。”中心負責人介紹,作為共建雙方,雙流區將49項行政審批權、成都高新區將13項行政審批及服務事項以協議授權和自助設備延伸等方式下放生物城辦理,通過“互聯網+政務服務”工作模式,實現園區企業和群眾辦事“即來即辦”“僅跑一次”,來件辦結率達100%。

  過去一年來,生物城堅持“刀刃向內”深化改革,優化營商環境。一年間園區項目快速審批機制固化成型,通過推行“一站式服務+預審查模式”,將供地審查、並聯審批等工作與項目開工建設安排統一協調,按照“全流程、不間斷”的模式,有效縮短從拿地到辦理施工許可證時間,初步實現“拿地即開工”,助力項目“加速跑”。

  數字,是最好的説明。2020年生物城引進項目42個,協議總投資超170億元。目前,生物城已形成起步區9平方公里城市框架,城市已開發面積達5.5平方公里。

  突破的內涵

  緊緊圍繞滿足人力資源生命週期需求和産業發展全生命週期需要,一年間生物城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

  該如何看待這些“零的突破”?從內容上看,它們既有制度創新、又有項目進展,既有政府工作、也有企業成就……如何將這一個個的“點”串起來,形成理解生物城發展的線索?

  省社科院研究員盛毅提供了一種思路。在他看來,一年間的突破都緊緊圍繞兩個目標:滿足人力資源生命週期需求、滿足産業發展全生命週期需要。這是生物城推動一切工作的底色,也是所有世界一流生物産業園區的共性追求。

  圍繞滿足産業發展全生命週期需要,生物城有著清晰的思路:打造“四鏈一社區一體系”全生命週期生物産業生態圈。過去一年,生物城在這方面實現了全方位同步推進。

  黃奉康對此感受很深。這位四川艾邁思生物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和他的團隊于去年正式進入園區內成都天府國際生物醫學工程産業加速器,成為首家入駐企業,“加速器這一‘設定’,能幫助企業減少前期投入成本,讓我們專注自身産業創新,持續研發新産品。”生物城相關負責人補充介紹道,以1平方公里孵化園和加速器為核心抓手,一年來園區加速構建匯聚科創服務網絡要素的科創空間。現已引進42家科創企業及項目,入駐10余家醫藥健康科創型企業。

  不僅是打造科創空間。聚焦産業鏈佈局,過去一年生物城瞄準“天府疫苗谷”、抗體藥物、醫療器械、IVD及基因測序和大分子藥物等重點,建設西南地區首個大分子藥物早期藥效/藥理學初步評價共享實驗平臺;聚焦創新鏈完善,以重大新藥創制示範基地為抓手,在初步構建“一站式”生物醫藥創新服務體系的同時,與省藥監局合作共同搭建專業服務平臺,實現專業幹部互派和優勢資源捷達;聚焦供應鏈打造,加快建設成都全球生物醫藥供應鏈服務中心,初步完成進出口服務功能體系搭建,實現四川首例醫療器械保稅加工項目順利落地;聚焦金融鏈壯大,“股權投資+債權投資+金融服務”的綜合金融服務平臺雛形已現,發揮財政資金杠桿作用,實現專項債發行“零”突破。

  圍繞滿足人力資源生命週期需求,生物城明確提出建設國際宜居品質公園城市示範區,一年間也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

  森林魔法學院、天空之境、舟釣路亞城市公開賽、航模精英賽……從“網紅地”到水上運動專業賽事,2020年開園的永安湖城市森林公園用豐富多彩的活動和美景,在中秋國慶“雙節”期間吸引了一波打卡熱度。趁著這些機會,不少市民第一次近距離接觸到生物城最新的建設進展。“發展好快!現在醫院、學校、便利店、咖啡店都有了,住在這兒肯定安逸。”市民張明驚訝于生物城的改變。

  據不完全統計,一年間生物城1.1萬平方米孵化園商業街已累計招商超1800平方米,包括各類餐飲店、超市、診所等業態;園區內孵化園576套青年公寓入住率達100%。人才公寓(天府菁萃裏)首批次500套房源可對園區人才正式發售,京東方健康示範社區共計約2400套商品房將陸續達到預售條件;建成10公里永安湖綠道示範段、26.5萬平方米條條河濕地公園;新開工綠葉血脂康、華西腫瘤醫院、鄰裡中心等項目22個,完工京東方數字醫學中心等項目6個。天府國際生物城永安血制項目已進入試生産……

  對生物城這一年的變化,李進有著直接的感受。2020年上市敲鐘儀式過後,這位西南地區首家科創板上市企業、成都先導藥物開發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談及公司的後續計劃,“我們願意留在生物城,繼續發展。”在李進看來,生物城發展變化快,産業聚集效率高,給企業發展提供了足夠的支持與巨大的發展空間。

  突破的意義

  不斷追求“從0到1”的突破,生物城將為示範帶動西部內陸乃至中國生物醫藥領域的國際化提供樣本

  越來越多的人,正通過各種渠道認識生物城。“生物城就像成都生物醫藥産業的一張名片,現在,在美國波士頓、德國法蘭克福,當地研究者都知道中國西部有這麼個BIO-TOWN(生物城)。”説起生物城的變化,中科博恩思醫學機器人有限公司創始人李耀很有感觸。

  幾年前還不是這樣。生物醫藥産業,是繼汽車、機械製造業之後的第三大産業。國內生物醫藥行業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從2015年開始進入爆發增長階段。然而長期以來,我國生物醫藥産業發展呈現出集中化趨勢,全國生物醫藥産業園區百強園區主要分佈在沿海省市。僅江蘇、山東、廣東三地,生物醫藥産業園區累計數量達40家,佔全國比重超過20%。

  在此情況下,生物城一步一個腳印,用一個又一個“零的突破”實現強勢崛起,進入我國生物醫藥産業園區TOP10,成為國內生物醫藥産業在西南地區的突圍者。

  2020年6月賽迪顧問發佈的《2020生物醫藥産業園區百強榜》顯示,以生物城為核心發展的成都高新區在生物要素支撐和集聚效果上分別排名全國第3和第4位;在科創投入和科創産出上分別排名第8和第9位,各方面名列國內前茅。

  業界普遍認為,未來我國生物醫藥區域集中化、行業産業化的趨勢將繼續維持,各大園區和産業集群在行業結構中的地位更加顯著。如何在未來競爭中脫穎而出?圍繞以生態圈理念引領産業集群、要素集聚,力求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是生物城的答案。

  不久前,一場簡單的儀式在生物城舉行——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供應鏈公司獲得四川省在生物醫藥領域發出的首張保稅庫註冊登記證,實現我省生物醫藥在該領域零的突破。所謂保稅庫,是指在保稅區外申請設立的、由企業直接管理的保稅倉庫,相比于綜保區操作更靈活。在這種新模式下,一批原産于愛爾蘭的心臟介入産品,僅用一天就在成都完成了機場海關清關手續,順利放行。

  上海浦東新區張江平臺經濟研究院院長陳煒認為,類似的創新突破,將推動成都成為全國繼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之後又一個生物醫藥全球供應鏈樞紐節點城市。“從戰略意義看,這有利於體現成都在‘一帶一路’橋頭堡功能上的戰略地位,為示範帶動西部內陸乃至中國生物醫藥領域的國際化提供‘成都樣本’。”

  一個直觀的現象,是越來越多國際化頂尖人才在生物城聚集。截至目前,園區已吸引到諾獎團隊5個、院士級團隊4個、高層次人才團隊51個、各類專業人才3000人。參觀過生物城後,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畢曉普説,他在這兒看到了包容和開放,“這裡和(美國生物醫藥産業誕生地)舊金山灣區,有很多相似之處。”

  五大關鍵詞

  回顧生物城的這5年

  自2016年成都高新區、雙流區簽署合作共建協議以來,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堅持“優勢互補、封閉管理、專業運營、共建共享”合作路徑,認真貫徹落實省市區相關決策部署,緊扣高品質建設“獨立成市”生物産業功能區的部署要求,加快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區域帶動力的産業功能區。

  5個關鍵詞,可以簡要回顧生物城走過的這5年。

  總體規劃——5年來,生物城産業功能區總體規劃構建成型,以“四鏈一社區一體系”全生命週期生物産業生態圈、建設國際宜居品質公園城市示範區為實施路徑,為生物城更高品質、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及規劃保障。

  項目集聚——5年來,生物城優質項目、創新團隊不斷集聚,累計落戶項目150個,總投資超1100億元,包含國藥中生、綠葉生命等一批重磅産業化項目,賽默飛共享實驗平臺、川大生物醫學材料創新中心等一批多領域功能項目。這些行業頂尖及具有突破創新價值和商業發展潛力的“龍頭”“獨角獸”企業將使生物醫藥産業生態不斷壯大、業態不斷完善。

  城市建設——5年來,生物城生活城市建設初具規模,區域內學校、醫院、社區綜合體、人才公寓、便利店等生活配套陸續投入運營,永安湖城市森林公園、條條河濕地公園已成居民日常健身休閒打卡地,一個功能複合、職住平衡、服務完善、宜業宜居的城市新型功能區正逐漸成型。

  共建優勢——5年來,生物城合作共建優勢逐步體現,相關部門精誠合作、氛圍融洽,各自優勢得到充分發揮,推動區域建設發展快速見效,成立了首個産業功能區政務服務中心,通過“一門式服務+預審查模式”,全面實施並聯審批,初步實現建設工程“拿地即開工”。

  業界品牌——5年來,生物城業界品牌知名度持續提升,被德勤、生物谷、生物探索、華西封面新聞等機構評為“中國生物醫藥最佳園區”“中國生物醫藥最具潛力園區”“生命科學領域最具亮點十大園區”“四川十大産業園區”,得到了生物醫藥企業、行業專家及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的關注。

  原標題: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零的突破”與一座城的崛起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