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一輛L4級智慧駕駛汽車在西部(重慶)科學城智慧網聯汽車示範區行駛。 記者 劉潺/攝
在技術革新和市場競爭的推動下,智慧駕駛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普及速度。中信證券研報預計,2025年國內中高階智駕滲透率有望翻倍,帶動國內350億元的增量市場。
隨著智駕技術的飛速發展,智駕安全問題引發強烈關注,智駕險隨之應運而生。今年以來,多家車企佈局智駕産品和服務,聯合保險公司推出定制化的智駕險。不過,目前智駕險仍處於探索階段,在制度、監管和隱私保護等方面,面臨諸多亟待解決的難題。
車企發力智駕險“新戰場”
智駕險是針對汽車智慧駕駛功能開發的新型保險産品。與傳統車險不同,智駕險主要覆蓋在使用智慧駕駛功能時可能發生的事故和損失。當消費者在使用智慧泊車輔助、代客泊車輔助、車道巡航輔助、智駕領航輔助等智駕功能時,一旦發生事故受到損失,可以通過智駕險獲得一定補償。
目前,智駕險主要由車企向保險公司進行購買,車主只能通過車企進行選購。智駕險的權益往往以車主已購買交強險和商業險為前提,更多的是一種補充保障服務。
去年11月,華為鴻蒙智行針對旗下多款車型推出了智駕無憂服務權益計劃,對啟動智慧駕駛輔助系統過程中發生的交通事故進行補償,其最高保障權益上限為500萬元。
今年3月初,小米汽車表示,為了保障用戶無憂使用智駕功能,將聯合行業頭部保險機構推出“小米智駕保障服務”,計劃為用戶提供最高300萬元的保障金額。小鵬汽車近期也宣佈即將推出智慧駕駛保險服務,致力於解決用戶在使用智慧駕駛技術時可能面臨的責任界定與安全保障問題。
對於新能源車企而言,車險已不僅是一種簡單的金融産品,而是其發展生態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儘管智慧駕駛技術近年來取得顯著進展,但部分消費者和車主對智駕的安全性仍心存疑慮,他們更傾向於將方向盤掌控在自己手中。
“開啟智駕功能時有點心驚膽戰,我還是不太信得過這個技術。雖然沒出過什麼事故,但是出了問題就得自己擔責。”一位新能源車主告訴記者,智駕險的出現,一方面彰顯了車企對技術的信心,另一方面也解決了智駕理賠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多家車企在推出智駕險時,通常將其定義為一種保障權益,或將其與其他權益整合為“權益包”,此權益一般會在第一年以免費形式贈送給車主,而後續如果需要此項權益,需要自費或者按月購買“權益包”。如果汽車在開啟智駕功能時發生事故,相關費用由車企承擔,而非通過普通車險方式出險,這在一定程度上規避了車主次年保費上漲的風險。由於保險風險評估模型還不成熟,且費用結構複雜,車企對於此類權益的定價標準還不夠透明。
長期來看,隨著智駕技術的不斷發展,智駕險可能成為未來汽車行業發展的剛需,為保險市場開闢出一片新的藍海。
“人機分責”仍面臨挑戰
智駕險的密集推出,為智駕事故的責任劃分提供了一種可能的解決方案。然而,作為一種新生事物,智駕險在發展過程中仍面臨諸多挑戰。
由於現行法律尚未明確界定智慧駕駛的各方責任,智駕險的保障主要體現在事故經濟賠償上。
“我們公司目前的智駕險主要保障兩個部分:一是為人工智能系統發生無法控制的故障或失靈造成第三者人身傷亡或財産損失提供保障,二是提供相關訴訟費用和法律費用保障。”平安産險廣東分公司團體財意健險部核保經理譚軍魁説。
小鵬汽車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何小鵬表示,由於駕駛主體由“人”向“自動駕駛系統”轉換,保險公司面臨保險精算模型重構、風險評估難度增加和費率制定困難等一系列問題。
此外,在判定交通事故是“人”還是“系統”上,需要車企調動系統後臺,提取用戶相關行駛信息,但由於缺乏第三方監管,用戶隱私的保護面臨更大的難題。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曾燕説,智駕險定價和理賠需要依賴大量行車數據,然而,這些數據涉及用戶隱私、駕駛習慣、行駛軌跡等敏感信息,如何確保數據的合理使用,防止數據洩露或濫用,是當前智駕險推廣面臨的重要法律挑戰。
亟待標準出臺釋放市場需求
新技術和新模式的推廣,離不開保險護航。自動駕駛逐步走向落地,也對智慧駕駛保險體系提出了新的要求。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部分全國人大代表建言,相關部門應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完善事故責任認定體系,明確不同級別智慧駕駛汽車在事故責任中的劃分原則,制定具體的事故責任認定邊界與統一標準,以避免責任認定的模糊與爭議。
何小鵬建議,出臺針對智慧駕駛保險的具體指引、技術標準等部門規章和行業標準,規範智慧駕駛保險業務的發展。鼓勵車企與保險公司聯合開發適配産品,通過緊密合作和數據共享,把智慧駕駛保險和車險結合起來,切實消除用戶的後顧之憂,進一步釋放市場需求。
如何讓智駕險定價更加精準,實現快速理賠?譚軍魁建議,應完善智駕相關法律法規,明確責任主體與責任劃分,明確消費者知情權,車企需在銷售環節告知消費者車輛自動駕駛功能的局限性及對應保險保障,避免誤導性宣傳。
在他看來,車企、保險公司、第三方權威檢測中心以及研究所應加強合作,共同搭建智慧駕駛保險定價體系,籌建統一數據平臺,提升定價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同時完善服務環節,快速響應理賠。
傳統車險的賠付風險主要由車主和保險公司共同承擔,而智駕險引入了自動駕駛系統製造商、軟體開發商等多個主體,共同分擔風險。
對此,曾燕認為,未來智駕險應發展成為“車主責任險+系統責任險”的“分層次”責任保險模式,進一步分散風險,優化保險市場結構。車企、保險公司和監管機構也應建立數據共享體系,確保消費者的智慧駕駛數據在定價、理賠中的合理使用,並加強數據隱私保護。
未來,隨著L3級自動駕駛責任主體的轉移與硬體成本降低,智駕險或逐步從“附加險”演變為“標配服務”。
為保障消費者權益,推動新能源汽車産業發展,中國社會科學院保險與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郭金龍認為,智駕險應確保數據透明,保障車主在事故發生時能獲取真實、準確的數據支持。為此,有必要建立第三方數據監管機構。同時,應根據車主駕駛習慣和智駕功能使用情況,定制更為具體的保險條款和保障內容。(記者 周強)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