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汽車頻道 > 正文
付炳鋒:提質新征程 合作創未來
2025-07-14 11:39:21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責編:田蜜

  7月10-12日,2025中國汽車論壇在上海嘉定舉辦,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付炳鋒與會發表演講提出,新能源汽車不能只做“量的冠軍”,更要成為“質的標杆”。只有市場從價格驅動轉向價值驅動,中國汽車才能真正贏得未來。  

付炳鋒:提質新征程 合作創未來  位置:人物+移動端資訊_fororder_【4】付炳鋒:提質新征程 合作創未來145

  付炳鋒表示,上半年,我國汽車市場延續良好態勢,多項經濟指標同比均實現兩位數增長。這是最近幾年來上半年運行表現最穩的一年,預計全年將保持穩定增長,這是非常來之不易的。 

  首先,汽車産業轉型升級取得重大成效,市場結構已經發生歷史性轉變。在“三縱三橫”路線圖指引下,在《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産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以及《新能源汽車産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指導下,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取得巨大成就。

  新能源汽車成為市場主導力量,為邁向汽車強國打下堅實基礎。我國汽車産銷規模連續兩年躍升3000萬輛臺階,新能源汽車快速發展,年産銷突破1000萬輛。到目前為止,新能源汽車保有量佔比達到10%。展望全年,新能源汽車銷量預計將達到1600萬輛,新車銷量佔比有望超過50%。新能源汽車已經成為我國汽車市場的主導力量,標誌著我國電動化轉型升級上升到穩態發展的高度,順利完成第一階段産業與市場結構的調整,實現了從傳統燃油車主導到新能源汽車引領的歷史性跨越,為全球汽車産業轉型發展提供了可行經驗。

  技術創新驅動發展,引領行業提質向新。隨著電動化轉型,行業企業創新能力得到提升,三電系統等核心領域取得重大突破,處於領先地位。技術快速迭代和成本優化,促進了新能源汽車規模化發展和市場化普及,成功將新能源汽車帶入大眾消費區間。電動化、智慧化有效融合,相輔相成,鞏固擴大了我國智慧網聯新能源汽車産業領先優勢;電動化與高效內燃機、氫燃料、合成燃料等多技術路線融合創新,可以實現在複雜應用場景下節能與減排的最優解決方案。這既符合我國“雙碳”目標要求,也與全球汽車産業綠色轉型目標高度協同。

  中國品牌進入國際廣闊市場,成為全球消費者的選擇。近年來,我國汽車出口規模持續攀升,産品已覆蓋全球200余個國家和地區,充分滿足了不同市場、不同地區的多樣化需求。中國品牌汽車在電動化、智慧化轉型浪潮中實現了質的飛躍,産品綜合技術水準全面提升,新能源汽車的創新活力引發全球矚目。傳統技術應用也邁向高品質新臺階,這在今年的上海車展、香港車博會上得到了很好的印證。中國汽車深度融入全球市場,是産業發展的大勢所趨,也是國際供需雙向選擇的必然結果。

  付炳鋒指出,電動化加速全球汽車産業的結構調整,智慧化與人工智能創新熱潮匯成洪流,邁向換道賽車下半場。

  從全球來看,電動車滲透率持續增長,2024年已接近20%,中國市場已經在40%、50%區間運行,歐洲電動化佔比也在20%左右。當前全球汽車電動化轉型的大趨勢毋庸置疑,正在繼續引領汽車産業邁向新的發展階段。下一步,電動化和內燃機技術的深度融合,將是節能減碳的可行路徑。中國願意與歐美日韓等産業優勢國家和地區同頻發展,為全球不同國家和地區研發符合當地需求的多技術路線産品,推動全球汽車産業持續向節能低碳轉型。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新一輪全面興起,與汽車智慧化下半場深度融合。經過近年來的産業化實踐,以新能源汽車為載體,智慧化技術的集成應用取得較快發展,我國乘用車組合駕駛輔助滲透率已接近60%,中國在全球率先做出榜樣。當前,人工智能已經成為經濟和社會變革發展的重要方向。

  在模型演算法創新、硬體性能提升和數據積累的賦能下,汽車的智慧化發展與人工智能自然相融,一批優秀的智慧汽車品牌和科技生態企業脫穎而出,不斷推出創新産品,加快實現向低碳智慧出行方式的轉變。與此同時,在産業鏈及製造領域,全方位應用人工智能技術,加快數字化轉型和智慧化改造,實現節能降碳和定制化生産的提升。

  電動化、智慧化使中國汽車産業加速融入全球發展。汽車本身就是高度全球化産業,汽車沒有國界。在電動化、智慧化轉型過程中,中國品牌的創新成果應當與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資源稟賦、能源結構、氣候條件、市場需求相適應,逐步實現“在當地,為當地”。與此同時,跨國公司“在中國、為全球”的發展理念,共同促進中國汽車産業融入國際循環,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為全球消費者創造更大價值,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

  付炳鋒同時認為,中國汽車供應鏈體系將惠及全球汽車産業。産業鏈供應鏈是汽車産業重要組成部分,是技術創新最活躍的領域,是産業健康運行的根本保障。改革開放合資合作打造了中國汽車供應鏈的堅固基盤。中國汽車供應鏈是全球供應鏈體系的重要保障。

  中國汽車産業擁有全球最大規模市場,為汽車産業鏈供應鏈提供了穩定的發展基礎,吸引著跨國車企與國際汽車零部件巨頭投資佈局。合資合作幾十年來,跨國公司通過技術轉移、本土培育等多重路徑,不斷豐富和完善著中國汽車供應鏈體系,推動中國汽車供應鏈與全球供應鏈的深度融合。隨著汽車産業開放合作的不斷深入,中國已經形成了龐大且極具韌性的本土汽車供應鏈體系,必將成為全球汽車採購體系的重要部分。

  協同創新為中國汽車供應鏈帶來強勁動力。隨著電動化、智慧化的協同創新和不斷深入,創新成果沉澱到供應鏈體系,底盤系統、動力系統、三電産品、混動技術、智慧駕駛和智慧座艙等多項供應鏈成果已轉化成關鍵核心的零部件資源,支撐車企開發出豐富的産品。 

  伴隨整車國際化佈局的推進,中國汽車供應鏈走向全球的步伐持續加速,通過海外並購、建立研發中心和生産基地等方式,成功融入世界零部件採購體系,成為全球供應鏈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汽車供應鏈在全球範圍內的開放合作,為當地的汽車産業帶來轉型契機,為當地民生帶來福祉。目前,中國汽車供應鏈企業已與全球汽車行業領先國家形成了多層次、成熟的合作模式。未來中國汽車供應鏈也將與更多的汽車新興國家展開闔作,同整車製造一起展現出中國汽車産業在全球的影響力,推動全球汽車産業向更智慧、更綠色、更高效的方向演進,並成為全球供應鏈安全的重要保障。

  付炳鋒還提出要促進“雙碳”互認互信,共同推動全球綠色發展。應對氣候變化成為全球共同目標,各國都在積極應對。中國是世界綠色發展的堅定行動派,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新能源汽車快速市場化發展,有效推動能源轉型和交通運輸結構的升級。國際互認互信是實現共同目標的前提和基礎。歐美等發達國家在規則方面取得主動,建立了較為完善的法律標準體系。中國注重實踐,在光伏産業、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汽車等領域,實現全球領先。雖然不同國家在低碳發展觀念上存在差異,但減排方向是一致的。互信是全球共同減排的基礎,標準趨同是互信的前提,中國在電動化發展取得的寶貴經驗,對全球汽車節能減排有積極意義。在相關國際標準研究制訂中,應當充分借鑒中國經驗,完善豐富現有標準。希望在未來中國的創新實踐與歐洲等發達國家的標準法規框架能實現深度的結合,打通在碳足跡領域裏的互認,為車企和零部件走向國際市場奠定良好的條件。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以共建碳管理體系為導向,聯合行業企業共同開展以下工作:一是,開展離散製造産品碳足跡核算方法研究,並利用團體標準快捷形成各類零部件核算的細則,解決中小企業産品碳足跡核算難題,並豐富全球裝備製造産品碳足跡核算標準。二是建設行業綠色低碳公共服務平臺。此項工作得到廣大企業支持,剛剛的發佈儀式啟動了平臺建設工作。其中EPD平臺既為行業企業提供了碳足跡相關信息發佈平臺,同時也為汽車行業産品碳足跡國際互認奠定基礎。三是建設汽車行業碳足跡數據庫,報送産品碳足跡排放因子,支持國家數據庫建設,為全球汽車産品碳足跡因子提供中國數據。

  最後付炳鋒提到了綜合治理“內卷式”競爭,維護汽車行業可持續健康發展的話題,“我們在走向國際化的同時,也應該把我們家裏的事解決好,我們不能由‘內卷式’的競爭再走向‘外卷’,這是行業的共識。真正的競爭優勢最終依靠價值創造,需要車企從技術創新、産品品質、用戶體驗、品牌文化等維度發力。”

  他強調,汽車産業轉型是一個巨大工程,經過多年艱苦奮鬥,我國汽車行業轉型升級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近年來,企業為了爭賽道、求生存,加之互聯網生態帶來的一些負面影響,汽車行業也暴露出多方面問題。以無序“價格戰”為主要表現形式的“內卷式”競爭成為最突出表現。與此同時,以“拉踩式行銷”“網絡水軍”“黑公關”等無底線蹭流量的網絡亂象頻出,嚴重污染了汽車産業生態,極大危害了行業健康發展。

  中汽協會多次組織行業企業進行了專題研討,佈置相關工作,並建立行業問題應對機制;通過加大弘揚優秀企業家精神、促進科技創新、提升産品品質,傳播行業正能量,維護風清氣正的輿論環境。在此前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礎上,2025年進一步加強了相關工作,重點是發佈“三項倡議”:

  3月18日,發佈《關於規範企業數據發佈的倡議書》,及時叫停企業發佈“銷售周榜單”;4月21日,在上海車展前夕,發佈《關於規範駕駛輔助宣傳與應用的倡議書》,強調壓實企業責任,規範對自動駕駛過度行銷和虛假宣傳;5月31日,發佈《關於維護公平競爭秩序,促進行業健康發展的倡議》,這是行業出手整治無序“價格戰”系列行動的舉措,為行業亂象踩下剎車。

  此外,為了嚴格防止“內卷外溢”,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也正在採取措施,推動企業在出海過程中,尊重當地文化和法律,保證出海有序成長。這段時間以來,“反內卷”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行業主流車企也主動作為,加強自律,特別是快速採取了實質性舉措帶頭維護供應鏈穩定,維護供應商利益。當前,“反內卷”治理工作還在不斷深化,今後將進一步完善長效工作機制,匯聚行業正能量,共同營造風清氣正、健康和諧的産業生態。(文/楊曉紅 圖/中國汽車工業協會)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