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柳州2月28日電 (周瀟男)放鞭炮,舞獅子,搶舊燈,上新燈,送祝福……2月28日,中國農曆正月十三,廣西柳州市柳江區基隆村的一客家村落,如期舉辦傳統的上燈儀式。
每年春節期間,廣西的客家地區都要舉行“上燈”、“吊燈”活動,該習俗被稱為“江南一絕”。客家話中的“燈“與“丁”同音,即把生男孩稱為添丁,諧音“添燈”。春節期間,凡是哪家上年添了丁的,都要在祠堂裏吊一盞大花燈,燈火蘊含生生不息,薪火相傳。在柳江,上燈習俗經過200多年的世代傳承和發展,已經形成獨樹一幟的客家民俗文化,被列為廣西的非物質文化遺産。
當日,柳江區基隆劉氏弼的公祠熱鬧非凡,鑼鼓聲響,鞭炮串串響起,本村劉姓人紛紛從各地趕回宗祠,參加“上燈”儀式。各戶備好熟雞、豬肉、水果、糍粑等祭祖物品,焚香燃紙。族人到齊後,獅隊引領,先給祠堂外不遠的社王挂上社王燈。
今年的花燈出自該屯75歲老人劉瑞洪之手。劉瑞洪老人稱,自1982年起,屯裏劉氏宗祠這36年來的花燈,都是他親手製作。目前挂在基隆下屯弼一公祠的花燈有一米來高,兩個人張開手臂才能合抱。這盞花燈保留著劉姓客家的傳統,全部由手工製作而成。花燈分裏外兩層,裏層以竹篾扎成宮燈的模樣,表面用彩紙裱糊。花燈上不僅有孩童畫像,還寫著“百子千孫長命富貴”等吉祥語。
“現在製作花燈,在尺寸和樣式上大體沒有變化,只是裱糊的紙張改用新材料,花燈色彩變得更加鮮艷。”劉瑞洪告訴記者,客家人與時俱進,扎燈和上燈活動煥發出新的氣息。
降舊燈時“搶燈花”是“上燈”活動的高潮,族人爭相摘取舊燈上的紙花,帶回家保存。“在我們客家人的傳統觀念裏,多搶多得意味著多子多福。”劉瑞洪説。
燈籠挂起後,盛大的儀式再次上演。祖父領著兒子和孫子,一起向祖宗靈位上香和祈禱。一直守候在祠堂門外的醒獅,踏著鑼鼓聲舞動起來,而祠堂外的鞭炮聲卻從未中斷,村民們紛紛掏出手機拍照留念。
記者在走訪中還了解到,雖然“上燈”是專為男孩舉行的慶賀燈會,但現在,客家傳統思想在這方面已發生較大的改變,不管生男生女,大多數族人都會願意為其慶賀。
中午時分,祠堂前大擺200桌,全村村民少長齊聚,一邊享用美味的農家菜肴,一邊共敘親情。當日,許多市民聞訊趕來觀看上燈儀式,被村為視為賓客,邀請一同就餐。
劉瑞洪表示,邀請外人參加活動,體現了客家人好客、與人為善的風範。“上燈”,滲透的不僅是喜慶熱鬧的過年氛圍,還有客家人注重團結、親情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