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三農”金融的缺口已達3.05萬億元。預計到2020年,我國“三農”互聯網金融的總體規模將達3200億元。
農村金融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藍海!
同時,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要用發展新理念破解“三農”新難題,提出要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並首次提出“引導互聯網金融、移動金融在農村規範發展”的要求,鼓勵互聯網金融、電子商務等在農村的發展。人民銀行等七部門日前又聯合發文加大農村金融扶貧力度,支持貧困地區引入新興金融業態,鼓勵探索利用移動支付、互聯網支付等新興電子支付方式開發貧困地區支付服務市場。國家頻頻釋放的政策利好成為互聯網金融企業佈局廣大農村市場的一劑強心針。
自2013年,各大巨頭紛紛入局與卡位,其中以京東金融、阿裏螞蟻金服為首的互聯網巨頭,新希望金融、宜信的傳統大佬,以及農金圈、沐金農等互聯網新銳金融平臺等已經形成農村金融的三足鼎立之勢。
農金圈係國內最大的農業金融集團之一,是具有A股上市公司和深圳國資背景的綜合金融服務集團,旗下包括“農發貸、理財農場、農金租賃、農金保理”等平臺,為中國三農提供借貸、理財、保險及股權融資等服務,團隊成員來自大型股份制銀行、頂尖互聯網企業、農業龍頭上市公司。
旗下平臺農發貸(nongfadai.com)于2015年3月上線,係國內創新的農業互聯網金融平臺,通過介入農戶的“農資消費、農産品銷售”場景以及農資經銷商的進銷存場景,有效地降低信息不對稱,致力於解決三農“融資貴、融資難”問題,滿足現代農業發展中的資金缺口。
農金圈聯合創始人兼CEO楊世華指出,目前,農村金融市場還遠遠未被開發,隨著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斷發展,農業現代化不斷加速,農村金融還有巨大的挖掘空間。面對需求不同農戶的需求,服務是金融的重點。農村金融破解“徵信缺失”困境,從供應鏈金融突破或許是解決方式之一。
未來,農村金融如何發展,金融平臺如何形成自己的壁壘?農業行業觀察[農業創新創業100+]專訪了農金圈聯合創始人兼CEO楊世華,解讀農村金融未來之勢。
農業行業觀察:農金圈旗下有農發貸,為何還要推出理財農場?對於這個決策,您看到哪些市場機會?
楊世華:農發貸是國內領先的農業金融服務平臺,其母公司農金圈作為國內最大的農業金融服務集團之一,為國內三農提供借貸、理財、保險及股權融資等提供綜合金融解決方案。
農發貸,面向三農人群提供生産性經營金融服務。長期以來,我國農村一直在為城市供血,不管是資源、人力還是金融。我們希望通過金融資源的優化配置,引導社會資金投向三農發展,將社會資金與農戶的融資需求進行有效匹配,將多元的金融機構與農資的銷售企業進行有效對接,引導社會資金支持國家農業現代化,也幫助投資者分享農業現代化發展紅利。
農業行業觀察:互聯網講究的是速度,為何您要講究“穩健”,這個如何理解?
楊世華:對於“農業、互聯網、金融”三個關鍵詞,我們定義自己是“農業金融平臺”,第一、互聯網只是工具,立足於農業,金融服務才是我們的核心。金融的本質終究還是需要回歸本質,風控是核心。
第二、農村金融這個市場剛剛起步,大家其實都在摸索,相比于快跑,我們認為安全和可持續更為重要,所以公司的步伐還是強調穩中求增長。
農業行業觀察:縱覽當前農村金融平臺服務領域依然是塔尖部分,理財農場如何實現“把錢給真正需要的人”?
楊世華:農發貸通過一線團隊的篩選和盡調線下實際提起借款的農戶、經銷商等,款項必須用於農業生産,以受託支付的方式避免挪作他用。這也保證了理財農場的資金都是用於農業生産,産業可持續的價值。
農業行業觀察:目前,三農領域“錢”、“産業結構”等都存在比較嚴重的問題。其中,錢是農村金融平臺的優勢,但三農不僅僅需要農村金融的錢,更需要農村金融改變農業産業結構。您對此有何高見?
楊世華:農業産業結構改革,非一夕之功,也需要各類資源的投入。金融是撬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一環。以金融為杠桿,整合行業資源、促進産業升級。
以農發貸的實踐為例,我們以金融服務種植垂直領域的上下游各環節(生産廠家、經銷商、種植戶、收購商等),通過金融的介入解決了這個行業的賒銷痛點,提升了行業的生産效率,形成整個産業鏈的閉環,提高了整個農業種植的效率。比如通過我們的金融介入解決了賒銷問題,提高了整個農資供應鏈條的效率。
從我們服務的客戶來説,多是家庭農場、種植大戶、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他們是農業現代化、規模化的主力軍。以金融支持他們發展,扶助他們做強做大,也是在推動農業現代化生産的不斷升級、優化。
農業行業觀察:農村金融平臺靠什麼生存?農發貸的行業壁壘又是什麼?
楊世華:各家平臺都有其盈利模式。農發貸定位是解決三農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從長遠來説,我們的融資成本會逐漸下降,另一方面我們通過整合供應鏈各環節來獲取收益。
農村金融領域進入門檻很高,這與農村的徵信缺失、農業生産風險等因素密切相關農發貸以“場景金融+社群金融+科技金融”,來解決三農徵信,降低信用風險,實現資金流閉環,提升服務效率,以此形成農發貸的核心優勢和壁壘。
農業行業觀察:資金和銷售是農戶的兩大痛點,農發貸的解決方案是什麼?
楊世華:農發貸提供的是供應鏈金融,對種植戶來説,我們既提供資金支持,受託支付給農資經銷商,農戶可以獲得質優價廉的農資産品,從而降低的生産成本;同時,我們正逐漸嘗試將下游的收購商資源對接給種植戶,解決銷售問題,並且形成供應鏈條也可實現資金流的閉環。
農業行業觀察:農村金融需要如何創新?農發貸有哪些模式創新?
楊世華:農村金融存在著許多問題,比如農村徵信不足、審批流程繁瑣等等。這些問題就是創新的著力點。其中,農發貸通過“場景+社群+科技”的創新模式解決農村金融難題:
1、構建農業供應鏈大數據體系,解決農村信用體系缺失痼疾:深入農業生産場景,大量快捷地獲得農業生産各經營主體、各環節的信息數據,構建農業供應鏈大數據體系。
2、定制化金融服務,貼合農業生産需求:深入分析不同作物生産週期,為農戶定制符合農業生産週期的金融産品,期限靈活。
3、供應鏈金融,提高産業鏈整體效率:以“農資消費”場景為切入點,與全國核心的種子、化肥、農藥、農機等生産資料廠家深入合作,使上下游各環節(廠商、經銷商、種植戶、收購商)形成良性閉環。
農業行業觀察:當下,農村金融還是處於“五代十國”,寡頭依然沒有形成,您對未來的農村金融發展趨勢有哪些預測?
楊世華:三農資金缺口巨大,還遠遠沒有得到滿足。不管是傳統金融機構、還是創新的金融力量進入行業,對於三農發展都是好事,也是國家政策所鼓勵的方向。
農業行業觀察:除了農發貸、理財農場之外,你認為哪些農村金融平臺能做起來,哪些平臺會倒下?
楊世華:真正解決三農融資痛點,立足於實際場景,經過實踐證明的平臺,才能持續發展。
農業行業觀察:為何農村金融平臺都會選擇農資行業切入?對此,農發貸的差異化又在哪?
楊世華:據我們所了解,目前並無太多平臺從農資行業切入,農發貸算是目前從農資行業切入的互聯網金融平台中的NO•1。
目前我們與100多家全國核心的種子、化肥、農藥、農機等生産資料廠家深入合作,深入挖掘産業鏈數據,既解決“賒銷”難題,農戶以更合理價格獲得優質農資。
農業行業觀察:未來,農村金融還有哪些藍海?農金圈將會如何佈局?
楊世華:目前,農村金融市場還遠遠未被開發,隨著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斷發展,農業現代化不斷加速,農村金融還有巨大的挖掘空間。
從額度來説,小微金融、大額金融都有大量的需求市場;
從類型來説,農民日常消費場景、農業生産場景等等都有很多尚未被滿足;
從産業來説,不管是種植還是養殖,遠遠沒有做到整合産業鏈形成閉環等。
農金圈立足農業供應鏈金融模式,把握為種植業提供金融服務的先發優勢,在服務深度、廣度上不斷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