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濟南9月26日電題:海內外學者聚首孔子故里 高端對話推動文明相融相通
新華社記者趙新兵 章利新 張志龍
在中國先賢孔子誕辰2569週年到來之際,孔子誕生地曲阜尼山26日迎來一場文明對話的思想盛宴:第五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在這裡開幕。
在剛剛建成不久的72米高孔子像的“注視”下,尼山聖境大學堂裏,263名海內外學者將在兩天內圍繞本屆論壇的主題——“同命同運,相融相通:文明的相融與人類命運共同體”暢所欲言,求解當今世介面臨的共性問題。
這些學者當中,來自美國、韓國等25個國家和地區的海外學者嘉賓有91人,研究領域涉及儒學、國際政治、宗教、人類學等多個學科,人員規模和學術影響均超過往屆。
山東省委書記劉家義在致辭時表示,山東是孔子的故鄉,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在世界文明交流交融的時代大潮中,山東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擔當起時代賦予山東的文化使命,當好中國與世界文明對話交流的使者。
本屆尼山論壇由文化和旅遊部、教育部、山東省人民政府主辦,尼山世界文明論壇理事會和濟寧市人民政府承辦。
據主辦方介紹,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已舉辦四屆,一大批中外知名學者齊聚山東,開展儒家文明與基督文明、猶太文明、印度文明、巴哈伊文明等多個世界文明對話,取得豐碩成果。
與會學者普遍認為,當今世界處於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的歷史時期,包括儒家思想在內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為促進文明相融相通、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豐富的思想和文化支撐。
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鮮明提倡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和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努力推進人類各種文明交流交融、互學互鑒。
清華大學國學院院長陳來認為,沒有人類文明的共通相融意識,就不可能有人類命運共同體實踐的順利展開。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
“宇宙只有一個地球,人類共有一個家園。我們今天亟需樹立這種人類文明的共通意識,在文明觀上有整體意識、大局意識、一體意識,才能有效化解文明差異不同所可能帶來的紛爭與衝突。”陳來説。
美國國家人文與科學研究院院士小約翰·柯布表示,現代文明是人類的發展成就,但也在控制自然的過程中給地球帶來災難。基於中華文明的傳統因素,生態文明的希望在中國。“這是關係整個人類生死的事。感謝中國,允許我們嚴肅地討論人類的危機。”
智利聖托瑪斯大學校長哈伊米·瓦特認為,冷戰之後,美國學者亨廷頓認為文明的衝突不可避免。然而,中國的孔子學院建設,以及智利旨在讓南部本土族群融入主流文化的“3×i交遇”項目,都證明文化是可以共融共通的,可以求同存異的。只有找到共通的文化層面,才能建設更和諧的世界。
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副院長黃玉順教授説,“人類文明共同體”的建構,需要人類視野和共同創造,文明創造需要文明對話。在這種文明創造中,儒學可以貢獻其經過幾千年積澱的“仁”“義”“禮”等價值觀。
論壇期間,除開閉幕式外,將舉行3場高端對話、4場主題演講、1個專題論壇和21場次分組對話。論壇還首次引入“一帶一路”沿線城市市長對話,有8個國家的市長參與對話,共同探討共建“一帶一路”與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蒙古國國立大學教授蒙熱勒·其米德策耶在論壇上分享了題為《“一帶一路”不僅屬於中國,而且屬於全世界》的論文。匈牙利羅蘭大學教授郝清新同樣認為,“一帶一路”將促使歐亞大陸的各種文化交流。
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中國文化研究院教授田辰山指出,人類命運共同體以及背後的中國古老哲學智慧,不是人們説的“銳實力”,而反倒是一種消減政治力量競爭和潛在暴力情勢的智慧。中國今天繼承了這種千年傳統智慧,運用到當下歷史的情勢,解決新時代全球關係迫在眉睫的問題。
“當今正呈現向新時代大轉變的時期,將很可能是人類第二次啟蒙的開始。這再一次的啟蒙一定是以東西方思想文化匯合為特徵的。”田辰山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