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國內首部《大熊貓志》在川問世
將為中國乃至世界保護和管理大熊貓等瀕危野生動物提供翔實的借鑒經驗
我省第一部以單一瀕危野生動物為主要記述內容的特色志
志書82萬餘字,歷時12年編纂、審核,共計29章100節
以1950年到2005年為主要記述時段,書中大熊貓的活動範圍以四川省為主,兼顧甘肅和陜西
在大熊貓科學發現150週年之際,由四川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纂、原省林業廳承編的《四川省志·大熊貓志》在歷時12年的編纂、審核後,于日前正式出版。2月12日,記者從省地方誌辦公室獲悉,這部志書是國內首部以大熊貓為主要記述對象的官修志書,將為中國乃至世界保護和管理大熊貓等瀕危野生動物提供翔實的借鑒經驗,也將為構建大熊貓文化提供豐厚的寶貴資料。
大熊貓是四川的亮麗名片。2006年,省委省政府啟動《四川省志(1986-2005)》第二輪編纂工作,把《大熊貓志》作為《四川省志》一個展現四川特色的分志列入其中。這部82萬餘字的志書中,除概述、附錄和編後記外,正文分設大熊貓種群、大熊貓保護管理、大熊貓保護區、大熊貓受災與搶救、大熊貓資源調查、大熊貓科學研究和大熊貓文化等7個篇章,共計29章100節。志書中所記時限上起4000年前新石器時代末期,下限截至2005年,以1950年到2005年為主要記述時段,個別內容向後延展,書中大熊貓的活動範圍以四川省為主,兼顧甘肅和陜西。“這部志書是四川省第一部以單一瀕危野生動物為主要記述內容的特色志,沒有經驗可循。”《四川省志·大熊貓志》責任總編張兆法介紹,參編單位和主要編纂人員克服資料分散、信息浩瀚等困難,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編修志書。
《四川省志(1986-2005)》審核委員會的終審專家認為,這部志書以大熊貓保護為基礎,兼記伴生野生動物概貌,以大熊貓科技為先導,以大熊貓宣傳和對外交流為紐帶,以野生動物保護法律法制為保障,重點記錄大熊貓的神秘身世、物種特徵、分佈規律以及人類為保護、拯救、研究大熊貓經歷的曲折歷程,突出了四川省大熊貓保護工作的行業特色和時代特徵,是一部用史實、事實展現大熊貓生活史、研究史、保護史、發展史、文化史的綜合性書籍,極具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四川日報 記者 鐘振宇 袁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