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_fororder_地方頻道-logo-城市-190x54

洛陽文博體育公園成網紅打卡地

2019-06-03 09:29:28  來源:洛陽網  編輯:趙瀅溪

洛陽文博體育公園成網紅打卡地

  文博體育公園人氣很旺 記者 魯博 攝

  青青綠地,鳥語花香;蝴蝶翩翩,孩童嬉戲!

  剛剛過去的這個週末,恰逢六一兒童節,在開園不久的文博體育公園內,人流如織。

  “去文博體育公園‘遛娃’了嗎?”這句話,一時間成了許多市民見到親友或在微信聊天時最“流行”的問候語。

   現場

    老少皆喜 “遛娃”勝地

  “媽,咱倆自拍一張照片吧!”1日一大早,51歲的市民李燕帶著76歲的母親剛剛進入文博體育公園,便被文博塔和周圍的別致景致吸引,立即拿出手機拍照。

  “我住在玻璃廠路,得知文博體育公園開放後,決定和母親一起來這裡過個‘兒童節’。”李燕説。

  在童夢活動區,孩子們的歡笑聲此起彼伏,有的小朋友戴著護具馳騁在專業自行車賽道上,有的小朋友則盡情地攀岩、挖沙、滑滑梯……

  小朋友有小朋友的樂趣,“大朋友”有“大朋友”的喜好,在文博體育公園,不管“大朋友”還是小朋友,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項目。

  在文博體育公園的城市書房內,37歲的蘇國亮和妻子正在看書。“我們是帶著父母和孩子一起來的,這會兒父母帶著孩子在外面玩遊戲,我和妻子看會兒書,過會兒去換父母進來。”蘇國亮説。

  當日10時許,天氣熱了起來,進入文博體育公園停車場的車輛仍絡繹不絕,大家都把到文博體育公園遊玩當作今年送給孩子的兒童節禮物。

  當晚八九點,在童夢活動區,玩耍的孩子依然很多,他們在父母再三催促下,才戀戀不捨地從遊樂設施上下來,並跟父母拉鉤:相約第二天再來……

   聲音

    網上網下 好評如潮

  這兩天,文博體育公園成了洛陽“網紅打卡地”。

  “非常喜歡這個公園,不光有美麗的景色,還有體育健身場地、兒童遊樂設施,內容豐富又有特色。”65歲的市民王憲章説,這幾年,市民享受到了越來越多的發展紅利,幸福感也越來越強。

  在網上,網友對文博體育公園也是好評如潮。

  網友“粗茶淡飯”説:“文博體育公園是惠及廣大人民群眾的好事實事,我們生活得更加幸福。讚!”

  網友“海螺姑娘”説:“免費設施完善,環境優美,身邊又多了一個‘遛娃’休閒好去處,希望這樣有特色的公園再來一打。”

  “希望公園能建設一些涼亭、長廊等遮陽設施,完善公園內的指示牌,對兒童遊樂設施的使用方法進行説明,加強停車、遊樂設施安全管理。”採訪中,也有不少市民和網友提出了期待。

  建設

    吸納群眾意見 回應群眾期待

  文博體育公園東起牡丹橋、西至王城大道,南起隋唐城路、北臨濱河南路,規劃用地面積約30萬平方米,總投資約為4.3億元。整個公園分為體育健身區、童夢活動區、民俗康體區、文博創新區四個功能分區,包括籃球場、籠式網球場等體育健身設施,以及青少年攀爬系列、鳥巢鞦韆、打擊樂器、蜘蛛網組合、障礙跑系列等30余項兒童遊樂設施,均可免費使用。

  “在建設過程中,我們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把好事做好,把實事做實’的思路,科學組織施工,搶抓進度倒排工期,保質保量進行施工。”文博體育公園項目建設指揮部相關負責人表示。

  目前,文博體育公園一期工程已建成投用,不僅滿足了市民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運動健身需求,還有助於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形象、提升宜居水準、便民利民惠民。

  “我們正組織人員對一期工程進行驗收,驗收期間將廣泛聽取市民的意見、建議,督促設計施工單位對個別細節優化提升,完善服務設施,積極回應群眾期待。”該負責人表示。

  未來

    讓市民暢享 “生態紅利”

  與文博體育公園一樣,伊水遊園是剛剛過去的這個週末的又一個“網紅打卡地”。

  小遊園也是大民生。文博體育公園和伊水遊園是我市近年小遊園建設成效的縮影。

  近年,我市深入踐行新發展理念,按照居民出行“300米見綠、500米見園”的標準和“大遊園提升城市形象、小遊園方便群眾生活”的要求,科學規劃佈局,“見縫插綠”建設了一大批小遊園。

  截至2018年年底,我市已建成小遊園150個。今年,我市將再新建、改擴建中心城區小遊園50個,截至5月底已建成23個。隨著越來越多的小遊園建成投用,更多市民享受到了出門見綠、健身遊園的生態惠民成果。

  除了“出門見園”,我市還在“開窗見綠”上做文章。根據《洛陽市中心城區公園遊園綠地建設實施方案》,到2020年,中心城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將達12平方米,將有更多有規模、有水準、分佈合理的城市公園,打造15分鐘生態休閒圈。

  據悉,我市今年的小遊園建設將提檔升級,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增設健身器材、公廁等,在滿足條件的遊園內設立“城市書房”“城市驛站”。同時,還在“提質”上下功夫,在選址時向居民生活密集區域傾斜,著力惠民、利民,提升群眾獲得感,讓更多市民暢享家門口的“生態紅利”。(洛陽日報記者 申利超)

為您推薦

新聞
軍事
娛樂
體育
汽車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