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_fororder_地方頻道-logo-城市-190x54

生態産業數字化來了

2021-12-17 16:52:16  來源:內蒙古日報  編輯:胡曉萌

生態産業數字化來了_fororder_330_s

  □本報記者  李國萍

  生物多樣,成就生態之美。這句話用在敕勒川國家草原自然公園(試點)再適合不過了。

  這是一個關於大自然修復的故事。

  近10年來,一群來自內蒙古的“自然衛士”,本著生物多樣性的共識,引入原生鄉土植物,從改善土壤結構入手,通過引入蚯蚓讓土壤變得疏鬆肥沃,植物得以茁壯成長,植物群落恢復,生態變好,引來各種動物來此安家落戶。動物們的糞便又為土壤提供肥料,如此循環,生生不息。所有動植物在這裡自我更迭、調節、和諧共存。因為生物多樣性而煥發生機,這就是大自然的生態平衡。

  能夠如此精準地把曾經千瘡百孔的呼和浩特市大青山前坡改造成水草豐茂的草原,源於蒙草集團“特色種源體系+數字技術”的支撐。

  呼和浩特地區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平均海拔1050米左右,降水少而不均,在這個大的生態基底之下,應用生態大數據平臺,採集呼和浩特地區每平方公里的水、土、氣、植物、動物等指標,將這些數據充分融合、還原到生態系統當中,為各個地區搭配適合該地區生長的林、灌、草品種,用模擬自然的方式來進行生態修復,激發自然的自我恢復能力。

  總面積近3萬畝的敕勒川國家草原自然公園(試點),就是生態修復與保護運用數字化實現的最好樣板。這裡曾經生態退化嚴重、歷史上的敕勒川盛景不再,沿山地帶土壤退化、沙石遍地、水源稀缺,原生草原和植被恢復難度很大。最終,自治區、呼和浩特兩級黨委政府提出通過“宜林則林、宜草則草、量水而行”的修復方向,改變既往的傳統園林修復思路和方法,給了這片土地新生。通過對過去幾十年土地空間的檢測分析,了解“水、土、氣、植、動、微”數據,按照環境細分坐標點,蒙草小草數字的生態大數據平臺系統給出這個地方“能種什麼、怎麼種”方案,應用適合的鄉土種子和土壤修復方法,用生態包技術配比多種草種進行多樣性修復,才逐漸恢復了“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現牛羊”的美景。

  這兩年,呼和浩特市全面啟動的智慧林草生態大數據平臺,有效地應用了生態産業數字化。該平臺主要對森林、草原、濕地、沙地和野生動植物等信息進行全面的數據採集、存儲、分析及應用,讓它成為生態變遷的“收集器”、生態發展的“顯示器”、生態治理的“風向標”。

  據了解,智慧林草生態大數據平臺由本土數字創新企業內蒙古小草數字承建,建設包括:物聯感知“一張網”、 智慧管理“一平臺”和數據指揮“一中心”。物聯感知“一張網”是為林草系統構建智慧化感知網絡,通過各類物聯網設備將生態數據採集並翻譯出來,及時準確地傳達給管理人員,從而做出正確的應對方案。智慧管理“一平臺”是用數據構建“林草一體化”及“宜林則林、宜灌則灌、宜草則草”的生態建設模式。這種建設模式不僅符合生態規律,而且降低了前期建植成本和後期養護成本,是大數據指導下的“生態、可持續、低養護”的林草一體化發展模式。而數據指揮“一中心”則是構建全面的林草數字化業務系統。

  記者從呼和浩特市林草局了解到,目前平臺整體項目建設已經全部完成。所有智慧管理平臺已上線試運行4個月,並交付各個業務科室,其中雲圖系統已接入呼和浩特智慧大腦(智慧青城大數據項目)。在硬體建設方面,所有前端感知物聯網設備全部安裝調試完畢,數據已回傳至智慧平臺,設備均已開始運轉。

  通過智慧林草生態大數據平臺,從業務及管理角度實現了多個提升,包括林草資源管理、造林綠化、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古樹名木管理、林草防火、林木種苗、草原生態修復、自然保護地管理等。比如在巡護管理上,原來對於巡護人員的管理多為人盯人,管理方式較為傳統,巡護人員對於發現問題上報途徑比較單一,問題反饋到具體負責部門傳遞速度受到多種因素影響。現在通過大數據平臺,一方面巡護人員每日的巡護軌跡通過青城巡護APP可以記錄並傳回管理平臺,管理人員實現了在線監管。另一方面巡護人員現場發現的問題,巡護員通過一段語音、一條視頻就可以直接推送到相關業務人員手中,節省了在中間傳遞的次數,提升了工作效率。

  在生態大數據指導下,今年呼和浩特市林草局開始構建當地鄉土植物採集、儲藏、繁育、推廣的完整鏈條,讓鄉土的樹種、草種成為未來造林和生態建設的主角。

為您推薦

新聞
軍事
娛樂
體育
汽車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