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_fororder_地方頻道-logo-城市-190x54

海南:再造海上綠洲

2022-04-25 09:11:32  來源:海南日報  編輯:宋姝君

海南:再造海上綠洲

白鷺。 海南日報記者 武威 攝

海南:再造海上綠洲

  在儋州新英灣,茂密的紅樹林如同一片海上綠洲。海南日報記者 陳元才 攝

海南:再造海上綠洲

  棲息在海南新盈紅樹林國家濕地公園的白鷺。 海南日報記者 李天平 攝

海南:再造海上綠洲

  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退休職工王式軍在照顧基地裏的紅欖李。 海南日報記者 袁琛 攝

海南:再造海上綠洲

  儋州新英灣濕地人工栽種的紅樹下,成群招潮蟹在覓食。海南日報記者 陳元才 攝

  原題:海南持續保護、恢復紅樹林,紅樹林濕地面積增至九點八萬餘畝——

  再造海上綠洲

  淩晨5時,海平面上露出些許曙光,給棲息在東方市四更鎮面前海紅樹林裏的白鷺、黑臉琵鷺等水鳥披上了一層金邊。

  傍晚時分,文昌市清瀾港的漁船穿過紅樹林,載著魚、蟹、蝦等漁獲物,在余暉裏靠岸……

  在海南,你常常能在密布著紅樹的海岸邊見到這樣的場景。

  作為熱帶、亞熱帶特有的海岸植物群落,紅樹林生於潮汐之間,為許多動物搭建棲息的家園。它們牢牢抓住海岸濕地,頑強抵禦著海浪、颱風的衝擊,是漁民眼中的“海岸衛士”,也是大自然賜予海南最美的海岸景觀。

  近年來,海南加大對紅樹林等濕地生態系統的保護力度,持續開展退塘還濕、新造紅樹林、紅樹林濕地定期監測等保護專項行動。在政府和社會組織的共同努力下,全省紅樹林面積逐年增加。

  截至目前,海南紅樹林濕地面積達到98242畝,廣泛分佈于沿海各市縣,共成立了9個以紅樹林為主要保護對象的自然保護區、3個紅樹林濕地公園,濕地生物多樣性日益豐富。

  A

  退塘,還林、還濕

  昔日蝦塘變綠洲,“十四五”期間海南還將新增紅樹林濕地2.6萬畝

  4月9日,在海南新盈紅樹林國家濕地公園裏,遊客李潔正在遊玩。她拿出手機不停地拍照,相冊中記錄著一望無垠的紅樹林、蹁躚飛舞的鷺鳥、從灘塗地裏鑽出來的招潮蟹……

  紅樹林濕地是集森林、灘塗、水域于一體的複合生境,這一特性使得其具備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海南新盈紅樹林國家濕地公園這幅美好的春景,在幾年前並非如此。這裡曾經有許多養殖塘,周邊的村民在塘中養魚,養殖污水流入紅樹林,導致紅樹林濕地逐漸退化,水鳥、招潮蟹、彈涂魚等生物的棲息場所和繁殖地也隨之一點點萎縮。

  發展經濟,不能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近年來,海南推進紅樹林等重要濕地生態系統的保護與恢復,大力開展退塘還林、退塘還濕等專項行動,並通過劃定保護區域、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嚴控污染源等舉措,對紅樹林濕地重點區域開展生態修復。

  陵水紅樹林國家濕地公園就是一個典型案例。如果從空中俯瞰,2500多畝的紅樹林濕地,就像一片巨大的海上綠洲。

  “以前這裡都開發成蝦塘、魚塘了,沒有多少樹木,垃圾成堆,太陽一曬,又臟又臭。”陵水黎族自治縣新村鎮城坡村黨總支部書記顧雷回憶道。

  2021年,陵水實施退塘還林生態修復行動方案,清退了新村潟湖、黎安潟湖等沿海區域的養殖魚塘、蝦塘共7788畝,並以人工種植紅樹的方式,讓紅樹林濕地面積增加了3116畝——這幾乎是陵水過去5年新增紅樹林濕地面積的總和。

  “種上紅樹後,空氣變好了,水也清澈了,連鳥兒都變多了。”顧雷説,自從魚蝦塘變綠洲,來遊玩的人也逐漸多起來,有村民正考慮將自家房屋改成民宿,嘗一嘗“旅遊飯”。

  海南加強紅樹林濕地保護,可以追溯到1980年1月。當時,廣東省政府批准建立了海南東寨港自然保護區,1986年7月,該保護區經國務院批准晉陞為國家級,這是我國建立的第一個紅樹林類型的濕地自然保護區。

  到今天,海南已經建成9個以紅樹林為主要保護對象的自然保護區。全省連片生長、保存完好、面積較大的紅樹林,基本都被納入保護區的範圍。

  在多年的持續保護下,海南紅樹林濕地面積逐年增長。據省林業局統計,“十三五”期間,我省共退塘還濕4.4萬畝,其中新造紅樹林1.2萬畝。2021年,全省有7849畝新增紅樹林濕地通過驗收,超額完成年度新增6000畝的任務。預計“十四五”期間,海南還將新增紅樹林濕地面積2.6萬畝。

  2021年,中國地質調查局海口海洋地質調查中心開展的“海南島濕地資源現狀試點調查”項目成果顯示,近10年來,海南島的人工濕地面積明顯增加,紅樹林、珊瑚礁、海草床三大典型濕地生態系統分佈廣泛。

  B

  逐步擴大的圈子

  經人工培育、引種,更多紅樹品種根植海南濕地

  “這批紅欖李的種子已經發芽了,我這幾天都得在苗圃守著,要澆水、除草,天冷了要蓋紗布,天熱了要掀開紗布,紅欖李的種苗很嬌貴,育苗不能有絲毫馬虎。”這幾天,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退休職工王式軍早晚都待在苗圃裏,精心照顧著一批紅欖李種苗。

  紅欖李是一種瀕危的紅樹品種,國內一度僅在海南存有14株,且處於老化或退化階段,種子發芽率低、敗育現象嚴重,亟待加強保護。

  從2014年起,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嘗試人工培育紅欖李幼苗,並建立紅欖李野外種植基地,將培育出來的紅欖李種苗分批移植到基地中。如今,近千株紅欖李蓬勃生長在基地裏,長勢較好的已經有3米多高。

  這是海南科學開展紅樹林生態修復、增加生態産品供給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在退塘還林、退塘還濕等專項行動開展基礎上,海口、陵水、儋州、文昌等沿海市縣因地制宜,種植適合當地環境的紅樹種苗,在增加紅樹林面積的同時,也提高了紅樹林的生態系統品質。

  “現在東寨港紅樹林的‘家族成員’越來越多了。”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林業工程師馮爾輝介紹,近10年來,東寨港在本地樹種的基礎上,先後引進無瓣海桑、澳洲白骨壤、十雄角果木、紅茄苳、對葉欖李、蓮葉桐等10多個紅樹植物品種並種植成功,也為棲息在保護區的動物提供了更多樣化的食譜。

  此外,海南還建立全省紅樹林資源動態數據庫及監測體系,通過在紅樹林保護區域開展動態監測,不斷研究和改善對濕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模式,以更加科學地開展紅樹林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

  在海南新盈紅樹林國家濕地公園內,有3個總面積為25.09萬平方米的水鳥生境塘片區。片區裏有庫塘、稻田、淺灘等生態資源。

  “因為擔心水鳥在海水高潮位時找不到覓食的地方,我們就根據水鳥的生活習慣,適當改造了這片區域,讓它們可以來棲息、覓食。”該公園監測站主管羅理想介紹,除了進行水鳥生態監測外,他們還與科研機構、高校等單位,就濕地公園的水質、土壤、空氣、底棲動物等開展動態監測活動。

  隨著科學補種紅樹與動態監測等保護工作的開展,紅樹林濕地的“朋友圈”也越來越熱鬧了。在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紅海欖、秋茄樹、角果木、白骨壤等紅樹成排“站”在水裏,魚兒在樹下游弋,招潮蟹在灘塗上打洞,白鷺、黑嘴鷗等水鳥從林中飛過,漁船在樹叢中穿梭……這幅和諧美景令遊人心醉。

  “近年來我能明顯感到東寨港的生態環境在持續變好,生物多樣性越來越豐富,比如魚類從126種增加到160種,鳥類從194種增加到291種,包括被稱為‘鳥中大熊貓’的瀕危鳥類黑臉琵鷺,這幾年都來東寨港越冬。”馮爾輝説。

    C

    探索共贏路徑

  發展生態遊等項目,與當地群眾共建共享紅樹林濕地

  “現在是4月,北方開始暖和了,很多候鳥已經飛回繁殖地去了。”4月7日傍晚,在海南新盈紅樹林國家濕地公園裏,儘管少了觀鳥的樂趣,但儋州灣濕地護鳥隊隊長陳正平還是帶著望遠鏡,披上迷彩服,開始他的日常巡護工作。

  陳正平是當地聞名遐邇的“濕地護鳥人”,哪的紅樹林有黑臉琵鷺,哪的灘塗地能看到勺嘴鷸,來觀鳥的遊客都愛問陳正平,找他當導遊。

  12年前,陳正平做著海鮮生意,在目睹家鄉紅樹林濕地退化,海裏能捕撈的海鮮越來越少後,他意識到生態保護的重要性,於是應聘成為一名紅樹林護林員。2020年,在當地政府有關部門和環保機構的支持下,陳正平聯合其他護林員、村民等人,成立了儋州灣濕地護鳥隊,不定期進行濕地巡護、鳥類監測。

  從曾年入百萬的海鮮老闆,到腳踩泥灘的護林員,陳正平認為,這兩種身份都與紅樹林濕地的保護與發展息息相關,“紅樹林長得好、生態環境好,才有海鮮吃。要想生態環境好,就得有人去保護,有人去宣傳環保知識、理念”。

  可如何在保護紅樹林濕地的同時實現綠色發展,讓當地社區群眾從中受益,這一直是亟待解決的難題。從政府主管部門到公益機構,都在探索如何平衡紅樹林濕地的保護與開發,如何適度利用資源來帶動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

  海南農墾西聯農場公司副總經理劉傑文介紹,該公司作為海南新盈紅樹林國家濕地公園的管理單位,派人赴多地考察可行項目,學習濕地公園與當地群眾共建共享的理念和模式。

  經過多次考察後,海南農墾西聯農場公司開始謀劃聯合濕地公園附近的鹽灶村、坡坎村,挖掘當地村莊的生態資源,一起建設古榕樹群觀光項目、千年荔枝樹文化園項目,圍繞濕地公園打造一個生態旅遊帶,讓職工、村民吃上“旅遊飯”,從而實現保護與發展的雙贏。

  4月初,儋州市海頭鎮老市村的鹽田恢復及濕地生態修復項目正在進行中。挖掘機在村莊邊的河裏挖掘淤泥,疏浚河道。

  該村在當地政府與環保公益組織的支持和指導下,清退部分廢棄魚蝦塘,疏浚繞村河道,恢復古鹽田,並試點開展1800平方米的紅樹林濕地綜合修復工作,補種了6000株紅樹苗,還引導村裏婦女建立起紅樹林女子巡護隊,助力紅樹林濕地生態修復。

  “村莊的定位是生態村,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我們未來發展的基礎。”老市村村民小組組長譚喜雲説,20世紀90年代,村莊周邊的鹽田被徵用開發成養殖塘,養殖尾水未經處理亂排放,對當地紅樹林濕地等生態環境造成了破壞。經過這番深刻教訓,村民才意識到,想要可持續發展,必須找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實現路徑。(記者 孫慧)

為您推薦

新聞
軍事
娛樂
體育
汽車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