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爭睹“悟空”,為情懷更為藝術 “黑神話:悟空”主題藝術展人氣持續高漲
圖為“黑神話:悟空”主題藝術展上,觀眾在拍攝展品。記者 徐彥 攝
最近,杭州的一場展覽火了。
4月9日,黑神鑄煉——“黑神話:悟空”主題藝術展在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與觀眾見面,展品包含《黑神話:悟空》遊戲場景原畫、角色原畫、采風照片、模型、雕像、周邊衍生品等900多件。截至21日,參觀人數已近5萬人次。不僅線上一票難求,線下也同樣“競爭激烈”——早上6時前就有觀眾在美術館門口等待購票,還沒到放票時間,隊伍已經蜿蜒數百米。網絡上討論度也節節升高,成為春日杭城的一大藝術盛事。
一次遊戲“朝聖”
打開手機,刷新展覽的購票介面,剛剛放出的票“秒空”。4月11日,主題藝術展開展第3天,“老玩家”黃先生依然沒有搶到票。
為什麼一定要去看這場展覽?已經玩了20多年遊戲的黃先生告訴記者,首先是IP的吸引力,“如果你玩過這款遊戲,就會發現遊戲科學公司對《西遊記》原著做了非常細緻的研究和挖掘。它是我玩過的遊戲中,將中國傳統歷史文化融合得最系統、最精彩的一款。虛擬世界中的畫面如何在現實重生,作為‘真愛粉’一定要一睹為快。”
其次,隨著展覽口碑不斷發酵,影響力越來越大。已經看過展覽的劉女士告訴記者:“這場展覽真是對遊戲玩家的大回饋,太多細節令人震撼。就連靈吉菩薩頭部模型上的皮膚紋路和毛孔都清晰可見,對玩家來説絕對是驚喜!”
這尊高達3米的頭部模型極具衝擊力,它的對面則是無頭僧人經典遊戲場景的幾乎等比例還原。二者相映成趣,遊戲中“黃風嶺,八百里,曾是關外富饒地”的陜北説書仿佛在耳畔響起。
現場,有觀眾拿著相機反復玩味這些細節,還有不少觀眾專程從外地趕來,只為完成這場對《黑神話:悟空》的“朝聖”。
策展人宣學君告訴記者:“展覽的許多模型是第一次製作,只此一件,在品質和還原度上達到了很高水準。整個展覽的大部分手稿、模型也是第一次在公眾面前亮相。”
實際上,一個動態影像與遊戲的文化産品,如何在特定的美術館空間展示,讓觀眾真切地體察“黑神何以煉成”,本身就是一種遊戲式的挑戰。策展團隊開篇即緊緊扣牢遊戲主角這一主體的塑造,通過實形塑體、形象迭代、美術手稿、裝備演變,直陳主角從“直面天命”到“應答劫難”的淬化弈煉過程,牢牢抓住觀眾的心。
文化致敬與創新
“你們一定都聽過關於他的故事。”在展覽開始處的墻壁上,寫著這樣一句話。作為改編自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的遊戲,這場展覽顯然不限于滿足玩家情懷,還注入了更多對中國文化和中華傳統美學的思考。
比如現場設置了多個可以打坐的蒲團,當觀眾入座,面前螢幕“靈光一閃,重返自然”,轉換為遊戲裏的空山深林、蟬鳴葉語,進入禪定的“修煉”。在萬物歸一的寧靜中,體現天人合一的思想。
在這場展覽中,還能找到諸多《黑神話:悟空》遊戲裏中華傳統美學在現當代的成功表達。
如展覽必打卡點之一的天命人等身人偶模型,身上的大聖金甲套深受玩家喜愛。鳳翅紫金冠的冠體取自唐代翼善冠的“山”字造型,莊重威嚴;鎧甲採用唐代明光鎧的樣式,整體與明代商喜《關羽擒將圖》中關公甲身極為相似,單看身甲、披膊、腿裙和吊腿,樣式花紋都有共通之處。其中鎖子紋、如意紋以及獸吞的處理手法,更是對傳統甲胄設計的一種致敬與創新。
在展覽第二篇章中,遊戲中角色圖鑒系統“影神圖”被搬到現場,一幅幅具有古典韻味的手繪畫作揭露人物的原始設定。中國文聯副主席許江認為:“這是一個至為豐沛的圖像系統,創作者從中國的《山海經》到眾多誌怪小説、演義的插畫中汲取靈感,深入東方圖像寶庫的豐厚寶藏,展開璀璨無盡的視覺想像。”這一圖譜的長廊,既凸顯鮮活的群妖形象,又照見深遠的文脈淵源。
從中國美術學院國畫係人物專業畢業的劉承龍,參與了這些“影神圖”的繪製。他在兩年間共創作90余幅FangSong式人物繡像風格的作品。“我選用了最為粗糙的FangSong式老絹,它的顆粒感讓畫面更有故事感。用筆我特意誇張了提按的動作,讓筆下小怪們更加‘妖氣’。墨色暈染特意染得重一點,營造黑霧繚繞的感覺,希望通過遊戲能進一步讓世界了解我們中國文化。”劉承龍説。
此外,遊戲中小雷音寺的部分原型——陜西藍田水陸庵南山墻懸塑通過3D列印技術重現。當觀眾在現場體驗大屏遊戲時,本身也置身於這片“壁塑瑰寶”。文物在遊戲中“活”起來,拓展著文化傳承的可能性。
可以説,《黑神話:悟空》重構了西遊神話,讓不同背景的觀眾都能領略東方美學的當代魅力。當傳統筆觸幻化為遊戲場景的動態留白時,一場跨越千年的美學對話正在展開,也讓這款遊戲的藝術價值值得長久品味。
人才種子開花結果
《黑神話:悟空》遊戲的成功,根植于遊戲開發者對中華傳統美學的深度理解,以及堅實的審美基礎和實踐能力。這也正是中國美術學院一直以來的“金字招牌”。
從遊戲《黑神話:悟空》到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的大量幕後工作者,近年來國産遊戲、動畫的崛起過程中,一直有著國美的身影。
這並非偶然。遊戲産業所需的人才是全方面的,其崗位分工十分細化。我國遊戲産業發展經歷了漫長的過程,從基本製作加工,逐漸轉向原創。轉型中急需一批經過持續實操磨練、藝術與技術素養兼備的高端複合型人才。
早在數字藝術發展伊始,中國美院就已前瞻性地設置了涵蓋傳統繪畫與數字藝術的跨學科課程體系,為培養複合型藝術人才奠定了基礎。作為全國最早開設遊戲專業的院校之一,中國美術學院動畫與遊戲學院始創于2002年的動畫係,2010年開始招收博士生,人才培養體系逐步完善,體現了學科的持續發展。
多年來,學校始終致力於動畫與遊戲等新興學科的建設與發展。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中國美術學院與杭州市西湖區政府共建“中國美術學院科技園:轉塘之江文化創意園”。作為全國首個以藝術創意為特色的國家級大學科技園,這裡後來吸引了遊戲科學公司落戶。中國美術學院院長余旭紅表示,目前環美院文化創意産業帶已形成規模集群效應,支持了一大批以遊戲科學公司為代表的年輕優秀企業,構建了“教育鏈—創新鏈—産業鏈”協同發展的閉環,為藝科融合注入了新動力。
20年前,時任院長許江提出“將文人畫寫意精神注入數字媒體教學”“讓丹青和梨園在動畫中相會”,動畫係的課程設置以此為出發點,突破了“技術工具論”的局限,強調“動畫即綜合藝術”。20年來,杭州動漫産業加速與科技融合,一批科技企業嶄露頭角,一批優質作品獲得較高人氣,産業鏈慢慢形成,産業生態逐漸完善。
如今,“讓丹青和梨園在動畫中相會”的想法,如汩汩之細流已匯聚成動漫巨制的汪洋。黑神鑄煉——“黑神話:悟空”主題藝術展的超高人氣,正印證著多年來播下的藝術種子已開花結果。(記者 李嬌儼 丁珊 通訊員 劉楊 周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