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_fororder_地方頻道-logo-城市-190x54

誰能領跑人形機器人産業

2024-08-21 14:41:58  來源:新華網  編輯:趙春曉

  原標題:瞭望 | 誰能領跑人形機器人産業

  從技術佈局上看,中國研究團隊的技術儲備覆蓋了人形機器人運動控制、人機映射、機器智慧等技術路線,在部分領域達到了國際領先水準

  “我們的製造業和全工業體系産生的數據,是不同的物理對象進行交互的物理過程,以實體産業作為支撐,是最真實最有價值的數據,比網上的數據更有價值。”

  “中國能夠把産品的性價比做得非常高,在競爭中,能以較低成本實現規模化生産和快速迭代,這一點非常重要。”

  近日,號稱“地表最強”人形機器人Figure02問世,並已在寶馬工廠上班。

  近年來,中美等國人形機器人競相落地,産品迭代加快。儘管目前各家都還處於小批量生産階段,但多家投行和智庫機構預測,2035年,人形機器人産業將達到萬億級。

  那麼,誰最有機會領跑這個萬億級産業?

  人形機器人産業鏈條、消費場景、數據庫加快構建的中國,正成長為一支不容忽視的活躍力量。

  人形機器人進入“爆發期”

  機器人為何要人形的?

  傳統機器人具有專屬性,更多時候一種機器人只能幹一件事情。人工智能驅動的人形機器人更加智慧,能夠在多種場景中執行任務,極大地提高了通用性。打造與人別無二致的機器人,幾乎是人類科技的“終極夢想”。

  人工智能加速了人形機器人“爆發”,其背後是長期技術積累的“水到渠成”。“人形機器人不是一個新系統、新概念,自20世紀60年代世界上第一款人形機器人在日本誕生後,它一直被認為是機器人領域中的技術競爭制高點,是國與國之間科技競爭的聚焦點。”浙江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主任、浙江大學教授熊蓉説。

  在2022年及之前較長時期,中國人形機器人産業持續處於基礎研究和技術積累階段,主導産品多為用於教育的小型人形機器人,以及少量用於實驗、展覽、演出等場景的全尺寸人形機器人。

  賽迪研究院報告顯示,在2000年至2009年,人形機器人領域中文論文發表數量持續增長,研究熱度持續提升。在2010年至2019年,人形機器人領域研究持續保持較高熱度,為後續産業爆發增長打下堅實基礎。

  熊蓉團隊從2006年開始人形機器人技術的研發積累。在國家863計劃項目的支持下,她的團隊在2011年發佈了能打乒乓球的倣人機器人“悟”和“空”,至今已迭代至第四代。今年3月,浙江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啟動,發佈了全域自研的首臺人形機器人整機“領航者1號”,這是一款商業化的初代産品。

  根據企查查數據,目前我國現存機器人相關企業達到71.67萬家,人形機器人産業呈現出蓬勃發展態勢,優必選Walker、小米CyberOne、達闥Ginger、傅利葉GR-1等一批國産人形機器人陸續面市,展現了中國在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中的競爭力和影響力。

  熊蓉説,從技術佈局上看,中國研究團隊的技術儲備覆蓋了人形機器人運動控制、人機映射、機器智慧等技術路線,在部分領域達到了國際領先水準。

  “現階段人形機器人的火爆,一是由於大模型形成的人工智能優勢,能夠在人形機器人上實現‘落地’,二是人工智能晶片的算力,已經能夠支撐人形機器人的複雜應用。”均普人工智能與人形機器人研究院院長郭繼舜説。

誰能領跑人形機器人産業

  上海科技創新成果展上的機器人展品(2023年11月29日攝) 方喆攝/本刊

  中國能做出最具性價比的産品

  業內人士認為,從開啟商業化的角度看,實用、性價比以及智慧水準,將是一款機器人能不能走遠的關鍵,這正是中國目前的最大優勢。

  ——豐富的産業生態和消費場景,提供廣闊試驗田,中國已成長為全球最大機器人應用市場。

  數據顯示,中國已連續10年成為全球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2022年,中國工業機器人裝機量佔全球比重超過50%,雖然裝配線上不少流程環節已經由工業機械臂完成,但仍有不少特殊環節需要人工完成。人形機器人有望率先在工業領域實現示範應用,在特種領域將逐步替代人類,並將於成熟度較高後在民生領域實現大規模應用。

  “人形機器人能夠補充勞動力供給,另一方面,惡劣環境或內容重復、繁重、危險的工作,都有對人形機器人的需求。”雲深處科技公司創始人、浙江大學副教授朱秋國説。

  “未來3年到5年時間裏面,我們預測智慧製造、智慧倉儲、情感陪伴這三個領域將率先實現人形機器人的落地應用。”郭繼舜説。

  ——高效、龐大的供應鏈體系,具有先天製造優勢。

  人形機器人研發企業帕西尼感知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聶相如分析認為,新能源汽車製造的供應鏈,與人形機器人的供應鏈,存在較大程度的重合,如感測器、鐳射雷達等,中國在人形機器人産業發展和供應鏈建設上具有先天優勢。

  浙江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評估認為,中國機器人産業鏈已基本完善。“從供應鏈上看,我們要突破核心的零部件製造,然後做到低成本,還是要依靠中國的製造基礎。”熊蓉説,浙江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與産業鏈上游130余家企業進行了需求對接,其中50多家企業都位於中心所在地、中國製造業重要基地寧波。

  深圳一家人形機器人公司負責人表示,現在做創新,很多時候上下樓就能夠找到供應鏈上的創業公司或者協作公司。“無論是在珠三角或者長三角,在半小時的範圍內就能夠找到兩三家的創新體。”

  在製造成本方面,中國已經顯現出優勢。銀河通用的雙臂輪式人形機器人,成本僅需谷歌單臂輪式機器人的約1/10;在數據回收方面,中國也有巨大的人力成本優勢。

  “當買一台人形機器人的價錢,和一個工人年薪差不多的時候,這一應用場景一定會得到推廣。這也將推動人形機器人的泛化能力。”賽迪智庫未來産業研究中心人工智能研究室主任鐘新龍説。

  ——技術研究厚積薄發,推動成果轉化。

  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在人形機器人技術專利申請數量和有效專利數量上均位居全球第一。一名高校科研人員對記者表示,以往,高校和研究機構從學術研究的角度,追求人形機器人單項技術的極致性能,但集成度不高。近段時間以來,北京、上海、廣東、浙江等地的人形機器人相關新型研發機構根據行業需求加快攻關共性技術,一批具有較強研究積累的高校院所持續加力研發創新,並積極推動創新成果轉化。

  不久前,針對養老、護理場景的人形機器人“光華一號”在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亮相。這款機器人的獨特之處在於能夠“讀懂”人的表情,並在面部顯示屏上做出喜、怒、哀、樂四種表情來回應。

  “在機器人AI演算法邏輯設計過程中學習融合了人類多巴胺和內啡肽産生的生物機制,使得感知和行為更加擬人化和精細化。”復旦大學智慧機器人研究院院長甘中學説,“光華一號”背後是一支由機械、生物、工程、計算機、大數據等多學科背景成員組成的團隊,團隊要將在學校研發出來的技術轉化成産品,為解決國家重大需求作貢獻。

  從人才儲備來看,中國STEM(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教育)高端人才數量等於發達國家總和。尤其機器人相關學科成熟度逐漸提升,核心演算法和産業研究人才涌現,清華、哈工大、浙大、華科等高校培養孵化了多個人形機器人創業團隊,研發實力雄厚。

  ——海量真實世界的數據,助力具身智慧升級。

  廣東省具身智慧機器人創新中心負責人、深圳市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丁寧説,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結合,就是具身智慧。我國擁有完備的工業體系以及由此産生的海量真實世界的數據,將成為我們的優勢之一。

  “照片拍得再高清,也拍不出重力場、電磁波,讓小孩看再多蘋果的圖片,都不如讓他自己拿著蘋果啃一口。”丁寧説,具身智慧要求機器人理解物理世界的運作規則以及各個物理量之間的耦合關係,這種能力僅通過文生圖、文生視頻是理解不了的,只能通過機器人的“身體”與物理世界交互。

  “我們的製造業和全工業體系産生的數據,是不同的物理對象進行交互的物理過程,以實體産業作為支撐,是最真實最有價值的數據,比網上的數據更有價值。”丁寧説,這會是人工智能生根發芽的肥沃土壤。

  ——政策引領搶佔發展先機,為産業躍升奠定基礎。

  業內人士表示,2022年以來,中國對人形機器人的支撐條件、發展前景有過深入的分析和論證,眼下,推動人形機器人産業高品質發展,高水準賦能新型工業化,有力支撐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已經形成共識。

  2023年11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通過完善頂層設計全面推進人形機器人産業佈局,提出到2025年初步建立人形機器人創新體系,整機産品達到國際先進水準,孕育開拓一批新業務、新模式、新業態,到2027年産業綜合實力達到世界先進水準、成為重要的經濟增長新引擎等發展目標。

  北京提出對標國際領先人形機器人産品,支持企業和高校院所開展人形機器人整機産品、關鍵零部件攻關和工程化;上海提出採用“製造業創新中心+重點企業”方式佈局人形機器人製造業創新中心,加快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人形機器人産品和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浙江提出因地制宜建設人工智能特色産業園區,發展人形機器人等未來産業。

  多地推出人形機器人補助政策,包括稅收優惠、資金扶持、人才引進等,如杭州提出,對於人形機器人“首臺套”産品,將給予不同比例的補助,單個産品最高可達1000萬元。

  鐘新龍説:“關鍵是中國能夠把産品的性價比做得非常高,在競爭中,能以較低成本實現規模化生産和快速迭代,這一點非常重要。”此外,中國還能在巨大的國內市場中測試和優化人形機器人産品。“這也讓我國在全球人形機器人産業中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並有潛力引領人形機器人産業的未來發展趨勢。”

誰能領跑人形機器人産業

在深圳市優必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廳內,熊貓機器人從冰櫃中取出一聽可樂(2024年2月29日攝) 洪澤華攝/本刊

  安全是必不可少的考量因素

  在20世紀20年代,“機器人”(Robot)這個詞,由捷克劇作家卡雷爾·恰佩克首先提出。之後,“機器人”成為流行文化中的重要角色,小説《我,機器人》、電影《星球大戰》以及電視劇《星際迷航》等科幻作品廣受歡迎,基於機器人的科學幻想層出不窮。

  賽迪智庫報告認為,在政府引導和投資驅動下,2024和2025年人形機器人産業將持續高速增長,一批領先産品將開始小規模量産,同時也將有更多其他行業企業跨界入局。

  業內人士預測,中國很可能迎來一個人形機器人的“百機爭霸”時代。“許多高科技領域都會經歷這樣的發展過程。”郭繼舜説,相較于智慧汽車,人形機器人面對的市場容量會更大。“在人形機器人領域,沒有絕對的‘甲方’,誰能夠更快找到市場需求,誰就能‘上’。”

  人形機器人走向商業化落地應用所面臨的諸多挑戰也不容忽視。

  與工業製造相比,家庭場景和商業場景具有更複雜的環境和靈活多元的人機交互需求,人形機器人大規模落地應用還有明顯的不確定性。

  吉林大學工程倣生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教授任雷説,當前人形機器人還做不到“神形兼備”,僅僅只是模擬了人的形態,還做不到“神似”,其敏捷性、靈巧性、精確性都無法跟人相比,也正是受功能所限,目前很多人形機器人還沒有實際的應用場景,離落地還有不小的距離。

  熊蓉認為,人形機器人走向消費側,安全是必不可少的考量因素。“如何保證人機交互的安全、機器人自身的安全、信息的安全,在解決這些問題的基礎上,才能夠實現規模化的量産。”

  多名業內人士認為,人形機器人的終極目標是成為通用型機器人,可以適應不同環境,執行不同任務,且不需要單獨為它搭建場地和工具。在未來一段時間內,這仍然需要人工智能、高端製造、新材料等技術的共同進步,學術界、産業界上下游共同的努力來達成。 (《瞭望》新聞週刊記者 朱涵 陳宇軒 董雪 郭宇靖)

為您推薦

新聞
軍事
娛樂
體育
汽車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