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至19日,馬王堆漢墓考古發掘50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漢代考古及中外文化交流研究”學術分會在長沙舉行。主辦方 供圖
説到湖南與海上絲綢之路密切相關的著名文化遺址,很多人可能會首先想到長沙銅官窯遺址。你可知,在更早的漢代,鼎鼎大名的長沙馬王堆漢墓已經和“海絲”有了親密互動。
8月19日,在馬王堆漢墓考古發掘50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漢代考古及中外文化交流研究”學術分會上,有兩組學者不約而同地談到了長沙馬王堆漢墓中所展現的海上絲綢之路元素。
漢代長安至合浦郡水陸交通示意圖
馬王堆漢墓中的“海絲元素”
“馬王堆漢墓作為湖南最重要的考古發現,其諸多突出價值中,有些被忽略了。如出土文物中具有現代意義的‘海絲元素’。”湖南師範大學特聘教授熊建華表示。
素紗單衣(直裾)。湖南博物院 供圖
印花敷彩紗絲綿袍。湖南博物院 供圖
熊建華用8種出土文物,例舉了馬王堆漢墓與海上絲綢之路的緊密關聯。“絲綢是海上絲綢之路最重要的象徵,馬王堆漢墓中同時出土了大量絲綢衣物,這是極其罕見的。其次就是珠璣和玳瑁器。前者反映了珠璣這種外來奢侈品在湖南的流行。玳瑁是玳瑁龜的背甲,想要獲得玳瑁製品要麼處於海邊,要麼是貿易所得。出土木質犀角象牙所反映的歷史背景與珠璣相似。”熊建華説,此外,還有泥“金幣”、印花製品、西漢初期長沙國南部地形圖、記載了“胡人”的遣策4種出土文物,都是馬王堆漢墓中顯著的“海絲元素”。
馬王堆漢墓一號墓出土的木象牙
馬王堆漢墓一號墓出土的木犀角
馬王堆漢墓一號墓出土的玳瑁笄和玳瑁璧
對此,湖南師範大學教授李建毛亦有關注。他説,馬王堆一、三號漢墓是迄今發現保存最為完整的西漢早期漢墓。由於漢文帝提倡節儉,要求“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因此,在馬王堆漢墓中,本應為金屬的器物都改為牛角質隨葬,犀角、象齒、珠璣、金餅、銅錢改為木、陶質。這説明轪侯家嚴格執行了文帝倡儉的相關禁令,對朝廷之忠心由此可見。但大量的織物、漆器,以及在當時屬於高檔奢侈品的域外物産或製品,仍然彰顯了墓主列侯的高貴身份。秦漢時期,湘江流域分別成為秦漢都城咸陽、長安與海絲港口連接的必經之路。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海貨稀珍,反映了漢初湘江流域與海上絲路的互動。
海貨稀珍:大部分為原料進口、本地加工
“從古代文獻我們可以知道,象牙、犀角、玳瑁等産自我國嶺南及東南亞地區,部分珠璣來自更遠的南亞及西亞地區。湖南與嶺南地區毗鄰,許多貨物從東南亞到了嶺南後再到湖南。在這一歷史條件下,馬王堆漢墓出土數量較多的象牙、犀角、玳瑁及其製品是合理的。”李建毛與其學生、湖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研究生陳國華對這些“海貨稀珍”的原料來源、製品産地、傳播路線與時間等,進行了細緻的探索。
如一號墓(辛追墓)的竹笥中盛放著完整的木犀角、木象牙。能進口完整的原材料,説明當時長沙本地應該有犀角、象牙加工工匠。
馬王堆漢墓一號漢墓出土的盛有木象牙的竹笥
辛追夫人生前喜愛的化粧用具“雙層九子漆奩”中,就有象牙梳篦。這與墓中出土簡牘上記載的“象疎比一雙”內容相符。漆奩中的黃楊木梳篦和象牙梳篦尺寸完全相同,都放在漆奩的馬蹄形子奩中,是根據馬蹄形子奩的形狀定制的,應該就是在長沙國的國都臨湘製作的。
雙層九子漆奩中裝有象牙梳、象牙篦
陳國華介紹,《史記·南越列傳》記載,漢高祖時與南越“通使物”,即內地與南越積極通商。中原統治者喜愛的翡翠、珠璣、犀角、象牙等珍寶從海上輸入嶺南地區,這成為促進中原和嶺南地區開展貿易的一個重要因素。《神漢桂陽太守周府群功勳之紀銘》碑也記載了,由於道路險陰,常是人財兩亡,“非徒喪寶玩、隕珍奇、替珠貝,流象犀也。”這個內容表明,當時運輸的貨物與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南來奢侈品相吻合。馬王堆漢墓一號墓(辛追墓)錦飾內棺上的貼花羽毛,也是當時來自嶺南的“翠羽”。
“自古以來,湖南與嶺南主要有兩條道通道:湘桂線、湘粵線。從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遣策及實物可以看到,許多海貨都是輸入原材料,按需求在地加工,只有珠璣為進口成品。其線路應是經湘粵線可能性更大。”陳國華説。
馬王堆漢墓一號墓出土的陶珠璣和“珠幾笥”木牌
但好景不長。西元前183年,漢朝禁止向南越輸出鐵器,趙佗割據嶺南稱帝。兩年後,趙佗出兵攻打長沙國。馬王堆漢墓二號墓墓主利蒼逝于西元前186年。陳國華由此分析:“利蒼在世時,南越國與長沙國處於友好交往時期,趙佗已壟斷了海上貿易,廣州逐漸取代合浦成為海貨登陸的主要港口。轪侯家犀角、象齒、珠璣等貨物很可能是利蒼在世時引進的。”(華聲在線記者 龍文泱 王士雄 本文圖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