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_fororder_地方頻道-logo-城市-190x54

寧夏沙坡頭:大漠長河 千古壯觀

2024-09-02 09:41:19  來源:光明日報  編輯:韓嘉慧

寧夏沙坡頭:大漠長河 千古壯觀

  當地群眾在寧夏沙坡頭光伏項目基地種植苗木。光明日報記者 閆磊攝

  九曲黃河經甘肅東下,闖過黑山峽落入寧夏,河面漸寬、水流漸緩,在中衛沙坡頭神奇地拐出一個S形大彎。從高空遠遠望去,這一水分兩岸的景致,宛如一幅自然繪就的太極圖。

  來到位於沙丘頂部的觀景臺,風輪機在天際線轉動,金黃色的波紋鋪滿整個河面與沙丘。一座高架公路橋從西部香山峰巒、騰格裏沙漠中穿出,跨越黃河,向東伸向遠處連成一片片濃綠和深藍。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唐代詩人王維寫下的這一名句,被刻成石碑與他的銅像一起置於觀景台中央。

  “此句出自《使至塞上》,是王維于西元737年春天從長安出使涼州途中所作。近代學人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稱之為‘千古壯觀’。千古壯觀,既是日出日落、黃河東流這樣亙古通今的物理景觀,更是詩句引發的情感共鳴。”北方民族大學文傳學院院長郭艷華説,“詩人以孤煙之‘直’字,對應落日之‘圓’,不僅刻畫出浩瀚的自然風貌,更傳達出盛唐豪邁進取、海納百川的精神氣象。”

  “今天要領略這一‘直’一‘圓’的宏闊氣象,你一定要看看有著‘治沙魔方’之稱的草方格。”寧夏詩詞協會會員、沙坡頭景區總經理助理楊富國説,“就是靠這種一平方米見方的小小草方格,老一輩治沙人把肆虐的風沙治得服服帖帖,創造了‘綠進沙退’的人間奇跡。”

  驅車進入沙坡頭景區沙漠腹地,登高遠眺,起伏的沙丘深處赫然出現了一片望不到盡頭的“海洋”。

  “沙漠戈壁地廣人稀,風力大、光照強,適合大規模集中連片建設大型風光電基地。”正在“海洋”中巡檢的龍源電力寧夏公司主任工程師潘戰國帶記者走到一排排光伏板中間,“光伏板距離地面3米,下面鋪草方格,留夠植被恢復的空間。草方格能保護光伏板不被風沙損壞;而光伏板遮擋陽光能大幅減少地表水分蒸發,有利於生態恢復。”

  “這是我們反復試驗研製的沙漠植苗工具。”中衛市西郊林場場長唐希明曾跟著老一輩治沙人在沙坡頭扎設草方格,與騰格裏沙漠打了大半輩子交道,已參與治沙造林80余萬畝。他將手中的“幹”字形工具遞給記者説:“用工具底部這個卡口,把苗根卡住插送到沙下50釐米左右的濕沙層,露出苗尖,避免了鐵鍬翻沙水分流失。”沒幾分鐘,記者也用這種工具種了三四棵苗木。

  如今騰格裏沙漠東南邊緣已完成沙化土地治理150多萬畝,治理區天然植物由25種增加到453種,植被覆蓋率由原來不足1%上升到42%。騰格裏沙漠寧夏區域向西北後退了25公里,治理率達到90%。

  隨著沙坡頭生態加速恢復,當地文旅産業也步入發展快車道。中衛將小部分沙漠保留,打造為體驗黃河、絲路文化的“沙漠大客廳”。2023年,中衛遊客突破了1500萬人次,旅遊收入同比增長了66%。

  “很多曾因風沙離開的村民都回來上班、創業了。”在沙坡頭景區門口的鄉村振興體驗中心,迎水橋鎮黨委組織委員江靜指著一座由農家四合院改造成的紅色講堂説,“鎮上各村聯合成立文旅合作社,通過開辦培訓班請村裏的治沙勞模、致富帶頭人、非遺傳承人等講紅色文化、黃河文化課,吸引了絡繹不絕的研學團來訪。每個村集體年均增收10多萬元,村民人均年增收0.3萬餘元。”(記者 閆磊 張文攀)

為您推薦

新聞
軍事
娛樂
體育
汽車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