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我們迎來了冬至節氣。冬至為農曆十一月中,“至”是極致的意思,意為“冬藏之氣,至此而極”。民間冬至有祭祖、宴飲、吃水餃、吃湯圓等習俗。其中,冬至祭祖的習俗可謂歷史悠久。
據《周禮春官·神仕》記載:“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可見,從周代起,我國就有冬至祭祀活動。冬至祭祖的習俗在明代進一步發展,形成了清明、中元、冬至三大祭祀制度。明清時期,皇帝會在冬至這一天前往天壇祭天,祭祀儀式開始時,便會演奏中和韶樂。
金聲玉振、琴瑟和鳴。由北京市文旅局和國際在線聯合推出的“中國節氣裏的京味非遺”系列短視頻冬至篇,聚焦國家級非遺——中和韶樂,讓您在悠長古音中,感受中華禮樂文化的魅力。
冬至大如年,人間小團圓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説:“十一月十五日,終藏之氣,至此而極也。”冬至這天,北半球迎來了一年中白晝最短,夜晚最長的日子。冬至不僅是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團圓與思念,是冬至節氣重要的文化意義構成。因而,民間還有“冬至大如年,人間小團圓”的説法,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而在我國南方地區,冬至時則有吃湯圓、年糕等習俗。除家人相聚過冬節外,古時還有敬獻襪履、拜聖隆師之俗,以禮敬尊長、崇道重教。
冬至裏的禮樂文化
古時候,上到皇家,下到百姓,都會在冬至這天進行祭祀活動,只是其內容有所不同。民間會在冬至時祭祖,追思逝去的親人;而皇家則會舉行盛大的祭天活動,以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在明清時期,帝王每年都會在冬至這一天,在北京天壇舉行冬至祭天儀式。天子祭天,是“國之大祀”“國祀之首”,要在高於地面的圜(即圓)丘上進行。高,以示尊崇之誠;圓,以應“天圓”之象。祭天儀式開始後,便會演奏中和韶樂。
天壇神樂署中和韶樂源於中國古代雅樂,又名郊廟樂,是一種將禮、樂、歌、舞融為一體的典禮音樂,明代洪武年間定名為中和韶樂。“中和”意為中正平和,“韶”意為盡善盡美。天壇神樂署中和韶樂作為明清兩朝祭祀、朝賀、宴享的專用音樂深受重用。順治元年議定,祭天地、太廟、社稷,都用中和韶樂;直至乾隆時,中和韶樂已經出現在各大朝會、大祭祀活動之中。
英國主播貝利柳(左)體驗中和韶樂演奏
2021年,國務院公佈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天壇神樂署中和韶樂入選。到目前為止,明清時期可考的用於祭祀的中和韶樂共有464首。
時光匆匆,中和韶樂也已“飛入尋常百姓家”。若您想在聲音中感受中華傳統禮樂文化,體味中華古韻,不妨在冬至這天去天壇看看。
在天壇,看到不一樣的古韻北京
提到北京,故宮和天壇是不少人對其厚重歷史的第一印象。如果説在故宮,能夠感受到的是古都北京的皇家莊嚴氣象,那麼在天壇,我們則能夠通過簡潔莊重的建築風格,感受到古人關於天地人文的哲學思考。
過去老北京人有句俗語:“東單、西四、鼓樓前,五壇八廟頤和園。”這幾處地方是舊北京的鬧市區或壇廟、名勝的典型代表。而五壇之首,便是天壇。
天壇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乾隆、光緒時曾重修改建,為明、清兩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穀豐登之場所。天壇是圜丘、祈谷兩壇的總稱,有壇墻兩重,形成內外壇,壇墻南方北圓,象徵天圓地方。圜丘壇在南、祈谷壇在北,二壇同在一條南北軸線上,中間有墻相隔。圜丘壇內主要建築有圜丘、皇穹宇等,祈谷壇內主要建築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門等。
祈年殿 圖源 首都之窗
1951年,北京市政府組建了天壇管理處,1957年天壇被列入北京市第一批古建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若您想體味不一樣的古韻北京,不妨來天壇轉轉。在古樹林立的小道裏,于寧靜中感受歷史的迴響;又或是在瑰麗典雅的建築群中,體味中國文化的和諧之美。(文/韓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