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_fororder_地方頻道-logo-城市-190x54

春分燕舞繪紙鳶,京味非遺帶你領略春日盛景

2025-03-20 09:31:02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編輯:馮薇薇

  “雨霽風光,春分天氣,千花百卉爭明媚。”3月20日,我們迎來春分節氣。“分”在春分裏,有“季節平分”之意,春分處於立春和立夏之中,將春季一分為二。此外,春分在天文學上有重要意義,春分這天太陽直射赤道,南北半球晝夜平分。

  由北京市文旅局和國際在線聯合推出的“中國節氣裏的京味非遺”系列短視頻春分篇,聚焦京味非遺——北京風箏製作技藝(曹氏),看非遺傳承人如何用巧手讓風箏翱翔天際,盡展傳統技藝的靈動之美。

  春韻民俗,趣意盎然

  春分時節,民間有著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吃春菜便是其中一項,南北方都有“春分吃春菜”的習俗。在過去,經過蕭瑟的寒冬,綠葉菜已經久違,不過“春菜”具體指哪種菜卻有各種説法,北方一般指香椿,南方大多指薺菜。

  民諺“春分到,蛋兒俏”,即指春分日豎蛋的遊戲。擇一光滑勻稱的新鮮雞蛋豎立於桌面,屹立不倒即為成功。這一習俗源於4000年前,人們以此慶祝春天的來臨。如今,春分時節,無論是在街頭巷尾,還是在家庭聚會中,都能看到人們興致勃勃地嘗試豎蛋,為生活增添了不少樂趣。

  “送春牛圖”則充滿了濃濃的鄉土氣息。送圖人會拿著印上農夫耕田圖樣的紅紙或黃紙,走街串巷,説些春耕和吉祥的話語。雖然這只是一張圖,但承載著人們對豐收的期盼。

  此外,祭日、放風箏、釀美酒、粘雀子嘴、春祭祖等習俗,也為春分增添了獨特的文化韻味。

  紙鳶蹁躚,點綴春日爛漫景致

春分燕舞繪紙鳶,京味非遺帶你領略春日盛景_fororder_11

智利主播巴利與北京風箏製作技藝(曹氏)第四代傳承人繆伯剛展示風箏作品

  春分時刻,北京的各個公園、廣場上熱鬧非凡,放風箏的人絡繹不絕,五彩斑斕的風箏在湛藍的天空中肆意飛舞,成為春日裏一道亮麗且獨特的風景線。

  作為北京風箏的代表之一,曹氏風箏頗具特色。曹氏風箏源於曹雪芹所著的《南鷂北鳶考工志》。其製作技藝融傳統民間文化、南北扎制技術的精華于一體,製作流程包括扎、糊、繪、放,為風箏製作技藝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産。

  在製作工藝上,北京風箏製作技藝(曹氏)極為講究。選料時,對竹子的質地、粗細、彈性等都有嚴格要求,確保風箏骨架堅固且輕巧。扎制骨架時,每一根竹條的彎曲角度、連接方式都關乎風箏的飛行性能,製作者需具備精湛的技藝和豐富的經驗。糊紙環節,紙張的選擇要考慮透氣性、韌性和重量,糊制過程要保證平整、牢固。繪畫更是北京風箏製作技藝(曹氏)的精髓所在,畫師們運用傳統的工筆技法,在風箏上繪製出精美的圖案,題材豐富多樣,有花鳥魚蟲、神話故事、歷史人物等,每一筆都飽含著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如今,曹氏風箏不僅是一項傳統技藝,更是北京文化的一張亮麗名片,向世人展示著京味非遺的藝術魅力與文化價值。

  走進大觀園,邂逅春日浪漫 

春分燕舞繪紙鳶,京味非遺帶你領略春日盛景_fororder_22

大觀園 圖源 首都之窗

  春分時節,走進位於北京西城區南菜園西街的大觀園,就如同踏入了曹雪芹筆下《紅樓夢》的詩意世界,大觀園內處處瀰漫著濃郁的京味風情與盎然的春日氣息。

  北京大觀園始建於1984年,是1987版電視劇《紅樓夢》的取景地。這裡不僅重現了小説中的經典場景,更成為融合古典園林藝術與紅樓文化的獨特文化符號。

  園內的建築錯落有致,亭臺樓閣、曲徑通幽,處處展現著明清時期的園林風貌。瀟湘館內,翠竹搖曳,仿佛能看到林黛玉在此吟詩作畫;怡紅院的雕梁畫棟,盡顯奢華,讓人聯想到賈寶玉的生活場景。每一處建築都承載著書中的故事,充滿了文化底蘊。

  春分時節的大觀園,更是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園內的桃花、杏花、梨花競相開放,粉白相間,如詩如畫。漫步在花叢中,陣陣花香撲鼻而來,讓人陶醉其中。此時,大觀園還會舉辦各種與春分相關的活動,如風箏展示、民俗表演等。

  春分,是紙鳶載夢的文化符號,亦是古園新韻的文旅詩行。這個春天,不妨循著曹氏風箏的絲線,踏入大觀園的朱門碧瓦,聆聽北京城與春天的對話。(文 石麗敏 王榕)

為您推薦

新聞
軍事
娛樂
體育
汽車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