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石麗敏 實習生 王榕): “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4月4日,我們迎來清明節氣。作為二十四節氣中唯一與節日重合的節氣,清明兼具人文與自然雙重屬性,既是人們掃墓祭祖、慎終追遠的日子,也是大家踏青賞春、擁抱生機的時節。
由北京市文旅局和國際在線聯合出品的“中國節氣裏的京味非遺”系列短視頻本期推出“清明篇”,聚焦傳承千餘年的藥香製作技藝,帶您品味芳香中蘊藏的養生智慧。
雅俗傳千載:天人合一的文化智慧
清明節因節令期間“氣清景明、萬物皆顯”而得名,是反映物候變化最為顯著的節氣之一。清明一到,大地就像吹響了萬物復蘇的號角,雨水充足、萬物生長,自然界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它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融合多種民俗為一體。由於清明節在傳承過程中融合了寒食節的習俗,至今北方一些地方還保留著節日期間寒食冷餐的習慣。
許多地方還有清明踏青郊遊的習俗。老北京有“清明不插柳,紅顏變皓首”的民諺,孩童以柳枝編環戴于發間,家家檐前垂挂嫩柳,柔條拂檻間盡顯春意。此外,在一些地區還有盪鞦千、放風箏、拔河等習俗。比如北方地區盛行“放斷鳶”——人們將病痛災禍寫在紙鳶上,待風箏高飛後剪斷絲線,借春風送走晦氣;南方水鄉則盪漾著鞦韆架上的歡聲笑語,少女裙裾飛揚處,恰似《開元天寶遺事》所載“半仙之戲”的千年遺韻。
藥香氤氳:古法與創新的交融
國家級非遺藥香製作技藝傳承人時雅莉與俄羅斯主播菲利浦(右)展示藥香製作過程
中國的香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香,自出現伊始就伴隨著中國醫藥文化的發展。早在上古時期,古人就把香作為一種重要的治療、保健手段。
藥香製作技藝是中國傳統文化和中醫藥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歷史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曾被定為清代皇家定制香品。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西漢時期的《五十二病方》,其中就記載了大量使用香藥的藥香方,同時還出土了由多種香草和香材製作的木枕。到明清時期,藥香的使用更是作為中醫外治法的一個重要門類。
隨著歷史的推移,藥香逐漸融入了中醫理論,形成了獨特的體系,廣泛應用於日常生活和醫療保健中。其製作過程複雜,包括選材、炮製、倒料、研磨、合香、和料、成形、陰幹、窖藏等步驟。
當代傳承中,該技藝在保留傳統精髓的基礎上不斷創新,開發出助眠香、車載香薰等現代産品,並通過非遺工坊、文化旅遊線路等形式,讓傳統技藝煥發新生機。作為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2014年,傳統藥香製作技藝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
明陵尋春:穿越時空的文化對話
明十三陵 圖源 明十三陵官網
清明節期間,北京的多個文旅地成了人們踏青的好去處,其中昌平明十三陵尤為值得一遊。
明十三陵是明成祖朱棣及其以後共計13位皇帝的陵寢所在地,總面積120余平方公里,其“前方後圓”的建築形制蘊含“天圓地方”的哲學思想。明十三陵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2003年7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列為世界文化遺産。
據悉,第五屆明文化節於今年4月4日-6日在明十三陵風景區舉行。明文化節期間將舉辦出警入蹕儀仗、長陵祭祀、先蠶禮、明禮知識挑戰賽、明制漢服大賽、長陵衛檢閱式、明代服飾秀、明十六帝話劇等8項活動,活動分佈在神路、定陵、長陵等景區,復原明文化高光時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喚起廣大群眾、尤其是年輕人對明文化的關注。
這個清明,不妨漫步昌平,于皇陵草木間聆聽歷史與春天的私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