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_fororder_地方頻道-logo-城市-190x54

雙向奔赴 “微短劇+”風起江蘇

2025-05-09 12:45:43  來源:新華日報  編輯:馮薇薇

  原標題:“鏡頭裏的故事”與“鏡頭外的生活”賦能解鎖千行百業新圖景 ——雙向奔赴,“微短劇+”風起江蘇

  跟著微短劇可以幹什麼?去旅行、來學法、看非遺、學經典、玩科普……今年,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辦公廳發佈通知,實施“微短劇+”行動計劃,賦能千行百業。通知指出,“微短劇+”是指將微短劇與其他領域或行業相結合,形成新的應用場景、商業模式、經濟業態,帶動微短劇內容提質升級並賦能千行百業。

  今年3月,江蘇省廣電局聯合12家省級部門單位開展“微短劇+”主題創作徵集推廣活動。當前,江蘇各地微短劇産業正蓬勃開展,賦能千行百業,成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新風景。

  “短劇+文旅”風正起

  清晨7點,南京市浦口區響堂村仍被薄霧籠罩,村裏的“梔咖啡”店前,微短劇《除卻巫山不是雲》劇組已在青石板路上架設好燈光設備。導演蹲在監視器前,反復調整鏡頭角度:“我們是橫屏拍攝,要像電影一樣注重構圖,讓觀眾感受到‘煙火氣’。”他們必須在上午10點遊客高峰前完成咖啡店的戲份拍攝。

  這家由當地民房改造而成的網紅咖啡店,室內與戶外區域巧妙融合了當地的人文與自然特色,在忙碌時段,咖啡店一個半小時就能售出100多杯咖啡。

  店長大山笑著説:“戀綜節目剛結束,短劇劇組又來了,現在我也成了‘演員’。”他指了指自己在劇中本色出演的咖啡店老闆角色——這種“實景即片場”的拍攝模式,讓當地居民自然融入鏡頭,成為故事的共同創作者。參與短劇客串的星甸街道宣傳幹事滕敏,因形象氣質出眾被導演選中飾演基層工作人員,她的加入讓劇情更添本土真實感。

  這種“主客共享”的創作模式,正是“短劇+文旅”的生動體現。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今年3月發佈“跟著微短劇去旅行”創作計劃第六批推薦劇目,其中就有由江蘇華博在線傳媒有限責任公司和南京藝術學院聯合出品的微短劇《傲嬌村長來自斯坦福》。這部劇不僅全程在響堂拍攝,劇中的銀壺DIY、原生態露營地等場景也皆可在線下體驗,帶動成都大學生尹秀雯等觀眾“跟著短劇去旅行”。

  浦口區去年先後推出網絡微短劇“登攀”計劃和全省首個“短劇鄉村”行動,出臺了一批扶持政策,不僅提供10個免費取景地、1.5億元産業基金,還在劇本創作、人才對接、備案服務等環節全程護航,讓微短劇與當地的歷史文化、旅遊資源、美麗鄉村深度交匯交融。

  南京南山光影影視公司劇組便是受益者——四方美術館、滴水觀堂、湯泉老衛生院等標誌性場所成為“天然攝影棚”,橋林茶幹、手獅舞等非遺項目更以彩蛋形式出現在每一集短劇結尾,讓每幀畫面都成為浦口的文化名片。

  隨著“跟著微短劇去旅行”創作計劃的推動,各地紛紛推出題材豐富、視角多元的微短劇項目,挖掘探尋故事和地域的連接點。

  青果巷、恐龍園、天寧寺快速切換,大麻糕、天目湖魚頭紛紛亮相……作為常州首部全域文旅微短劇,《龍行龘龘》開篇就出現了眾多常州地標和代表性美食。該劇以常州“龍文化”為主題,講述海歸設計師吳憂重回家鄉常州後,喚醒塵封的龍族少女延鈴,開啟一段充滿奇幻色彩的旅程。去年年底《龍行龘龘》在芒果TV正式播出,並於今年年初登陸湖南衛視大芒730劇場,收官播放量2.2億,成功入選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跟著微短劇去旅行”創作計劃推薦劇目。

  重塑“短劇”定義

  “今天投了13份簡歷,收到兩個試鏡邀約。”今年24歲的南京傳媒學院表演專業畢業生楊姝姣,去年還在上海某沉浸式話劇演出中飾演重要角色,如今卻成了短劇行業的“新兵”。

  中國網絡視聽協會發佈的《2024微短劇行業生態洞察報告》顯示,2024年微短劇帶動64.7萬個就業機會。楊姝姣對此有著最直觀的感受。她發現,僅僅一年時間,身邊一半以上的同學都跑去演短劇了。“片酬從每天幾百元到1000元之間,我的一位師姐,其主演的短劇播放量飆升後,日薪達到5000多元。”楊姝姣説。

  在跟風拍了兩部重生、霸總的短劇後,南京南山光影影視公司決定開拍橫屏短劇《除卻巫山不是雲》。與很多豎屏短劇不同,它主打的賽道是“橫屏”。50萬元投資雖然對比豎屏短劇高出50%,公司總經理曹楠有自己的“野心”,她想用短劇的節奏、橫屏的寬度更好地還原生活肌理,拓展女性題材深度。“短劇的流行,關鍵不是橫豎的問題,而是對時代節奏的捕捉。”在曹楠看來,這場轉型既是挑戰,也是重新定義短劇價值的契機。

  “過去的一些長劇在形成一定的套路化、模式化之後,總讓觀眾感覺隔了一層,很難共情。”這也讓她更加堅定了 “無腦爽”終將被淘汰,當短劇不再滿足於用“扇耳光”“摔文件”製造即時刺激,而是開始捕捉真實生活裏的褶皺,才算真正踩中觀眾的情感脈搏。“短劇野蠻生長階段正在落幕,今年涌現的《家裏家外》等優質作品,已顯露出提質轉型的信號。”

  值得注意的是,眼下橫屏短劇的探索已超越製作方範疇——部分電視臺開始試水播出橫屏作品,這種從“豎屏單極”到“橫豎共生”的形態演變,正在重塑“短劇”定義。

  微短劇《司法所裏的故事》即將於5月中旬在優酷視頻首播。編劇張寧寧告訴新華日報記者,自己從2010年起就開始關注司法所,這些年來深入多家基層司法所探訪。該劇以社區司法所為載體,塑造了基層司法所調解員的群體形象,在家長裏短的日常故事中,以輕喜劇的形式,讓觀眾輕鬆入心。

  “在法度與人心的天平上,可以講述的故事很多。司法所題材的深挖,是我們今後兩年在微短劇領域的工作重點。”張寧寧説,現在很多微短劇都講究一個“爽感”,但她認為,優秀的微短劇,應該做到讓“爽感”昇華,也就是在思想價值表達和藝術手法的創作上,都有好的呈現。

  好內容帶來好生意

  一部微短劇,如何給一座城市帶來消費新場景?

  評彈軟語、園林曲徑,是蘇州遞給世界的亮麗名片。微短劇《面若桃花》主創團隊選擇用“輕量化敘事”破題,其創作靈感正是源於蘇州獨特的美食文化和人文情懷。“我們從2020年開拍《面若桃花》,目前已經完成兩季,並且把這個IP落地,開了幾家餐廳。”蘇州更廣科技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程炯表示,《面若桃花》開創線上微短劇品牌牽引、線下實體店場景塑造的“短劇+文旅”新模式。

  近年來,伴隨著《面若桃花》的熱播,“面若桃花”先在蘇州山塘街和平江路開出面檔,此後又陸續在蘇州工業園區湖西CBD、建湖縣九龍口景區淮劇小鎮陸續開店,推出首創碧螺春入味的茶油幹拌面和茶湯麵等美食。這些實體店舖,紛紛成為當地美食網紅打卡點,為旅遊和商業發展注入新活力。

  這種將虛擬IP實體化的嘗試,還體現在研發原創城市衍生文創的環節。出品方圍繞微短劇周邊,推出桃花玲瓏香包、車載香薰、“一盞桃花燈”系列小夜燈,還牽手“蘇州老字號”企業同裏紅推出聯名款“唐寅酒”系列産品,探索IP故事商業轉化新路徑。

  蘇州市相城區作為吳文化發源地之一,擁有禦窯金磚、緙絲等12項國家級非遺,堪稱“江南文化基因庫”。去年以來,一部以禦窯金磚為主題的微短劇《搬磚吧,大小姐!》火爆出圈。

  “非遺不是博物館裏的標本,而是流動的文化基因。”該劇出品方蘇映影業(蘇州)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子元表示,這部劇融入年輕人愛看的“甜寵故事”,又與文旅推廣進行有機結合,一經推出即引來多方關注。“伴隨著內容品牌的虹吸效應,3個月內吸引多家微短劇影視機構落戶相城,帶動劇組服務産值增長。微短劇《搬磚吧,大小姐!》在取景過程中串聯多個相城地標建築及熱門旅遊打卡點,我們由此開發了‘AR金磚製作體驗’‘劇情坐標打卡遊’等活動,獲得眾多觀眾參與。”

  在王子元看來,更令人期待的是産業協作模式創新。隨著《搬磚吧,大小姐!》等微短劇的熱播,蘇州市成立微短劇産業聯盟,蘇映影業憑藉對文旅微短劇的敏銳嗅覺,成為微短劇産業聯盟秘書長單位,聯動130多家企業構建“創作—製作—宣發—衍生”全鏈條,今年還與太倉市融媒體中心、成都電影集團等單位簽約,打造跨區域“數字+文旅”協作樣板。

  政策的助力,讓創作更從容。連雲港發佈《關於加強對西遊文化項目支持的通知》,設立西遊文化專項賽道,聚焦“西遊書場”與“西遊微短劇”兩大方向,通過扶持計劃激活傳統文化創新表達;揚州市文廣旅局最高獎勵40萬元,邀約創作微短劇……江蘇各地正持續佈局微短劇全産業鏈生態,構建産業服務體系。

  南京市浦口區正構建覆蓋劇本、拍攝、製作的全産業鏈,計劃建設短劇學院引入數千名實習生,推動“鏡頭裏的故事”與“鏡頭外的生活”雙向賦能。“通過探索‘短劇+文旅’的模式,希望讓更多人看到浦口的生態之美、人文之美,並以此帶動産業轉型和鄉村振興。”浦口區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表示。(新華日報 記者 顧星欣 陳潔 盛文虎)

為您推薦

新聞
軍事
娛樂
體育
汽車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