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精緻文藝有腔調 “上鏡指數”噌噌漲 武漢新機位照見大城別樣氣質
武漢新機位——古今同框的漢陽遠洋裏。(湖北日報通訊員 劉虎成 攝)
武漢新機位——雨簾鋼琴的楊泗港大橋。(湖北日報通訊員 劉虎成 攝)
武漢新機位——與輕軌同框的長江二橋黃浦路段。(武漢城運集團供圖)
5月16日,僅靠一個背影刷屏朋友圈的“海上鋼琴師”重新現身楊泗港大橋下,為即將開放的“江影·楊泗港城市燈光音樂社”綵排預演。
當晚,數十名攝影愛好者蹲守於此,琴聲一響,燈光秀同步跟隨,攝像機、無人機應聲開機,遊客市民聞訊圍觀,沉浸式感受這獨屬於江城武漢的浪漫。
當下,旅遊城市的競爭力,或許正藏在年輕人的手機相冊裏——誰能為他們提供“朋友圈九宮格+短視頻15秒”的榮耀感,誰就能贏得這場流量的比拼。
鏡頭不僅是記錄工具,更是一種與城市對話的語言。在“旅行即創作”的社交媒體時代,城市的“上鏡指數”已成為年輕人選擇目的地的重要考量。
從粗獷市井到精緻文藝兼具賽博朋克,武漢,這座昔日的工業重鎮正在成為遊客心中的“巨型片場”。
橋下空間精裝修 大武漢更加精緻有腔調
武漢,因大而聞名,曾被孫中山先生寄予“略如紐約、倫敦之大”的厚望。
兩江交匯、三鎮鼎立,全市165條河流、166個湖泊、446座山體,共同支撐起這座城市的大城基因。
當2010年武漢GDP突破5000億大關並邁入急速上升期時,一場大基建的浪潮也同步展開:11座大橋橫貫長江南北兩岸,12條地鐵動脈編織地下經緯,二、三、四、五環線漸次畫圓,武漢大道、東湖隧道等城市快速通道打通任督二脈……2025年3月,在全國城市建設水準綜合評價報告中,武漢位列全國第五,穩居新一線城市首位。
城市建設如潑墨作畫,先搭骨架再上顏色。當鋼筋鐵骨撐起了大城氣象,城市治理的“繡花針”開始尋找更精微的落點。
以橋梁為例,武漢現有696座城市橋梁,部分橋下空間存在環境雜亂、設施陳舊、違規佔用等問題,成了被遺忘的“灰色空間”。為此,武漢啟動橋下空間綜合治理行動,催生了一批廣受網友、遊客好評的打卡新機位。
“五一”期間,長江二橋漢口岸黃浦大街段,橋下空間二期工程投入使用,“時光花園”裏引入了潮玩市集,“學享空間”變身藝術展廳,橋底通道通過燈光裝置營造出星空隧道效果。最受年輕人追捧的當屬輕軌1號線穿橋而過的拍攝點——列車轟鳴聲中,工業風橋柱與霓虹燈箱碰撞出獨特視覺效果,紅色“江城”“武漢”標識日均吸引超500人次打卡,成功出圈。
5月8日,一場暴雨中的燈光秀意外走紅網絡,楊泗港長江大橋下一處遺忘的角落成為武漢新晉文旅地標。燈光在鋼樑上投射出流動光影,《送別》《世界贈予我的》等旋律響起,在雨瀑中覓得一處安寧和優雅。這場演出當日即登上全國熱搜榜第四,被網友稱作武漢版的“海上鋼琴師”。
既能吃熱幹面 也能聽搖滾樂 “混搭風”迷人又出片
“漁燈挂在桅桿上,晚上亮起來,就像走進電視劇裏一樣,拍照很好看!這是第一次逛碼頭主題的小鎮,穿著漢服巡遊,仿佛穿越了時空。”5月17日,大學生小藍和朋友身著漢服,來到江夏裏約拍,一步一景沉浸式感受“江城千帆錄”的市井煙火。
今年“五一”前才開街的“江夏裏·武漢老碼頭”文化美食街區經營時間不長,便已然躋身新中式愛好者心中的出片排行榜。“五一”期間,江夏裏總接待量超過20萬人次,開業即爆火。
去上海跟著《繁花》的腳步來一場城市漫遊,到西安大唐不夜城找“不倒翁小姐姐”合張影,在重慶李子壩與穿樓而過的輕軌拍段短視頻……近年來,大眾旅遊已從觀光旅遊向沉浸式體驗轉變,旅遊打卡的目的地從名山大川、文物古跡轉向“花樣出片”“市井煙火”。
為一張圖片、一段視頻奔赴一座城,“打卡經濟”成為推動文旅産業發展的新動能。武漢市主動順應新變化,刷新全域文旅理念,在城市建設與更新過程中,打造獨具視覺衝擊力的消費場景,形成走紅網絡的拍照新機位,成功破圈吸引大批遊客。
4月27日開街的漢陽遠洋裏以“古今對望”的姿態出圈,從歸元寺山門前眺望,左邊是禪寺飛檐的莊重,右邊是遠洋裏櫥窗的時尚。街區13棟建築沿1800米漢陽古城文化軸鋪開,60余個品牌中既有禪意茶舍、老字號,也有意式冰激淩店、藝術空間,水泥墻與木質展臺碰撞,青年畫家的水墨與數字藝術投影交織。
夜幕降臨,江岸區吉慶街“通城印巷”的霓虹次第亮起,“跳進染缸”音樂酒吧鼓點震耳,170多桌客人排隊等待入場。這條曾以夜市大排檔聞名的百年老街,如今老通城酒樓、汪玉霞糕餅等老字號與精釀酒吧、Livehouse當鄰居。
“煙火氣與年輕化並不矛盾。”湖北美術學院的黃同學帶著朋友穿行在霓虹與老字號之間,並與通城印巷吉祥物“豆皮皮”合影打卡:“既能吃熱幹面,也能聽搖滾樂,‘混搭風’是武漢的最迷人之處。”
老房子會變魔術 “超現實場景”每天刷新
除了商業街區外,武漢新增的打卡機位還有不少。
霓虹倒映在江面,深藍色的天空混合著落日未盡的橘調。5月16日傍晚,武昌萬象城觀景平臺上聚集著不少市民遊客,95後小陳與團隊在此拍攝短視頻。“江城夜景仿佛闖入《銀翼殺手》片場,這裡被稱為‘武漢的未來感試驗田’。”小陳現場配音。
漢口江灘黃埔門入口處的老樹洞也成了網紅機位,綠藤拱門與長江二橋構成獨特畫面。鬱鬱蔥蔥的藤蔓爬滿樹洞,編織成一條自然的綠植隧道,長江大橋和對岸的高樓同框。“快拍!這簡直是《千與千尋》裏的魔法洞口!”
臨近畢業,東湖淩波門旁,晚風中響起爵士樂,東湖棧道綴滿星星燈串,大學生肖彥華舉著手機錄製vlog:“晚風、歌聲、東湖,這是獨屬武漢的青春BGM。我還有個心願,一定要去光谷拍一張‘吃空軌’的照片……”
攝影愛好者浩浩從北方來漢讀書,4年間持續在社交媒體上分享“鏡頭下的武漢”。在他眼中,武漢這座城市提供了“低門檻美學體驗”,通俗點説,就是“好出片”。“既能為專業攝影師提供創作縱深,也有普通人隨手拍的友好度。”
他提到,武漢之所以能在社交媒體上持續産出爆款影像,秘訣是藏在城市各處的“超現實場景”——鸚鵡洲大橋與百年輪渡交錯,光谷空軌與浪漫櫻花共生,黃鶴樓的飛檐與高鐵同框……新舊共生的介面讓時空折疊。
“115歲的老房子成了‘出片神地’!”巴公房子前,婚紗攝影師老周剛指導新人擺完造型,一對穿秀禾服的新人從巴公邸酒店推門而出,舉著咖啡杯與百年門廊合影。圍觀的遊客打趣:“漢口的老房子會變魔術,上午還是歷史博物館,下午就切換成時尚秀場。”
以美學為針、以文化為線,大武漢將天生的江湖氣魄淬煉為打造文旅場景的繡花功夫,不斷刷新的打卡新機位,照見大城的別樣氣質。(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成熔興 馮袁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