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湖吸引了大量鸕鶿、蒼鷺等水鳥。
松花湖面掠過的水鳥。
千鳥島上,成群的水鳥棲息在枝頭。
7月24日清晨,吉林市豐滿區旺起鎮大石村境內的千鳥島上,數千隻鸕鶿振翅起飛,掠過湖面,構成一幅蔚為壯觀的生態圖景。
當地林業部門相關負責人介紹,這一景象的出現,正是松花湖生態持續改善帶來的——曾經數量稀少的鸕鶿,如今已取代蒼鷺,成為該區域數量最多的野生鳥類種群。
千鳥島作為松花湖上的半島,長期以來以蒼鷺為主要鳥類種群。轉折始於近年:2024年鸕鶿數量開始顯著增加,2025年春季更迎來大規模遷徙,種群數量激增至七八千隻,成為島上絕對優勢種群。
“現在鸕鶿的數量已經遠遠超過蒼鷺了。”大石村村主任楊傑説。這樣的變化離不開生態環境的持續優化——漁業禁捕讓水域生物得以休養生息,村集體積極清理河道、加強農藥瓶回收管理,更從源頭減少了污染。
吉林市林業局動植物處處長王麗雪分析,鸕鶿種群的壯大與松花湖生態改善密不可分。作為以魚為主食的水鳥,鸕鶿數量激增的背後,是松花湖日益豐富的魚蝦資源。這得益於當地多項生態保護舉措:自2017年全面推行“河長制”以來,吉林市通過人工巡查、無人機航飛等方式實現水域環境動態監管。楊傑作為村級河長,每日記錄水質變化,帶動村民共同守護清澈河湖;吉林省生態環境廳發佈的《2024年吉林省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松花江幹流水質優良比例已達100%,為鳥類棲息提供了理想家園。
漁業資源的科學保護更築牢了生態根基。吉林市嚴格執行禁漁制度,每年6月20日至7月31日對松花湖實施全面禁漁,覆蓋魚類繁殖關鍵期;同時,當地已連續20年開展增殖放流,累計投放魚苗1600余萬尾,既有效恢復了魚類種群,也為水鳥提供了穩定“糧倉”。
生態改善不僅惠及生靈,更反哺民生。千鳥島的生態蝶變帶動了大石村旅遊發展,村民依託綠水青山發展農家樂、民宿等産業,收入穩步提升。“生態環境變好了,我們的生活也更好了。夏天在西海浪景區打工的周邊村民最多時有上百人。”楊傑望著西海浪方向的沉靜湖面感慨道。(記者 李婷 姜岸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