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州|黔江|涪陵|渝中|江北|南岸|北碚|渝北|巴南|長壽|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綦江|潼南|大足|璧山|銅梁|兩江新區

豐都|墊江|武隆|忠縣|雲陽|奉節|巫山|巫溪|石柱|秀山|酉陽|彭水|城口|榮昌|開州|梁平|大渡口|沙坪壩|九龍坡|萬盛 

首頁>重慶頻道>區縣>正文

豐都:跑好保護生態環境這場接力賽

2018-05-16 16:16:42 | 來源:重慶日報 | 編輯:高爽 | 責編:石麗敏

【區縣聯動】【豐都】豐都:跑好保護生態環境這場接力賽

青山蒼翠,綠樹掩映下的豐都興義鎮流域。通訊員 高志相 攝

  47.8公里,是長江在豐都境內的全部“旅程”。

  豐都,不但是三峽庫區的腹地,更是長江流域重要的生態保護帶。近日,重慶日報記者從豐都縣林業局獲悉,近年來,豐都堅持把修復生態環境擺在推動發展的重要位置,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如今,長江豐都段兩岸青山擁著一江碧水,山清水秀,讓人流連忘返。

  劃定紅線保護水源地

  豐都是長江重要的流經地,47公里流域,連接55條支流,一級支流龍河59.5公里、渠溪河50.4公里、碧溪河35.6公里,全長600多公里。

  這麼豐富的水資源,如何保護好、發展好?為此,豐都按照“五個決不能”要求,劃定林地、森林、濕地、物種四條紅線,管護好136.9萬畝公益林。

  在加強生態修復方面,豐都著重建設長江沿岸、龍河、渠溪河百米林帶,強化庫區消落帶治理,推進低質低效林改造,全面提升了生態品質。

  與此同時,他們十分注重拓展生態空間,大力開展國土綠化,實施退耕還林、森林撫育、長江兩岸綠化等重大生態工程,近5年來,共完成營造林140余萬畝。

  記者隨著林業局有關負責人從蓮花山來到方鬥山。原始森林和人造森林,相得益彰,交織成綠色的屏障。在記者的腳下,時不時有從山間流出來的山泉,而這些山泉最終匯入了長江。

  “我們請西南大學專家檢測過,水質好,可以直接飲用。”豐都縣林業局副局長郎紅專説,重重疊疊森林和植被的根系交錯,形成一張密密麻麻的網,綠了大山,固住了坡土。

  經濟林生態林相得益彰

  “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近年來,豐都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

  為此,豐都在長江兩岸和支流岸邊開展綠化植樹行動,南岸經濟林,北岸生態林,兩者的比例在7:3。

  為了科學種植,發揮林木的綜合效益,豐都在海拔175-350米之間重點打造龍眼林帶,350-500米之間打造以紅心柚、花椒、枇杷、橘柑、桃李為主的經濟林帶,其餘區域則打造桉樹、刺槐生態林。

  良好的生態直接造福當地群眾。就興義鎮一個鎮就栽種龍眼、柑橘、桃子、花椒、枇杷1.4萬畝。

  記者在興義鎮楊柳寺村採訪時,遇到了84歲的老人殷榮發,他説,這幾年,老的龍眼樹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小的樹苗不斷栽種,他家的龍眼樹每年有五萬多元的收入。他家一棵百年老樹他一個人抱也抱不住,豐年期要産果3000多斤。

  55歲的村民殷宗林,從小跟著父輩們學了果樹嫁接技術,由於過去果樹種植少,他的技術派不上用場,他只有到外地打工。這幾年,家鄉大力發展經濟林,他的手藝又有了用武之地。他除了為自己家的水果嫁接,還去給其他周圍鄉親幫忙,去年光幫助鄉親們嫁接果樹,他就有3萬餘元的收入。

  森林的覆蓋,帶動了旅遊。2017年,豐都全縣森林旅遊景點共接待遊客114.2萬人次,實現森林旅遊綜合收入2.1億元,林業産業總産值21.79億元。

  長江兩岸生態屏障區綠化“全覆蓋”

  近五年來,豐都建成1個國家級龍河國家濕地公園,打造2個自然保護區,即南天湖市級和龍河縣級濕地自然保護區。

  去年以來,豐都共修復濕地5165公頃,投資550萬元。通過生態屏障區綠化、退耕還林工程、三峽後續植被恢復項目等項目建設,全縣生態屏障區共累計投資6.3億元,完成長江兩岸綠化建設25.48萬畝、其中新造林20.48萬畝、補植1.5萬畝、低效林改造3.5萬畝。

  2017年,豐都已基本實現長江兩岸生態屏障區綠化“全覆蓋”,基本消滅“天窗和斷帶”,庫區森林覆蓋率達到49.6%。

  2018年4月底統計數字表明,豐都全縣林地面積達223.4萬畝,森林面積203.4萬畝,森林蓄積量850.6萬立方米,林業生態經濟産值實現21.79億元,庫區森林覆蓋率達到49.6%。到2022年,庫區森林覆蓋率可達58%以上。

  豐都縣相關負責人表示,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是一場接力賽,要一棒接一棒跑下去,當前和今後一段時間,豐都要從生態系統整體性和長江流域系統性著眼,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態要素,實施好生態修復和環境保護工程。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