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挑戰“信息孤島” 實現“一網打盡” 九龍坡建設新型智慧城市,群眾辦事更方便快捷
五月二日,九龍坡區首批智慧服務機器人在區行政服務中心“上崗”。圖為機器人“側耳傾聽”市民的問題。記者 鄭宇 通訊員 雷超 攝
6月14日上午9點過,九龍坡區行政服務中心大廳裏人頭攢動。一家資産經營管理公司負責人胡女士帶著材料徑直走到自助申報區的電腦前,半個小時就完成了股權變更手續。“我提前在家裏通過網絡進行了事項申請,現在只需上傳相關材料就可辦結手續。”這種“動動指頭、事就辦成”的體驗,讓胡女士讚不絕口。
去年底,九龍坡區提出,用五年時間建設新型智慧城市,最終將九龍坡打造成為重慶市乃至西部地區新型智慧城市標杆。
“我們追求的目標之一,就是讓群眾切身感受到智慧城市帶來的便利,把建設新型智慧城市與提高公共服務水準結合起來,以智慧城市生活作為切入點,讓群眾生活便利而舒適。”重慶高新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九龍坡區長劉小強稱,今年,該區重點推進七個示範應用的建設,包括互聯網+融合服務(含智慧大廳、公共服務平臺)、精準扶貧、智慧城管、雪亮工程、智慧交通(含智慧停車、智慧旅遊),以及智慧環保(含水體治理)等重點示範應用。
“一網通辦”的辦事體驗
補不齊的材料、跑不完的窗口、排不盡的隊伍……曾經老百姓跑斷腿、磨破嘴也“難辦事”的痛點,隨著九龍坡區“互聯網+政務服務”的推進逐漸消除,百姓辦事更方便快捷。
在行政服務中心大廳門口,智慧機器人“陽陽”是大廳引進的“新員工”。只見辦事群眾通過“陽陽”胸前的觸摸屏,查詢了本區域內小微企業扶持政策、各分中心以及其他政府部門辦公地址和電話,然後滿意地離開了。
今年5月,九龍坡區開通西南地區首家提供智慧機器人政務服務的行政服務平臺。其中配置在各樓層諮詢臺處的3台類人型機器人——“陽陽”“笑笑”“樂樂”,主要承擔迎賓問好、業務諮詢、窗口指引等職能,解決群眾和企業辦理業務“在哪辦”和“找誰辦”的問題。而固定在區工商、區稅務辦稅廳等試點窗口單位的10台桌面型小機器人“小優”,則專門提供業務諮詢、業務導引、業務流程查詢與展示等服務,解決群眾和企業辦理業務“怎麼辦”的問題。
九龍坡區行管辦負責人介紹,隨著我市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推向縱深,“互聯網+政務服務”在進一步方便群眾辦事上,也面臨種種挑戰。“發改委、公安等部門有自己業務辦理的專用系統,這些系統或獨立運行,或與上級部門聯通,但大多未與政務服務網聯通。由於部門間網絡不能互通、數據不能共享,實際上形成了‘信息孤島’。”他認為,信息資源共享不暢,是實現讓群眾辦事“最多跑一次”的“攔路虎”。
針對這一問題,九龍坡區提出建立全市統一標準化規範化辦公信息化網絡平臺,完善全市政務服務數據資源共享體系,實現全市各級有關部門和單位政務信息資源“一網打盡”。按照統一標準和規範,收集匯總全市政務信息資源目錄,通過共享管理制度,發揮信息資源作用。
下一步,九龍坡區還將打破傳統辦事模式,針對以前行政審批實行各部門獨立窗口辦理業務,存在冷熱不均,辦事效率不一的問題,對行政審批大廳升級改造,實現“前臺綜合受理、後臺分類審批、統一窗口出件”,讓企業和群眾辦事“只進一扇門”“最多跑一次”。
三條河流的“智慧大腦”
上午9時許,重慶動物園老大門,九龍坡區楊家坪街道西郊二村社區巡河員曾肇科拿出手機,點開軟體,開始巡河。
今年3月底,楊家坪街道通過為街道總河長、副總河長、社區河長、社區巡河員等26人配發巡河手機,為流經轄區內的長江、桃花溪、楊溪河三條河流配上了“智慧大腦”。
巡河途中,曾肇科不時停下,掃描挂在河岸的二維碼。
“手機可實時定位,並採取掃碼‘簽到’。這樣一來,巡河的起止時間、移動軌跡,手機裏都有詳細記錄,一目了然,來不得半點假。”曾肇科告訴記者,這樣可以有效避免巡河不到位的情況。
此外,為保障巡河品質,巡河次數、間隔時間、反饋情況也有具體而嚴格的規定。每天至少巡河2次,每次間隔5小時以上,無論是否遇到河流問題,都需要利用圖文形式,如實彙報巡河情況。
一天上午,動物園大門的桃花溪水面上出現一圈圈白色波紋。曾肇科馬上通過手機上傳圖文,彙報至社區河長、街道河長辦,相關人員收到信息隨即趕赴現場。經排查發現,動物園食堂下排管道網破裂,導致淘米水進入河道。當天下午,在街道、社區、園方的共同努力下,下排管網順利修復,該河流問題得以高效解決。
巡河手機的配發,還方便了各級河長對各自管轄河流的基礎數據、實時狀況、巡河信息的掌握。只要打開手機軟體登錄系統,就能了解巡河員巡河、護河的情況。在單位就能將日常巡河的“眼睛”覆蓋至轄區內各流域,並實現對各條河流狀態的有效監管和問題的及時處理。
一條道路的智慧停車改造
近日,九龍坡區首條智慧停車系統在科園二街試點,通過對道路兩側的79個路內停車位加裝“黑科技”視頻樁,就可以自動記錄車輛停靠時間,並自動生成停車費用帳單,杜絕收費員亂收費現象,同時也解決停車費的“跑冒滴漏”問題。
在位於石橋鋪附近的科園二街兩側,記者現場見到,每一個停車位旁,都立著一根小小的視頻樁,該視頻樁配備了攝像頭和紅外線感應裝置,當有車輛駛入停車位,視頻樁就可以第一時間捕捉到停車車輛的車牌和影像信息,生成照片存入系統,視頻樁上原本顯示有車位的綠色燈光也變為了紅色。
收費人員可以通過收費端設備看到車輛的車牌等信息,當車輛駛出時,在後臺可以清晰看到車輛的停留時間,並自動計算出需繳納的停車費用。駕駛員用手機掃描收費員提供的二維碼就可以完成付費,也可以下載相關APP軟體完成繳費。
據九龍坡區停車辦相關負責人王友兵介紹,視頻樁智慧停車管理系統將通過採集的車輛號牌,自動為每個號牌建立檔案庫,駕駛員如果未繳費便駛離,欠費記錄將一直留底。同時,後期數據還將接入社會信用信息系統和交警車輛年審系統。
“通過這樣基於大數據搭建的平臺,市民可以從手機上知道附近哪條街的車位還有空位,進而快速找到車位,避免給路面交通造成擁堵。”王友兵表示,這樣的系統交易數據安全可靠,無人為漏洞因素存在,而且工作量小,節省人力資源,將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截至目前,九龍坡區規劃的路內停車位近1.5萬個,下一步智慧停車管理系統有望在全區範圍內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