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國援馬爾代夫中馬友誼大橋通車 總長約兩公里 重慶施工團隊攻克三大難題
馬累時間八月三十日晚,馬爾代夫第一座現代化橋梁——中國援馬爾代夫中馬友誼大橋通車。圖為通車儀式現場。通訊員 謝筆浩 攝
重慶日報訊 (記者 楊藝)北京時間8月30日23:30(馬累時間8月30日20:30),馬爾代夫第一座現代化的橋梁——中國援馬爾代夫中馬友誼大橋項目正式建成通車。據悉,該橋由在渝央企中交二航局二公司負責施工,施工團隊共600余人,其中60%來自重慶。
中馬友誼大橋是由中方援建的特大型橋梁,也是落實“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的重大標誌性項目。項目于2015年12月30日正式開工,橋梁跨越噶杜海峽,連接馬爾代夫首都馬累和機場島,總長約2公里,其中跨海主橋全長760米,大橋設計使用壽命100年。
重慶日報記者獲悉,中馬友誼大橋建設過程歷經三大難題:施工海域的珊瑚礁地質具有結構性強、脆性大等特點,國內外缺乏類似地質條件的勘察設計規範及大型橋梁建設經驗;建橋海域水深、流急、浪高、波浪週期長,船機設備精確定位及作業難度大;印度洋中部海域高溫、高濕、海水含鹽量高,橋梁結構處於腐蝕嚴重或極端嚴重環境,大橋耐久性設計及施工要求高。
另一方面,馬爾代夫首都馬累面積僅1.8平方公里,資源匱乏,建築材料及施工機械基本依賴進口,施工廢料排放和處理標準嚴苛,施工作業場地狹小且工作時間受航空限高影響。
建設團隊克服這些困難,在33個月的超短工期內,解決了一系列關鍵技術難題,開創了遠洋深海無遮掩環境及珊瑚礁地質條件下特大型橋梁建設的先河。大橋建設全面採用中國標準、中國技術、中國管理,大橋主橋拱形結構,體現出中國傳統橋梁的經典元素,V型墩形如振翅翱翔的海鷗,與海洋環境融為一體,而大橋景觀工程有著濃郁的當地風格。
據介紹,此次中馬友誼大橋的建成通車,在馬爾代夫歷史上首次實現了首都馬累島、機場島和胡魯馬累島的陸路連接,極大改善了當地居民的出行條件,將進一步帶動大馬累區域的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