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讓群眾共享文化發展的成果
巴南區廣播電視直播衛星通達千家萬戶,群眾紛紛“點讚”。(市文化和旅遊發展委員會供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廣播電視事業該如何履行新的文化使命?近年來,重慶廣播電視工作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惠民共享為主旨,著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提升公共服務保障水準,大力培育新型文化業態,為人民群眾提供豐富有效的文化服務。
惠民工程實施廣播村村響電視戶戶通
10月22日晚上7點,巫山縣雙龍鎮龍王村6社的貧困戶肖乾科像往常一樣打開電視機,觀看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聯播》節目。
“以前家裏有電視機,但沒得信號,現在政府出錢給我們裝了這個‘寶貝疙瘩’,讓我們在屋頭也隨時曉得國家大事,安逸得很喲!”肖乾科樂呵呵地説。
肖乾科説的“寶貝疙瘩”就是直播衛星戶戶通設備。提起直播衛星戶戶通,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岑溪鄉和平村四組的村民姚福林也是連連稱讚。他説自己最喜歡看農業頻道的《致富經》欄目,後來就跟著節目講的內容學養牛。如今,姚福林已是當地的養牛大戶,今年預估純收入可達15萬元。
事實上,肖乾科和姚福林的故事只是重慶大力建設現代公共廣播電視服務體系的縮影。近年來,重慶投入近13億元,大力實施廣播村村響電視戶戶通、中央節目無線覆蓋、無線發射臺站改擴建等工程,著力解決廣大農村聽廣播、看電視難的問題。
同時,重慶還投入15億余元在全市39個區縣實施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標準化建設,深入實施14個國家貧困區縣廣播電視機構制播能力提升工程和18個深度貧困鄉鎮“三建六送”行動。目前,重慶區縣廣播電視臺整體實力處於全國縣級中上水準,基本實現廣播電視服務的標準化、均等化,讓老百姓共享文化發展的成果。
“大喇叭”是“守護神”“好幫手”
7月29日晚上7點50分,江津區中山鎮常樂村八社斑竹園安家坉突然發生火情。緊急關頭,鎮黨委書記唐曉敏迅速在應急廣播鎮級平臺操控室摁下語音傳輸鍵,發佈火情預警信息,相關人員迅速趕來滅火。7月30日淩晨3時許,大火被基本撲滅,無人員傷亡。“以前我們遇到森林火情,只能挨個打電話組織群眾滅火,現在通過村上的‘大喇叭’,火情預警信息從鎮到村,用時不到5分鐘。”
唐曉敏所説的“大喇叭”也是重慶農村綜合廣播信息系統的一項內容。近年來,全市已投入2.3億元實施農村綜合廣播信息系統工程,建成39個區縣廣播中心、884個鄉鎮廣播站,安裝廣播終端8.3萬隻,基本實現農村廣播村村響,並在全國率先建立起覆蓋全市農村的戶外智慧綜合廣播信息系統和農村應急信息廣播系統。
重慶各區縣還在如何用好“大喇叭”上積極探索。比如,潼南區就在每年汛期,通過農村綜合廣播信息系統定點發送預警信息到涪江沿岸的廣播終端,讓“大喇叭”成為涪江沿岸老百姓身邊忠實的“守護神”。
“農村綜合廣播信息系統是各級黨委、政府的政務信息發佈平臺、傳播文化知識和致富信息的宣傳平臺、應對突發事件和重大自然災害的預警指揮平臺,也是各級黨委、政府宣傳政策、開展工作的‘好幫手’。”重慶市文化和旅遊發展委員會相關負責人説。
精品力作弘揚正能量,叫響城市品牌
一個城市的文化決定了城市品位,一個城市的文化産品則彰顯了城市的精神。近年來,重慶製作生産了一大批高品質、有影響的電視作品,叫響了重慶城市品牌。
10月14日,第29屆中國電視金鷹獎在長沙揭曉,重慶聯合參投或立項申報的電視作品收穫頗豐,《海棠依舊》獲最佳電視劇獎,《絕命後衛師》《熱血軍旗》獲優秀電視劇獎,《三妹》獲提名獎。
重慶參與製作的3部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獲得第31屆電視劇“飛天獎”暨第25屆電視文藝“星光獎”優秀電視劇獎;《記住鄉愁(第三季)》獲得電視紀錄片大獎;《嘿!小面2》獲得第十二屆中國紀錄片國際選片會“十大紀錄片”。
重慶衛視《謝謝你來了》推出了“詩意人生、情暖中華”“不忘初心、致敬經典”等一系列精品節目,得到了社會各界好評,受到中宣部的表揚和肯定。
“目前,我市正在拍攝製作《重慶談判》《共産黨人劉少奇》《一號文件》《大哥》等一批電視劇,創作《我的檢察官女友》《三妹的春天》《夢響都市》等劇本。”重慶市文化和旅遊發展委員會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我市還將加大創作力度,創作更多精品力作,提升重慶廣電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融合發展提高廣播電視智慧化水準和公共服務能力
由重慶廣電集團(總臺)推出的“第一眼”,市民不僅可以通過它觀看各類新聞和資訊信息,也能自己拍攝上傳視頻,與其他人分享。
重慶市文化和旅遊發展委員會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全市39個區縣廣播電視臺全部實現臺內數字化、網絡化,提前五年達到廣電總局的規劃要求。接下來,重慶將利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超高清等技術,重點抓好兩江雲、融媒體技術體系、有線電視網絡物聯網化升級等建設,不斷提高廣播電視智慧化水準和公共服務能力。
從今年開始,重慶全面啟動了全市的應急廣播體系建設,計劃用三年時間,基本建成市、區縣兩級管理平臺,實現全市應急廣播終端全覆蓋,力爭到2020年基本建成統一協調、上下貫通、可管可控、綜合覆蓋的全市應急廣播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