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州|黔江|涪陵|渝中|江北|南岸|北碚|渝北|巴南|長壽|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綦江|潼南|大足|璧山|銅梁|兩江新區

豐都|墊江|武隆|忠縣|雲陽|奉節|巫山|巫溪|石柱|秀山|酉陽|彭水|城口|榮昌|開州|梁平|大渡口|沙坪壩|九龍坡|萬盛 

首頁>重慶頻道>要聞>正文

重慶:“橋都”崛起背後的故事

2018-11-26 12:38:02 | 來源:重慶日報 | 編輯:歐平淑 | 責編:石麗敏

原標題:“橋都”崛起背後,還有這麼多故事

【焦點圖】重慶:“橋都”崛起背後的故事

  重慶主城如今擁有29座跨江大橋,是國內公認的“橋都”。陳睿 攝

  1980年7月2日,《重慶日報》一版刊發了《重慶長江大橋勝利竣工通車》的消息,時任大橋工程技術員的劉成清和《重慶日報》一道見證了這個讓人興奮的時刻。

  38年過去,如今的重慶主城,擁有長江、嘉陵江跨江大橋29座,是國內公認的“橋梁之都”。這38年來,在參與重慶一座座橋梁建設的過程中,劉成清成長為全市有名的橋梁專家,退休前擔任重慶城建集團橋梁分公司總工程師,他經手建設的市內外橋梁多達數十座。

  談起自己的修橋經歷,劉成清激動地説:“我和《重慶日報》一樣見證了橋梁建設給城市帶來的變化和重慶這個‘橋梁之都’的崛起。”

  重慶長江大橋修建時——

  萬人齊碎鵝卵石,珊瑚壩像集鎮被稱為“橋工新村”

  “重慶長江大橋通車前,主城跨江大橋只有牛角沱嘉陵江大橋一座。”劉成清回憶,那時,到渝中區稱為“進城”。如果要去南坪或者江北,不僅人要坐渡船,汽車也要過輪渡。輪渡最輝煌的時候是上世紀80年代左右,早上5點多開航,晚上10點收班,乘坐輪渡的市民非常多。

  不過,因為重慶經常出現大霧,乘坐輪渡的市民飽受過江之苦,下午三四點鍾大霧散去才上船是常事。因為過江交通不便,重慶人對橋梁建設有著很高的熱情和渴望。但當時受人力物力財力限制,修建一座跨江大橋非常不容易,需要舉全市之力。

  “重慶長江大橋修建時,江北、渝中和南岸的居民非常積極。”劉成清説,重慶提的口號是“人民大橋人民建,人人都要為大橋做貢獻”。珊瑚壩出現了“萬人齊碎鵝卵石”的壯觀場面,工人、軍人、學生、婦女都參與其中。當時,《重慶日報》報道這一盛況時,説珊瑚壩工棚、食堂、庫房林立,像個集鎮,被人們親切地稱為“橋工新村”。

  劉成清至今記得1980年7月1日重慶長江大橋通車當天的盛況,不少人跑去踩橋。“以前從南岸區到渝中區必須乘坐輪渡,一等就是半天。重慶長江大橋讓兩岸市民出行變得風雨無阻,從橋的一頭走到另一頭不過10來分鐘。”

  主城平均每5公里有兩座大橋——

  約60%市民每天要經過兩座以上橋梁

  重慶長江大橋通車之後,尤其是直轄以後,重慶建橋的速度加快,從最初的幾年建一座橋發展到一年同時開工建幾座橋。石板坡長江大橋復線橋和菜園壩長江大橋同時開建,朝天門長江大橋、魚洞長江大橋和嘉華大橋同一天開工,這種橋梁建設的“大手筆”讓重慶市民習以為常。

  劉成清説,隨著石門大橋、黃花園大橋、嘉華大橋等橋梁通車,沙坪壩、觀音橋、鴻恩寺等地逐漸繁榮,曾經的荒蕪之地變成了熱鬧的商圈和居住區,橋梁與重慶城市發展結下不解之緣。

  劉成清説,上世紀50年代前,重慶沒有一支像樣的建橋施工隊伍。為發展重慶橋梁建設隊伍,全力建設牛角沱嘉陵江大橋,1958年重慶市組建了首支橋梁專業建設隊伍——重慶市牛角沱大橋工程處,之後在此基礎上成立了重慶市橋梁工程公司,2013年由重慶建工集團劃歸其所屬的城建集團管理。

  “因為中鐵大橋局參與了牛角沱嘉陵江大橋的修建,所以,重慶長江大橋是重慶人自己修建的第一座城市跨江大橋。之後,這支隊伍裏的不少專家都參與到了重慶其他大橋的建設中。”劉成清驕傲地説,“在上世紀90年代以前,重慶80%的橋梁都是橋梁公司修的。”

  上世紀90年代後,隨著重慶橋梁建設規模擴大,全國諸多修橋隊伍相繼入渝,重慶的橋梁建設呈現了“群雄角逐”的局面。但城建集團橋梁分公司始終是重慶橋梁建設的主力軍,建設了主城約1/3的跨江大橋,包括牛角沱嘉陵江大橋、重慶長江大橋、李家沱長江大橋、石門嘉陵江大橋、鵝公岩長江大橋、雙碑嘉陵江大橋等。

  在修建本土橋梁的同時,重慶的修橋隊伍也有了走出去、征戰全國市場的底氣。自上世紀80年以來,城建集團橋梁分公司修建的外地橋梁包括牡丹江大橋、海南洋浦大橋、金馬大橋、廣東三水大橋、西藏艾瑪崗亞魯藏布江大橋等17座,“重慶造”橋梁分佈在東北、雲南、貴州、廣西、廣東等地。

  因為修建的橋多,主城區平均每5公里就有兩座大型跨江大橋,60%左右的市民每天要經過兩座以上橋梁。

  “如今,重慶市民説起城市名片,除了想到美女、火鍋、山城外,還會想到‘橋都’。”劉成清説。對於重慶市民而言,橋梁已經成為繞不開的民生工程。

  與兩江上22座橋有關的劉成清——

  “重慶的橋梁不光是交通工具,也是城市的藝術品”

  2008年3月,當時的市城鄉建委(現為市住房和城鄉建委)對劉成清給出了這樣的評價:“重慶兩江上,至少有22座橋與劉成清有關。”

  劉成清介紹,因為重慶的橋梁數量多、橋梁規模大、橋梁技術水準高、橋梁多樣化、橋梁影響力強,茅以升橋梁委員會2005年會認定重慶是中國“橋都”。

  2006年5月10日,《重慶日報》在要聞版位置推出了《重慶“橋都”名副其實》的報道。同月28日,重慶日報又在頭版顯著位置報道了重慶長江大橋的姊妹橋——石板坡長江大橋復線橋《千噸鋼箱梁與大橋成功合龍》的消息。當時,劉成清就擔任石板坡長江大橋復線橋項目總工程師,那時的他已60多歲。

  “石板坡長江大橋復線橋為鋼混結構,主跨330米,是同類橋梁中的‘世界第一跨’。”劉成清説。

  他認為,重慶的橋梁創新打破世界紀錄並非刻意而為,而是解決問題的需要。比如石板坡長江大橋復線橋,與老橋重慶長江大橋主梁凈距僅5米。既要滿足新橋的其他橋墩都必須與舊橋的橋墩位置對應的要求,又要滿足現行規範通航要求,唯有把兩個主跨之間的P6深水基礎橋墩去掉。如此一來,復線橋的主跨就變成330米。

  劉成清參與了主城十余座橋梁建設。他認為,“重慶的橋梁不光是交通工具,也是城市的藝術品。”

  “重慶的橋梁,已經成為重慶城市的靈魂。”作為建橋人,劉成清對重慶橋梁有著特殊的情感。他希望重慶在建設橋梁的過程中,更多的考慮將橋梁作為藝術品精心打造。比如結合橋梁自身特點為橋梁定制個性燈飾,讓“山水城橋”交相輝映的美景為重慶夜景增添風采。

  “姊妹橋、軌道橋都將為‘橋都’建設注入新內涵。”劉成清説,如今,黃花園大橋、嘉華大橋等橋梁每天的車流量都很多。隨著交通需求的增加,主城可能會出現更多像重慶長江大橋和石板坡長江大橋復線橋那樣的“姊妹橋”。

  “橋上跑汽車、橋下跑輕軌的奇觀也將是‘橋都’的特色。”劉成清説,隨著軌道建設提速,重慶城市將出現更多公軌兩用橋,它們將成為城市的新風景。除了現在的旅遊熱點千廝門大橋外,曾家岩大橋、紅岩村大橋等軌道橋建成後,都將成為新的旅遊景點。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001c422884731d65738840_副本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