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州|黔江|涪陵|渝中|江北|南岸|北碚|渝北|巴南|長壽|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綦江|潼南|大足|璧山|銅梁|兩江新區

豐都|墊江|武隆|忠縣|雲陽|奉節|巫山|巫溪|石柱|秀山|酉陽|彭水|城口|榮昌|開州|梁平|大渡口|沙坪壩|九龍坡|萬盛 

首頁>重慶頻道>要聞>正文

修復米芾字帖9個字 古籍修復師用了7小時

2019-02-15 14:43:37 | 來源:重慶日報 | 編輯:歐平淑 | 責編:石麗敏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001c422884731dd03f843f

2月14日,重慶圖書館重慶古籍保護中心,被蟲蛀和絮化、酸化後的古籍破損不堪。

  2月14日,重慶圖書館西北角的一間辦公室,七個人趴在一張10多米長的朱紅色工作臺上,整理一些散碎的紙片。許彤用手指輕輕捻起一張千瘡百孔的紙片,對記者説:“我會讓你們看到它明艷如初的模樣!”

  這裡是重慶古籍保護中心,他們是一群妙手回春的古籍修復師。

  工序多

  有的需要半個月,甚至是一兩年

  51歲的許彤是這裡古籍修復的帶頭人,她手中的紙片正是北宋書畫名家米芾的《米氏祠堂帖》拓片字帖。《米氏祠堂帖》共8卷,每卷約50頁。修復中的這頁字帖長32.5釐米、寬16.2釐米,上書“可以成功,不知非其時”短短9個字,隱約可見其筆墨酣暢,華彩多姿。只可惜字帖受蟲蛀,佈滿了大大小小約有一百個蛀洞,眼看將要毀於一旦。

  “古籍和人一樣,因為年歲增長或受保存條件限制,會有‘病痛’。修復它就是要按照‘病情’的輕重緩急,施以‘醫治’。”重慶古籍保護中心主任、重慶圖書館館長任競説,根據其破損程度和原因,修復師會制訂不同的方案對症下藥。“拍攝修復前的書影、制訂修復方案、打糨糊、拆書、揭書、去污、配紙、溜書口、補書、托書、修書皮、壓平、摺紙、蹾齊、錘平、壓實、釘紙捻、裝書皮、訂線、壓平、拍攝修復後的書影、填寫修復檔案……”任競一口氣説出20多道修復工序,完成這些工序,有的需要半個月,甚至一兩年。

  技藝難

  重慶古籍修復技藝以南派為核心

  “慶倖的是,這冊米芾字帖只是蟲蛀。”許彤胸有成竹。

  據了解,古籍被損壞情況多樣,老化、脆化、絮化、霉變……每一種情況都有不同的修復技法。修復蟲蛀鼠咬相對容易,但同樣是一個漫長而複雜的過程。

  一平方米左右的塑膠膜旁,放著骨刀、毛筆、鬃刷、鑷子、錐子、噴壺等大大小小有一二十種工具。許彤首先用竹起子一點一點將破卷的紙片展平,然後小心地噴了一遍水。

  “噴水可有大講究:少了,紙揭不開;多了,可能會破壞紙纖維,其中的分寸拿捏全憑經驗。”一旁的工作人員解釋。

  “古籍修復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唐以前。”許彤介紹,明代起,四川盆地成為全國重要的造紙及印刷中心之一,古籍修復和書畫裝裱行業也隨之蓬勃發展起來。

  抗戰時期,重慶成為全國政治文化中心。南北技藝的交流和碰撞,使得重慶地區的古籍修復技藝形成了以南派為核心,相容並蓄的特色。

  過程嚴

  巧手讓受損古籍恢復了生命

  約40分鐘後,字帖已完全被水浸潤充分,許彤開始用鑷子揭開拓片後面的兩層托紙。

  “揭書頁是道非常細緻的工序,遇到紙張絮化就是大麻煩了。紙張絮化就是紙像棉花一樣一層一層,把字裹在裏面。如何把字拼出來,難度可想而知。上次修補清代的《有正味齋集》,第一頁上有個地方卷成一團,像個小毛球,要將它展開,再把字的筆畫一點點輕推上去,才拼得成一個‘味’字。”許彤説。

  修補的紙張有嚴格限制,必須與原文獻顏色一致、厚度相當,甚至纖維分析、簾紋也要非常接近。碰到特殊材質或帶有顏色的紙張,修復師還要自行調配染色。

  補書的糨糊是自製的,防腐配料各有秘方。糨糊的濃度靠豐富經驗調製。

  揭開裱紙後,許彤開始修補字帖。這是修復古籍最重要的工序之一,需要專注和細心,任何一點失誤都有可能毀掉一本古籍。

  記者在一旁,大氣也不敢出。只見許彤用毛筆蘸了糨糊,在書頁上不過粗針孔大小的蛀洞上輕點,將裁成手指長、薄如蟬翼的皮紙一角摁在蛀洞上,而後用指尖沿著濕潤的邊緣迅速挪動,將多餘的皮紙裁去,待七八分幹後,再換小鑷子挑去修補處邊緣的毛刺……案臺前,許彤熟稔地重復著這些步驟,目光從未離開過書頁。按規定,補洞後的紙張餘下的寬度不能超過0.02釐米。

  因為常年面對古籍的粉塵、黴菌,這裡的古籍修復師大都患上了修復師的職業病——鼻子過敏和肩頸勞損。許彤告訴記者,她的鼻子一年中有一小半的時間都在過敏。

  “當我們看到一本本‘病入膏肓’的書煥發生機時,特別驕傲和欣慰。是我們賦予了古籍新的生命。”重慶圖書館古籍修復中心80後女孩崔月婷自豪地説,“通過人的製作、欣賞和傳承,讓這些古籍有了靈魂和生命。古籍修復師對於古書的意義,不止在於修復。每一次相遇,都是一次穿越時代的對話。”

  責任重

  還得把修復技藝傳承給更多人

  下午5點半,經過近7個小時的修復,這一頁《米氏祠堂帖》拓片進入到上墻繃平的工序。曾經滿目瘡痍的樣子終於恢復了昔日的神采。接下來,這頁拓片字帖還要經過裱紙、上墻、繃幹、方正、裝訂等數道工序,1周後才算基本完成。

  “修復古籍要有一份匠心。”重慶圖書館古籍修復中心最年輕的修復師,1989年出生的徐言勃坦言,工作過程十分枯燥。磨煉不出耐性,就很難踏實把活幹好。他去年才開始接觸古籍修復,此前以為是個簡單活兒,越學越覺得自己該補的功課越多,“真正做好,不僅要掌握化學、生物、書法、美術等方面知識,還需要在材料、筆跡等領域有一定研究。”

  任競稱,2008年,重慶圖書館古籍修復中心成立,目前已累計修復明刻本《漢魏叢書》《大戴禮記》等各類善本古籍,以及各類碑帖拓片。2018年重慶古籍修復技藝還獲評了市級非遺。“重慶圖書館館藏古籍45萬餘冊,光靠重慶圖書館古籍修復中心幾個人來修復,他們幾輩子都弄不完,還得把修復技藝傳承給更多人。”任競説。(記者 吳國紅 匡麗娜 )

  圖片由記者萬難攝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001c422884731dd03f9443

古籍修復師正在查看即將修補的一頁米芾拓片字帖。

相關新聞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