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江新區長安汽車物流中心,新車整裝待發。記者 萬難 張錦輝 航拍
包括重慶在內,全國汽車産業碰到了“天花板”。
2018年,全國汽車銷量出現28年以來的首次負增長,整個行業下滑2.76%。對重慶來説,這一數據的衝擊力不容小覷——
因為在重慶的工業“總盤子”裏,汽車製造業與電子製造業佔據了半壁江山。
然而,與之形成強烈“反差”、讓人更感覺形勢嚴峻的是:2018年,重慶工業經濟的“6+1”支柱行業(電子製造、材料、化醫、裝備製造、消費品、能源、汽車)中,僅有汽車製造業出現大幅下滑,下降了17.3%。
重慶汽車産業到底是怎麼了?
3月1日-3月9日,重慶日報記者對重慶部分車企進行了採訪。這些企業坦承,重慶汽車産業在經過一輪高速發展後,目前確實遇到了一些難題:既有行業增速放慢的宏觀大勢,也有産品結構不足的微觀短板;既有智慧化、新能源帶來的技術革命,也有對新技術掌握不足的瞻前顧後;既有競爭對手的迅速崛起,也有自身品牌影響力的不足。
為此,今年1月,重慶出臺《關於加快汽車産業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0年,重慶汽車産業轉型升級要初見成效,年産汽車超過300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超過20萬輛、智慧網聯汽車超過80萬輛,實現産值超過5400億元。
這是重慶在政府層面對汽車産業未來發展的“指導意見”。而各個車企有各自的實際情況,碰到的難題也不盡相同,所以,其著力點也不盡相同——有的強調“國産品牌總體向上”,有的談的是精良製造,有的則希望通過深耕數據、優化管理突圍……
重慶整個汽車行業“換擋”、轉型、升級卻是必須的。因為它們要打的,是一場不能輸的大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