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梁平區仁賢鎮仁賢村十二組,收割機正在金黃色的稻田裏收割水稻。
核心提示
從省力增收,到新技術新機具應用,再到適度規模經營,並推動整地改土、改善耕作條件,最終引發農民對土地作出不同選擇:有的流轉出去轉營他業,有的乾脆放棄經營權進了城;有的搞適度規模經營,還有部分懂農業、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嶄露頭角。這一系列連鎖反應,正是源於重慶市梁平的農村改革,源於當地探索政府購買農業公益性服務的創新。
從4年前,梁平開始試點探索農機社會化服務,到今年1月,這項服務被農業農村部選為創新典型案例向全國推介,不久前還被多家央媒報道,只因它激發了農業生産內生動力。
3月13日,重慶日報記者來到梁平區,與當地農民、社會化服務組織負責人、農業部門負責人進行了深入交流,當地幹部群眾普遍認為,這項服務不僅解決了農村勞動力不足問題,而且大大提高了耕地畝産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