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加快構建全域聯動科技創新生態
2021-01-21 08:53:26來源:重慶日報編輯:胡明珠責編:馮鈺穎

  原標題:從頂層設計,到機制體制改革,到科技成果轉化——重慶加快構建全域聯動科技創新生態

  建設全國有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是服務國家創新需要的重大舉措,也是推動重慶高品質發展、補齊創新“短板”的迫切需要。

  做好頂層設計、加強科技管理、創新機制體制改革、高標準建設西部(重慶)科學城……全市兩會期間,記者通過網絡平臺對部分市人大代表、市政協委員進行了“雲採訪”,通過交流互動,共同探討如何加快建設全國有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著眼“一城引領、多園支撐、點面結合、全域推進”格局

  促進創新鏈與産業鏈深度融合

  重慶日報: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是一項重大的戰略任務,也是一項系統工程,請問市科技局如何精準謀劃、重點突破?

  許洪斌: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應著眼構建“一城引領、多園支撐、點面結合、全域推進”的創新格局,讓創新成為重慶高品質發展的強大動能。

  首先要打造戰略科技平臺。高標準建設西部(重慶)科學城,前瞻性規劃建設中科院重慶科學中心,吸引更多“國家隊”佈局落地,加快建成綜合性科學中心。高品質建設兩江協同創新區,瞄準新興産業設立開放式、國際化高端研發機構,完善以産業需求為導向的創新研發和産業生成體系。

  二是發揮基礎研究的引領作用。實施基礎研究行動計劃,強化基礎研究的戰略性和引導性,謀劃佈局國家實驗室及其基地,優化重組國家重點實驗室,推動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科教基礎設施,加快建設一批前沿交叉研究平臺和科技創新基地,有效支撐全域高水準創新活動。

  三是提升技術創新能力。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實施科技企業成長工程和企業研發機構倍增計劃,支持領軍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大幅度增加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集中精力培育一批帶動力、影響力和競爭力強的骨幹企業。實施重點科研項目“揭榜挂帥”機制,著力突破一批“卡脖子”技術,開發一批“硬核”産品,促進創新鏈與産業鏈深度融合,著力打造“智造重鎮”“智慧名城”,建設全國重要的先進製造業基地。

  四是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成效。出臺重慶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改革舉措,開展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改革試點,提質發展環大學創新生態圈,加快建設大型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完善科技金融、成果轉化服務平臺,發揮市場在科技成果轉化鏈條上的驅動作用,建立以需求為導向的成果産出機制,讓更多科技成果從“實驗室”快速通向“生産線”。打造連結全球創新網絡的關鍵樞紐,著力建設“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區和國際技術轉移中心。

  五是持續優化創新生態。深化科技領域“放管服”改革,營造鼓勵創新的政策環境。大力推進“重慶英才計劃”,實施更加靈活的人才政策,比如,對在兩江新區、西部(重慶)科學城創新創業的全球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博士,直接給予市級科技計劃項目支持。聚眾智、匯眾力、創眾業,充分調動創新主體的積極性和社會創造活力,使重慶成為科技創新創業的活力之城。

  兩江新區突出高品質發展核心動力

  加快建設科技創新中心核心承載區

  重慶日報:近年來,兩江新區堅持創新核心地位,集聚創新人才、做實創新舉措,創新發展勢頭強勁。下一步,兩江新區在加強科技創新方面有什麼打算?

  王志傑:不久前,市委、市政府出臺《關於推動兩江新區做大做強實現高品質發展的意見》,提出加快建設科技創新中心核心承載區。兩江新區將認真貫徹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堅持創新核心地位,聚力增強科技創新策源功能,突出創新高品質發展核心動力,加快建設科技創新中心核心承載區,助力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一是以高標準建設兩江協同創新區為支撐,全力提升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策源力。加強産業、人才、生活、生態“四個協同”,構建協同創新平臺和機制,努力打造成為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匯聚全球創新要素集聚高地、促進大學大院大所協同創新合作高地,科技創新及産業創新重要策源地、新興産業重要策源地。

  二是以高水準實施“科創+産業”為導向,全力提升新興産業競爭力。圍繞産業鏈部署創新鏈,提升産業技術創新能力,圍繞創新鏈佈局産業鏈,提升産業生成能力。探索構建明月湖科創體系,建立多層次創投服務體系,催生新興上市主體。

  三是以高品質推進大數據智慧化創新為引領,全力提升高端高質高新産業集聚力。加快建設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和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的“雙核心區”。依託魚復、水土、龍興等産業園區打造智慧産業集聚區和智慧製造創新走廊。

  四是以高效率集聚創新人才為核心,全力提升創新驅動原動力。發揮國家級新區先行先試優勢,破除人才引進、培養、使用、評價、流動、激勵等方面的體制機制障礙,強化知識産權全鏈條保護,構建具有吸引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全方位唱響“智匯兩江”品牌,推動形成“創客兩江匯、創新兩江行”的濃厚氛圍。

  加快集聚創新平臺 加速引育創新主體

  高標準建設西部(重慶)科學城

  重慶日報:去年,西部(重慶)科學城建設紮實起步、良好開局,請問未來如何加強科技創新,推動科學城建設邁出新步伐、見到新氣象?

  商奎:今年是西部(重慶)科學城建設的關鍵之年,我們將在創新要素集聚上下功夫,加快建設超瞬態物質科學實驗裝置、種質創制大科學中心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力爭中國自然人群生物資源庫重慶中心等投入運營;啟動建設中科院重慶科學中心、重慶大學科學中心,力爭北京大學重慶大數據研究院等建成投用;支持“雙一流”建設,強化企業創新主體作用,加快打造“人才特區”。

  在創新生態優化上下功夫,深入推進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等改革試點,推動中關村智酷等孵化平臺投用,建設科學谷區域、富力城板塊、西永片區等孵化集群,加快集聚一批股權投資機構和金融服務機構,策劃承辦“一帶一路”科技交流大會等賽事活動等。

  在創新成果應用上下功夫,深化科技創新利用,構建以新一代信息技術、先進製造、大健康、高技術服務為主導的現代産業體系,增強産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加快打造科學大道、科學公園、科學會堂、科學城生態水系示範工程等功能性設施,縱深推進“放管服”改革,最大幅度減環節、減材料、減時間、減跑動、減費用,營造一流營商環境。

  科學城是共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抓手,承擔著我市創新核心載體的作用。“十四五”期間,重慶高新區將堅持“科學之城、創新高地”總體定位,加快建設“科學家的家、創業者的城”,在補齊創新“短板”、推動我市建成高品質發展高品質生活新範例上發揮示範帶動作用,在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中擔當新使命、展現新作為、作出新貢獻。

  讓“抽屜裏的論文”轉化為生産力

  構建“1+5”新型科研創新體系

  重慶日報:建設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要充分發揮高校在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方面的優勢。請問重慶大學如何創新機制體制改革,不斷提升高校科研創新能力和社會服務能力?

  鐘代笛:近年來,重慶大學立足西部,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在繼續發揮工程學傳統優勢的基礎上,進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舉措。

  其中,如何讓“抽屜裏的論文”轉化為服務經濟主戰場的生産力,科技成果轉化是關鍵。為此,重慶大學構建了“1+5”新型科研創新體系,為科研攻關提供了很好的組織保障和資源支撐。

  這項改革直抵科研組織模式和科技創新體系的重構。“1+5”體系架構,由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1個科研管理機構(管理服務、頂層設計),和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從0-1的基礎研究)、産業技術研究院(成果轉化)、國防科學技術研究院(先進技術)、國際聯合研究院(國際化合作)、建築規劃設計研究總院(建築設計)5個科研實體組成。此外,研究院還成立了重慶重大知識産權運營有限公司,建立起“知研用保一體化”的運營模式,助推産生高水準的研究結果和科技成果,實現學校專利價值轉化。

  學校通過科研管理統籌和頂層設計來提升高校科研創新能力,形成基礎研究、技術創新、工程實踐、成果轉化、産業培育的科研全鏈條組織模式。研究院從體制機制上進行創新,突破成果轉化上的瓶頸,構建起以學校為主體、政府為支撐、市場為導向、企業為應用、政産學研相結合的成果轉化體系。學校教師有好的成果就可以在這裡組建研發團隊研發,實現從原始創新到應用實踐的全覆蓋。

  (重慶日報記者 李星婷 陳國棟)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國際在線重慶頻道聯繫方式   電話/傳真:023-68386677   內容熱線:13996277388​   投稿郵箱:cq@cr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