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該如何培養青少年創新人才
2021-02-08 10:35:10來源:重慶日報編輯:付意菲責編:石麗敏

  原標題:直面專業化師資不足、急功近利、培養合力不足等問題——重慶該如何培養青少年創新人才

  2月5日,重慶市2020年度小科學家、小發明家、科技小能手評選結果出爐,全市共56人獲獎。其中,重慶市南開中學校周靖翔等9名學生獲得“小科學家”稱號,重慶市人民小學王益之等19名學生獲得“小發明家”稱號,南岸區彈子石小學校吳姝蓓等28名學生獲得“科技小能手”稱號。

  近年來,我市在創新教育方面做了許多嘗試,中小學生科學素養和實踐能力不斷提升,但仍面臨專業化師資不足、急功近利、培養合力不足等問題,應從哪些方面提升青少年的創新能力?相關專家表示,下一步將著手創建學生從小學到高中的成長記錄檔案,避免高分低能,引導學生和家長走出“只看考分”的誤區。

  困境

  創新教育面臨三個問題

  “科技進步靠創新,科技創新靠人才,人才需要從小培養。但是,培養青少年創新人才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市教科院創新教育研究人員楊穎説,我市青少年創新能力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重慶青少年創新人才培養主要面臨三個問題。

  一是專業化師資不足。一方面,不少高校、科研院所專家將精力主要用於教學和科研,深入中小學開展創新教育的時間有限;另一方面,一些中小學具有創新課程開發實施能力的教師比較短缺,一些學校在創新教育方面的培訓次數少,缺乏科學性、系統性、連續性。

  二是人們對創新教育的理解有偏差,存在急功近利現象。調查發現:一些學校將培養創新人才與科技競賽活動劃等號;部分家長將參與創新人才培養視為“高考加分”“直升名校”的快捷通道;少數家長更是表示,如果對升學沒有好處,不會同意學生參加相關活動,忽略了“求學問道”的初衷。

  一些小學有聲有色地開展了科技實踐活動、創新思維和動手能力活動,但是不少學生一到中學便失去了“相關的土壤”。一位初中生稱:“學習的壓力太大,沒有時間參加類似的活動了。”

  三是培養合力不足。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業有青少年創新人才培養資源和優勢,而中小學則面臨創新人才培養設備缺乏、經驗不足等問題。

  “一些中學不太重視學生動手實踐,物理、化學、生物的實驗用PPT替代,有的中學連實驗室都沒有。”一位資深教育工作者稱。

  實際上,重慶具有開展創新人才培養的資源和人才優勢:有102個高校重點實驗室、37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70個實驗教學示範中心、上百個科研院所和數千個高科技企業,還有重慶一中、南開中學等一大批從上世紀50年代就陸續開展創新教育的優質中學。

  嘗試

  讓中學生到大學實驗室動手體驗

  近年來,重慶在創新教育方面做了許多嘗試。比如自2011年開始,重慶在全市9個區縣、22所優質高中和10所在渝高校,聯合啟動“雛鷹計劃”。

  “雛鷹計劃”是在普通高中遴選一批具有創新潛質且學有餘力的高一年級學生,以普通高中和本科院校聯合指導創新教育課程學習和課題研究為主要方式,在完成國家規定課程的學習任務同時,完成創新人才培養課程學習。

  近日的一個中午,重慶大學大學生創新實踐中心硅藻本科生創新團隊實驗室裏,來自重慶一中高二年級的學生趙晨皓和吳一壯在重慶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張育新的指導下,正在進行“硅藻複合材料轉化”的實驗。

  “讓中學生到大學實驗室進行浸入式體驗,可以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對相關的學科有真切的感受,這是重慶培養青少年創新人才的一個嘗試。”張育新説。

  據了解,“雛鷹計劃”每個培養週期為兩學年,學員在“三地”進行學習,即在重慶大學、西南大學等創新人才培養基地參加通識培訓,在高中學校參加專項課題研究所需的相關輔助性課程學習,在高校(或科研院所、高科技企業)實驗室開展專項課題研究。並由市教委成立重慶市青少年創新學院,對重慶市青少年創新人才培養開展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

  統計數據顯示,自2011年以來,重慶累計培養“雛鷹計劃”學員3029人,取得研究成果868項,380多名學員進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自主招生範圍,學員參加科創活動獲得表彰獎勵620余項。

  此外,我市連續10年在全市開展小科學家、小發明家、科技小能手評選活動,培養普通中小學生科學素養和實踐能力,提升普通中小學生核心素養。

  “今年渝中區有8名學生獲得小科學家、小發明家、科技小能手稱號。”渝中區教委相關負責人稱,近年來,通過市區兩級相關科普教育評選活動,該區已形成以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校園科技節為主要載體,以區青少年科學活動中心、區青少年創新學院、街道社區科普活動室和學校青少年科技活動室為主要陣地的青少年科技創新平臺。

  “通過這些活動進一步激發中學生的科學研究興趣,提升他們的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為他們種下了科學的種子。”重慶一中技術教研組組長李麒麟説。

  建議

  解決“有用”和“有效”的矛盾

  “解決青少年創新人才培養‘有用’與‘有效’的問題是破解創新人才培養‘難’的一個重要抓手。”市教科院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著手創建學生從小學到高中的成長記錄檔案,為高校自主篩選人才提供參考,避免高分低能,引導學生和家長走出“只看考分”的誤區。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調動和激發學生對科研創新的興趣,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首先要解決的問題,這需要教師不斷改進和優化教學方法。同時,青少年創新教育需要家庭和社會更多的重視。”西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副教授龔成斌説。

  “要從小培養青少年的協作精神,培養他們樂觀、豁達、開朗的性格,學會在與人合作中進行創造。”重慶市青少年創新學院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在全市範圍內統籌創建創新教育試點校、創新教育示範校、創新教育基地校,創新示範實驗室、創新基地實驗室,面向全體學生廣泛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活動,通過科技創新小論文、小創作、小發明、小課題等科普活動給廣大青少年種下“創新種子”。(重慶日報記者 匡麗娜)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國際在線重慶頻道聯繫方式   電話/傳真:023-68386677   內容熱線:13996277388​   投稿郵箱:cq@cr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