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看點
2021-10-21 09:50:01來源:重慶日報編輯:付意菲責編:石麗敏

  原標題:打造帶動全國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看點

  規劃範圍>>>

  重慶市

  中心城區及萬州、涪陵、綦江、大足、黔江、長壽、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璧山、銅梁、潼南、榮昌、梁平、豐都、墊江、忠縣等27個區(縣)以及開州、雲陽的部分地區

  四川省

  成都、自貢、瀘州、德陽、綿陽(除平武縣、北川縣)、遂寧、內江、樂山、南充、眉山、宜賓、廣安、達州(除萬源市)、雅安(除天全縣、寶興縣)、資陽等15個市

  總面積18.5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的1.9%

  2019年常住人口9600萬人,佔全國的6.9%

  地區生産總值近6.3萬億元,佔全國的6.3%

  總體要求>>>

  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協調,牢固樹立一體化發展理念,唱好“雙城記”,共建經濟圈,合力打造區域協作的高水準樣板,在推進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中發揮支撐作用,在共建“一帶一路”中發揮帶動作用,在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中發揮示範作用。

  主要原則>>>

  ■雙核引領,區域聯動 ■改革開放,創新驅動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 ■共享包容,改善民生

  ■統籌協同,合作共建

  戰略定位>>>

  ■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

  ■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改革開放新高地

  ■高品質生活宜居地

  發展目標>>>

  到2025年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經濟實力、發展活力、國際影響力大幅提升,一體化發展水準明顯提高,區域特色進一步彰顯,支撐全國高品質發展的作用顯著增強。

  雙城引領的空間格局初步形成

  重慶、成都作為國家中心城市的發展能級顯著提升,區域帶動力和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初步形成,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6%左右。

  基礎設施聯通水準大幅提升

  現代化多層次軌道交通網絡初步建成,出渝出川四向通道基本形成,重慶、成都間1小時可達,鐵路網總規模達到9000公里以上、覆蓋全部20萬以上人口城市。

  現代經濟體系初步形成

  區域協同創新體系基本建成,研發投入強度達到2.5%左右,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3%,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功能基本形成。

  改革開放成果更加豐碩

  重慶、四川自由貿易試驗區等重大開放平臺建設取得突破,協同開放水準顯著提高。

  生態宜居水準大幅提高

  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率達到88%,跨界河流斷面水質達標率達到95%,河流主要斷面生態流量滿足程度達到90%以上。

  到2035年

  建成實力雄厚、特色鮮明的雙城經濟圈,重慶、成都進入現代化國際都市行列,大中小城市協同發展的城鎮體系更加完善,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基本實現,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基本建成,世界級先進製造業集群優勢全面形成,現代産業體系趨於成熟,融入全球的開放型經濟體系基本建成,人民生活品質大幅提升,對全國高品質發展的支撐帶動能力顯著增強,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活躍增長極和強勁動力源。

  重點任務>>>

  1 構建雙城經濟圈發展新格局

  提升雙城發展能級

  ■重慶:以建成高品質發展高品質生活新範例為統領,在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中先行先試,建設國際化、綠色化、智慧化、人文化現代城市,打造國家重要先進製造業中心、西部金融中心、西部國際綜合交通樞紐和國際門戶樞紐,增強國家中心城市國際影響力和區域帶動力。以長江、嘉陵江為主軸,沿三大平行槽谷組團式發展,高標準建設兩江新區、西部(重慶)科學城等,重塑“兩江四岸”國際化山水都市風貌。

  ■成都:以建成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為統領,厚植高品質宜居優勢,提升國際國內高端要素運籌能力,構建支撐高品質發展的現代産業體系、創新體系、城市治理體系,打造區域經濟中心、科技中心、世界文化名城和國際門戶樞紐,提升國家中心城市國際競爭力和區域輻射力。高水準建設天府新區、西部(成都)科學城等,形成“一山連兩翼”城市發展新格局。

  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

  ■重慶都市圈:梯次推動重慶中心城區與渝西地區融合發展。暢通璧山、江津、長壽、南川聯繫中心城區通道,率先實現同城化。強化涪陵對渝東北、渝東南帶動功能,支持永川建設現代製造業基地和西部職教基地,支持合川加快發展網絡安全産業、推動建成區域性公共服務中心,推進綦江、萬盛一體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渝黔綜合服務區和渝黔合作先行示範區,打造重慶中心城區輻射帶動周邊的戰略支點。推進重慶向西發展,提升榮昌、銅梁、大足、潼南特色化功能,建設與成都相向發展的橋頭堡。推動廣安全面融入重慶都市圈,打造川渝合作示範區。

  ■成都都市圈:充分發揮成都帶動作用和德陽、眉山、資陽比較優勢,加快生産力一體化佈局,促進基礎設施同網、公共服務資源共享、政務事項通辦、開放門戶共建,創建成德眉資同城化綜合試驗區,建設經濟發達、生態優良、生活幸福的現代化都市圈。推動成都、德陽共建重大裝備製造基地,打造成德臨港經濟産業帶。加快天府新區成都片區和眉山片區融合發展,打造成眉高新技術産業帶。促進成都空港新城與資陽臨空經濟區協同發展,打造成資臨空經濟産業帶。推動成都東進,以促進製造業高品質發展為重點將成都東部建成與重慶聯動的重要支點。

  促進雙圈互動兩翼協同

  ■推動重慶、成都都市圈相向發展。依託成渝北線、中線和南線綜合運輸通道,夯實成渝主軸發展基礎,強化重慶都市圈和成都都市圈互動。

  ■推動渝東北、川東北地區一體化發展。支持萬州建設渝東北區域中心城市,支持南充、達州建設川東北區域中心城市,發揮墊江、梁平、豐都、忠縣、雲陽節點作用,帶動雙城經濟圈北翼發展。

  ■推動川南、渝西地區融合發展。支持宜賓、瀘州建設川南區域中心城市,推動內江、自貢同城化,帶動雙城經濟圈南翼跨越發展。

  ■輻射帶動川渝兩省市全域發展。強化雙城經濟圈對重慶市、四川省其他地區特色産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的引領帶動,強化生態環境保護,切實鞏固提升脫貧成果,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

  分類推進大中小城市和縣城發展

  ■推動超大特大城市中心城區瘦身健體。

  ■加快提升大中城市産業水準和功能品質。

  ■推進縣城城鎮化補短板強弱項。

  ■分類引導小城鎮發展。

  2 合力建設現代基礎設施網絡

  構建一體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打造國際航空門戶樞紐。合力打造世界級機場群。

  ■共建軌道上的雙城經濟圈。

  ■完善雙城經濟圈公路體系。

  ■推動長江上游航運樞紐建設。

  ■提升客貨運輸服務水準。

  強化能源保障

  ■優化區域電力供給。

  ■統籌油氣資源開發。建設天然氣千億立方米産能基地,打造中國“氣大慶”。

  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

  研究推進跨區域重大蓄水、提水、調水工程建設,增強跨區域水資源調配能力,推動形成多源互補、引排得當的水網體系。

  3 協同建設現代産業體系

  推動製造業高品質發展

  ■優化重大生産力佈局。

  ■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製造業集群。培育世界級裝備製造産業集群。

  ■大力承接産業轉移。

  ■整合優化重大産業平臺。

  大力發展數字經濟

  ■佈局完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

  ■合力打造數字産業新高地。聯手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電子信息産業集群。

  ■積極拓展數字化應用。

  ■全面提升數字安全水準。

  培育發展現代服務業

  ■推動先進製造業和服務業融合發展。

  ■提升商貿物流發展水準。強化重慶、成都國家物流樞紐功能,合力建設國際貨運中心。

  ■共建西部金融中心。積極支持區域金融改革創新,開展綠色金融、金融科技等創新試點。

  建設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帶

  ■推動農業高品質發展。

  ■強化農業科技支撐。

  ■大力拓展農産品市場。

  4 共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建設成渝綜合性科學中心

  聚焦核能、航空航天、智慧製造和電子信息等領域的戰略性産品開發,在四川天府新區、重慶高新區集中佈局建設若干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一批科教基礎設施,引導地方、科研機構和企業建設系列交叉研究平臺和科技創新基地,打造學科內涵關聯、空間分佈集聚的原始創新集群。

  優化創新空間佈局

  建設西部(成都)科學城。建設重慶兩江協同創新區。建設西部(重慶)科學城。高水準建設中國(綿陽)科技城。以“一城多園”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學城。推動中國科學院等在雙城經濟圈佈局科研平臺。

  提升協同創新能力

  ■強化創新鏈産業鏈協同。

  ■推動區域協同創新。

  營造鼓勵創新的政策環境

  ■大力吸引創新人才。

  ■深化科技創新體制改革。

  ■健全創新激勵政策體系。

  5 打造富有巴蜀特色的國際消費目的地

  營造高品質消費空間

  ■打造城市消費品牌。

  ■共建巴蜀文化旅遊走廊。

  構建多元融合的消費業態

  ■推動消費供給升級。

  ■發展消費新場景。

  塑造安全友好的消費環境

  ■完善消費促進政策。

  ■健全消費者權益保障制度。

  6 共築長江上游生態屏障

  推動生態共建共保

  ■共建生態網絡。

  ■共抓生態管控。

  加強污染跨界協同治理

  ■統一環保標準。

  ■推進跨界水體環境治理。

  ■深化大氣污染聯防聯控。

  ■加強土壤污染及固廢危廢協同治理。

  探索綠色轉型發展新路徑

  ■構建綠色産業體系。

  ■倡導綠色生活方式。

  ■開展綠色發展試驗示範。

  7 聯手打造內陸改革開放高地

  加快構建對外開放大通道

  ■合力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

  ■統籌完善亞歐通道。

  ■優化暢通東向開放通道。

  高水準推進開放平臺建設

  ■建設川渝自由貿易試驗區協同開放示範區。

  ■打造內陸開放門戶。

  ■高標準實施高層級開放合作項目。

  ■共建“一帶一路”對外交往中心。

  加強國內區域合作

  ■加強與西部地區協調聯動。

  ■有力支撐長江經濟帶發展。

  ■深化與東部沿海地區交流互動。

  營造一流營商環境

  ■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

  ■持續轉變政府職能。

  增強市場主體活力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

  ■大力發展民營經濟。

  探索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

  支持在重慶都市圈、成都都市圈以及川渝統籌發展示範區、川南渝西融合發展試驗區等地,率先探索建立統一編制、聯合報批、共同實施的規劃管理體制,試行建設用地指標、收儲和出讓統一管理機制,探索招商引資、項目審批、市場監管等經濟管理權限與行政區範圍適度分離。

  8 共同推動城鄉融合發展

  推動城鄉要素高效配置

  ■促進城鄉人口有序流動。

  ■深化城鄉土地制度改革。

  ■增強城鄉建設資金保障。

  推動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

  ■推動城鄉一體規劃。

  ■推動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

  ■推動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健全城鄉基層治理體系。

  推動城鄉産業協同發展

  推動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承包地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林權等依法流轉和高效配置,盤活農村閒置資源資産。培育高品質特色小鎮,打造城鄉産業協同發展先行區。

  9 強化公共服務共建共享

  推進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便利化

  ■建立基本公共服務標準體系。

  ■提升基本公共服務便利化水準。

  共享教育文化體育資源

  ■推動教育合作發展。

  ■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共同推進體育事業發展。

  推動公共衛生和醫療養老合作

  ■構建強大公共衛生服務體系。

  ■優化醫療資源配置。

  ■推進養老服務體系共建共享。

  健全應急聯動機制

  健全公共安全風險防控標準和規劃體系。

  (記者 申曉佳 整理)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國際在線重慶頻道聯繫方式   電話/傳真:023-68386677   內容熱線:13996277388​   投稿郵箱:cq@cr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