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理工大學重慶創新中心以科創力量服務重慶發展
2023-02-14 09:30:27來源:重慶日報編輯:付意菲責編:蔣碩

  原標題:建平臺、引人才、助産業 北京理工大學重慶創新中心以科創力量服務重慶發展

  2月13日,波光粼粼的兩江新區明月湖畔,北京理工大學重慶創新中心(下稱重慶創新中心)各個辦公室、實驗室內,工作人員正在有條不紊地忙碌著。

  在重慶市政府與北京理工大學戰略合作協議的框架下,2019年4月,重慶創新中心簽約落戶兩江新區。3年多來,一個個計劃變為現實,一份份藍圖紛紛落地。重慶創新中心正以澎湃的科創力量,服務重慶經濟社會發展,助力重慶建設全國有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打造高水準創新和人才培養平臺

  圍繞6大方向建設25個科技創新平臺

  一張三維彩色地形圖上,地面凸出、凹陷部分清晰可見。如果不事先説明,人們很難想到,這竟是月球環形山地基雷達的三維圖像。

  這張寶貴的“照片”,正是由“隱居”在兩江新區明月山中的“中國複眼”一期項目于2022年年底拍攝的。它不僅能高解析度觀測月球,還能觀測近地/主帶小行星、月球、金星、火星和木星衛星等深空域目標。

  由重慶創新中心謀劃建設的“中國複眼”一期項目,在兩江新區完成建設並成功開機運行,國內首次實現對月球典型環形山雷達三維成像,得到央視《新聞聯播》專題報道。

  目前,“中國複眼”二期項目即將開工,將在雲陽縣建設分佈雷達陣面,在兩江協同創新區建設雷達大數據應用中心,其建成後,可實現對千萬公里外小行星的探測和成像,為我國近地小行星撞擊防禦和行星科學研究提供重要支撐。

  高水準、高技術,是重慶創新中心落地以來一直堅持的方向。

  重慶創新中心常務副主任韓愷表示,北京理工大學歷來重視人才與創新,這與兩江協同創新區“創新與人才培養協同融合”理念不謀而合。

  截至目前,重慶創新中心重點圍繞先進車輛、新一代電子信息、智慧化和大數據、新材料、先進空天等6大方向,建成25個科技創新平臺。

  在這些創新平臺支撐下,一批高端成果先後落地。

  重慶有複雜的山地地形,且氣候多霧。於是,飛行汽車應運而生。2022年11月,全球首款載人級兩座智慧分體式飛行汽車工程樣車在重慶發佈,可實現人員、貨物空地轉運的無縫銜接,飛行模組的懸停時長可達30多分鐘。

  汽車是重慶的支柱産業,新能源汽車正在異軍突起。於是,未來智慧電池研究開始發力。2021年10月,重慶創新中心與重慶電力相關龍頭企業合作成立國家電網電池儲能技術實驗室共享(重慶)實驗室。其可為國家電網西南片區儲能電池檢測與認證評價、川渝地區企業動力電池性能檢測與評估提供技術服務。

  多方發力引才育才

  匯聚科研隊伍超500人,屬地化人才佔75%

  高端項目與成果背後,核心在於人才。

  上述項目與成果背後,都有院士牽頭——“中國複眼”二期,由中國工程院院士毛二可領銜的新一代電子信息團隊建設;飛行汽車由中國工程院院士項昌樂領銜的先進車輛團隊研發;中國工程院院士吳鋒領銜的新材料團隊研發的綠色二次電池及先進能源材料,服務宜賓鋰寶等企業,合作突破技術難題,助力産業轉型升級。

  “重慶創新中心採取的正是‘院士領銜、團隊落地、屬地發展’的建設模式。”

  重慶創新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落戶至今,該中心已經匯聚起500余人的科研隊伍,引進6名院士、35名國家級高層次人才等各類高端人才,高級職稱以上人才218人;培養博士後51名。吸引14名博士後出站留在重慶發展。

  “我喜歡重慶的風土人情,更看重這裡的發展前景。”重慶創新中心新材料院士工作室博士後閆康是河南人,2020年從悉尼科技大學博士畢業後,來到重慶創新中心,加入吳鋒院士團隊。

  在閆康看來,當前,汽車産業作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支柱産業之一,必將迎來更大的發展機遇,新能源汽車的舞臺也會更加寬闊;儲能産業是兩江新區乃至成渝地區大力支持的集群産業,未來的發展空間十分廣闊。

  對本土人才來説,重慶創新中心的前景更是海闊天空。

  “學以致用,讓知識轉化為生産力,我感到很有成就感。”重慶創新中心博士研究生李小龍在2022年牽頭負責了燃料電池測試實驗室建設,承擔了重慶市自然基金和企業合作項目。作為重慶人,他更有一份建設家鄉的充實感。

  據統計,重慶創新中心的科研團隊中,屬地化人才佔75%。同時,該中心還累計在渝培養研究生358名,為重慶培育了未來的科研人才。

  服務國家重大需求和地方産業發展

  獲批科技項目397項,企業服務項目佔比66%

  2022年12月底,首屆明月湖國際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圓滿落幕。重慶創新中心的高光譜計算成像團隊、新能源材料團隊、集成光電子團隊分獲大賽創新獎,“分享”總計600萬元的扶持資金。

  記者發現,這3個團隊的目標非常清晰——對標世界一流,瞄準難題,加速産業化落地。

  以高光譜計算成像團隊的“智慧化高光譜計算成像系統及應用”項目為例,該項目利用軟體演算法從原始數據中提取光譜信息,解決了傳統高光譜成像儀成本高、體積大和通用性差的難題,可廣泛用於遙感、生物醫學、工業檢測等行業。目前,團隊已成功研製了國內外首套高光譜計算成像器件和系統。同時,重慶創新中心針對無人機遙測、生態修復和水質監測等領域,開始著手推進項目落地孵化,成立重慶譜視達科技有限公司進行市場推廣。

  “在高光譜領域加速推進項目落地孵化,儘早實現科技成果産業化運營,是我們的初衷,也是團隊的使命。”該團隊技術負責人羅飛表示。

  在眾多創新團隊在推進項目産業化的同時,重慶創新中心也已誕生了落地應用的産業項目。

  “我們自主研發的車端角雷達已進入本土汽車供應商體系,超距交通雷達獲批川渝聯合重點研發項目。”重慶創新中心智慧網聯團隊負責人金燁介紹,3年多來,該團隊研製的各式雷達在重慶得到廣泛應用,孵化的産業化公司累計産值破億元。

  據悉,重慶創新中心已獲批科技項目397項,企業服務項目佔比66%。下一步,重慶創新中心將繼續走好“紮根屬地-優勢輸出-做實做優-打造一流”的創新發展道路,打造校地合作新型研發機構,繼續推動重慶社會經濟高品質發展,在新時代新征程新重慶建設中貢獻科創力量。(重慶日報記者 申曉佳)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國際在線重慶頻道聯繫方式   電話/傳真:023-68386677   內容熱線:13996277388​   投稿郵箱:cq@cr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