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的鄉村有多“智慧”——重慶市渝北區數字鄉村建設調查
2023-03-16 09:39:01來源:經濟日報編輯:胡明珠責編:蔣碩

  數字鄉村是鄉村振興的戰略方向,也是建設數字中國的重要內容。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深入實施數字鄉村發展行動,推動數字化應用場景研發推廣。重慶市渝北區作為首批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地區之一,在2021年國家數字鄉村試點階段性評估中取得全國第二,他們是如何破題答卷、先行先試的?

  近幾年,不少地方積極開展數字鄉村建設實踐,推動鄉村生産、生活、生態等方面的數字化轉型。作為首批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地區之一,重慶市渝北區在2021年國家數字鄉村試點階段性評估中取得了全國第二的好成績。他們都進行了哪些實踐,獲得了怎樣的經驗?近日,經濟日報記者深入渝北鄉村調研採訪,探尋背後的答案。

  搞農業10多年,周亮亮從未像今天這般輕鬆。以前你問他,打理150畝的種苗基地需要多少人?他的回答是,20人左右;現在再問他,答案是,一個人。在重慶市渝北區興隆鎮新寨村9社的智慧種苗工廠,生産主管周亮亮每天只需用手機登錄系統,輕觸按鈕,滴灌、噴淋、施肥一鍵開啟,溫濕度、光照、水肥量自動控制,田間地頭的風吹草動盡在掌握。

  這家工廠咋能這麼“聰明”?因為它借助了數字化的力量。種子從進入工廠開始,播種、催芽、選苗補苗,每一個環節都進行了數字化改造。“一小時精準播種16萬粒種子,自動選苗補苗6500株以上。”周亮亮笑著説,裝上“數字大腦”,種田不再靠經驗,效率比過去提高了30%,種苗存活率和挂果率也更高。

  渝北區的農村面積佔全區總面積的86%。在數字化加持下,像智慧種苗工廠這樣的數字農業應用場景在當地“多點開花”,數字技術給農業農村帶來的變化每天都在發生,展現出鄉村振興的勃勃生機。

  科技夯實數字底座

  渝北區境內有大小河流238條,自北向南穿越丘陵河谷,匯入長江與嘉陵江。縱橫交錯的水系網絡滋養著兩岸人民,也給當地水雨情監管和防禦工作帶來重重考驗。

  遭遇強降雨,如何做到山洪險情早發現、早處置?“由於水域分佈廣且分散,過去,從收到汛期險情、會商到派員出險至少需要1個半小時。”渝北區水利局副局長伍學説,如今,借助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數字化手段,這一時間已經縮短到30分鐘。

  治水效能提升的背後,是渝北區搭建的“數字水利一張圖”。記者在渝北區水旱災害防禦智慧指揮中心看到,三維電子地圖的大螢幕上,全區238條河流、56個水庫、5個水文站和54個山洪災害防治區的水位、流量、降雨量、視頻等監測數據實時顯示。“現在,全區境內布設了120多個水利信息採集點和安全監測系統,並運用大數據搭建了集數據分析、智慧監管于一體的數字化管理平臺,實現了水雨情全天候監測、預警和響應。”伍學説。

  智慧水利僅僅是渝北區鄉村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的一個方面。“推動數字鄉村建設,數字基礎設施是必要基礎,更是重要保障。”渝北區委網信辦副主任馮中建認為,只有建設起完備的鄉村數字基礎設施,才能為鄉村數字經濟、現代化治理等數字鄉村建設關鍵環節打下堅實的“地基”。

  以數字技術為支撐,渝北區不斷夯實鄉村基礎設施“數字底座”。馮中建説,近年來,當地一方面搶抓新基建發展機遇,加快5G基站、光纖網絡的覆蓋和普及,健全信息網絡基礎設施體系,使鄉村成為數字新基建的重要陣地。另一方面,對農村地區水利、交通、能源、電力、物流等傳統基礎設施進行數字化改造和升級,推動鄉村智慧水利、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電力和智慧物流等全面數字化發展,為農業全産業鏈數字化打下硬體基礎。

  鄉村5G基站1700個,通信桿路9200余公里,通信管道4500余公里,建成互聯網小鎮8個……如今,渝北區的鄉村場鎮、村民聚居點已經實現了光纖、4G通信網絡與廣播電視網絡全覆蓋,廣大農民用網更加便利。

  通過整合全區農業農村數據資源,渝北區建成數字鄉村智慧中樞系統和大數據資源共享平臺,完善鄉村數據共享目錄133條,歸集數據庫介面數據90余萬條,實現了“一屏感知全域、一圖掌握全城”,有效縮小城鄉數字化進程差距。

  農機插上“智慧翅膀”

  當數字技術與傳統農業相結合,會碰撞出什麼樣的火花?在渝北區大盛鎮青龍村,全國首個丘陵山地數智化無人果園為我們提供了答案。

  渝北區東北部,禦臨河支流東河從青龍村蜿蜒而過。河流兩岸,成片柑橘林沿著丘陵緩坡起伏延展。眼下正是當地優質晚熟柑橘的收穫季節,2300多畝標準化山地果園裏,橙黃飽滿的柑橘挂滿枝頭。田間地頭,除了採摘工人忙碌的身影,還分佈著感測器、水肥一體化滴灌系統、物聯網蟲情燈誘測報系統等智慧設備。

  “整個果園目前布設了180台(套)數據採集設備,實時採集土壤環境以及氣溫、濕度、風速、降雨量、光照強度等數據信息。”青龍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黃志説,所有數據均將匯總到果園數字化管理雲平臺上,實現果樹生長環境全天候智慧感知。

  用數據指導生産,一個平臺就能管理千畝果園。來到青龍村村委會辦公室,黃志向記者展示了他們運用5G+無人機、近地遙感、物聯網等數字技術打造的“無人果園數字化管理雲平臺”。三維可視化螢幕上,環境監測、遠程監控等平臺功能模組隨時切換,感測器獲取的數據信息一覽無余。點點滑鼠,果樹長勢監測模型還可以自動將數據整合分析,AI診斷每一棵果樹的長勢,並提供管護方案。

  農機智慧化,生産無人化。無人對靶噴藥機器人、無人除草機、無人植保機……在青龍村,一批高度集成化、智慧化的農業裝備投入使用,讓無人果園從概念走向現實。“這些設備與5G基站連接後,可以按照提前設置好的路線,順利完成各項動作,實現真正的無人作業。”黃志説,智慧農機作業品質高、穩定性強,效率是人工的10倍以上。

  “數字技術的應用改變了農業農村的發展動力和發展方式。”大盛鎮副鎮長張何歡告訴記者,數智化應用讓果園管理實現了3個轉變:從“滿地奔忙”向“人不下地”轉變;從濫施亂用向精準滴灌轉變;從事後應對向預防轉變。

  與傳統農業生産方式相比,數字農業在生産效率、成本控制以及環境保護等方面均有顯著優勢。一組數據印證了數智化為青龍村農業發展帶來的深刻變化:通過數字化建設,果園節約用水60%以上,畝均節約化肥使用量15公斤以上,過程管理費用降低50%以上,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産率提升80%以上,一級果品率提高40%以上,果園畝均增收1萬元。

  渝北區農業農村委主任陳華説,以數字鄉村試點建設為抓手,渝北區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對傳統農業全方位、全環節、全鏈條改造,以點帶面推動傳統農業向數字農業轉變,實現産品增值、産業增效、農民增收。

  3個人,一年養出6萬隻兔子,在渝北區統景鎮長堰村,智慧化肉兔養殖基地讓人大開眼界。這裡,4000平方米的廠區內,安裝了投料系統、溫控系統、生物除臭系統等7個全智慧化系統,工作人員僅需電腦操作,飼養程式就能全部通過智慧化設備完成。

  “數字化改變了肉兔養殖‘生長看天氣,産量靠運氣’的被動局面,降低了人工成本和飼料成本,提高了養殖效率和品質。2022年出欄6萬多只肉兔,年産值約250萬元。”聊起數字養殖帶來的變化,長堰村黨總支書記陳傳普滿臉驕傲。

  數據資源集成化為農業生産數字化轉型提供了支撐。渝北區建設了重慶市首個區縣級“三農”數智中心,有效打破數據孤島。“平臺內建成了種植業、畜牧業、漁業、農機等11個主題數據庫,充分發揮農業大數據作用,對農産品價格走勢、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趨勢、智慧化設備應用率等數據全面採集與智慧化分析,更好助推數字農業、數字鄉村加快建設。”陳華説。

  賦能鄉村治理

  渝北區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21%。地廣人稀、分佈零散的地域特點,曾給當地鄉村治理帶來不少挑戰。“過去,村裏經常發生建房越界、車輛剮蹭等鄰裡糾紛,村幹部調解起來很頭疼。而且村裏留守老人較多,大多不會使用智慧手機,以前要打通政策宣傳最後一公里也存在一定困難。”渝北區興隆鎮牛皇村黨支部書記汪清文説。

  改變發生在2020年。這一年,渝北區打造的鄉村治理數字化平臺投入使用,牛皇村安裝了200多個智慧高清攝像頭,覆蓋18個村民小組的重點區域。再遇到矛盾糾紛或治安案件,汪清文只要進入數字鄉村管理系統,調取相關時段的視頻,環境衛生、治安情況一目了然,“村裏回應群眾訴求、解決矛盾糾紛越來越快了”。

  72歲的牛皇村村民唐仁碧也感受到了鄉村治理數字化平臺帶來的便利。“每天只需打開家中電視,就能進入平臺內的鄉村風采、村民服務、法律諮詢等板塊,了解村裏的大事小事。”唐仁碧説。

  數字化帶來了鄉村治理體系的變革與治理能力的提升。近年來,為化解鄉村治理難題癥結,渝北區依託互聯網集成數據,推動鄉村治理向“智理”轉變——

  擦亮智慧治理之“眼”。鄉村建設,平安為先。在渝北區,1.33萬個公共安全視頻監控密集分佈在農村刑事案件高發區、治安複雜區、背街小巷等重點區域。渝北區委政法委副書記王琳説,以“雪亮工程”為載體,全區實現了鄉村全覆蓋布控、無盲區監控、全天候信息傳輸,建立起“探頭站崗、滑鼠巡邏、永不眨眼”的鄉村防控新體系。

  壯大智慧治理之“腦”。渝北區建設的鄉村綜合治理信息網有多強大?這個平臺全面匯聚了農村地區人口、房屋、特殊人群、基層組織等數據,形成鄉村綜治基礎“數據池”,同時還搭建了覆蓋28個區級部門、22個鎮街、357個村居的全時空在線調度指揮系統,形成“統一指揮、分工協作、多元配合、一體處置”的可視化立體化指揮體系,為開展鄉村社會治理提供全面、及時、精準的信息系統集成支撐。

  提升智慧治理之“效”。為讓鄉村治理更接地氣,渝北區整合基層黨建、産業、鄉村旅遊、村民信息等數據,建立了“村村享”智慧治理平臺,解決了群眾辦事門難找、跑路遠、環節多、手續繁等突出問題,讓村民辦事從“最多跑一次”到“跑也不出村”;推廣“釘釘鄉村”數字治理平臺,實現鄉村治理的在線化、精準化、實時化。

  共享數字生活

  去年,渝北區古路鎮烏牛村96歲老人王國均家中多了3件智慧設備:緊急呼叫報警器、紅外探測報警器和煙霧報警器。有了這幾個設備,老人的生活變得更有安全感。“一旦發生緊急情況,按一下應急按鈕,養老社工和子女的手機上就會收到報警信息。”王國均説。

  烏牛村村域面積4.7平方公里,大量年輕人外出務工,留守的大多是老人。烏牛村黨總支書記闕興國告訴記者,“通過引進智慧養老平臺,村裏已經為24名高齡、獨居老人家中安裝了智慧設備,並結合農村互助養老服務體系搭建應急響應機制,實現對老年人多維度守護”。

  適應數字化變革的鄉村服務供給,讓越來越多群眾從中體會到獲得感、幸福感與安全感。渝北區副區長李義奎告訴記者,“近年來,我們通過智慧養老、平安鄉村等多個場景的智慧化應用,推動鄉村與城市公共服務資源一體化共享,有效突破了鄉村在醫療、政務、文化生活等方面公共資源和服務能力不足的困境”。

  針對農村地區社會化養老服務起步較晚,養老設施、技術要素滯後等問題,渝北區創新推出了“適老化改造+互助養老服務+智慧養老服務”的解決方案,推動“互聯網+醫療、養老、社保”落地鄉村,構建“醫、養、科技”三位一體智慧健康養老服務體系與覆蓋全部農村基層醫療機構的遠程診療網絡。“截至目前,渝北區已在鄉村地區開展遠程會診2800余次,簽發電子社保卡105.8萬張,新農合電子憑證激活33萬人,村鎮衛生機構電子病歷使用率達100%。”渝北區衛生健康委副主任鐘衛民説。

  為擴大鄉村數字文化産品的有效供給,渝北區搭建“公共文化雲平臺”,通過建設有聲圖書館、推出網絡藝術課堂等方式,推動城鄉數字文化資源互聯。同時,加大優秀鄉村文化資源數字化轉化,開發了一批反映農村生産生活的數字文化産品和服務,增強了農村居民的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

  “互聯網+政務服務”向鄉村延伸覆蓋,打通了群眾辦事“最後一公里”。通過三級政務服務體系建設,渝北區2300余個事項進駐網上政務服務平臺,實現行政村政務服務代辦點全覆蓋,政務、財務網上公開比例達100%,鎮街一級政務服務事項網上可辦比例達99.3%。

  渝北的鄉村數字化探索仍在路上。“建設數字鄉村,跑出鄉村振興加速度。”渝北區委副書記、區長廖紅軍説,當前,渝北區正以數字技術與農業農村深度融合為主攻方向,大力發展鄉村數字經濟,力爭到2025年,全區農村互聯網普及率達70%以上,農業生産數字化水準達35%以上,讓群眾在數字鄉村建設中獲得感更足、幸福感更強、安全感更有保障。(記者 吳陸牧)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國際在線重慶頻道聯繫方式   電話/傳真:023-68386677   內容熱線:13996277388​   投稿郵箱:cq@cr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