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在京揭曉,重慶共有6個項目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其中自然科學獎1項、科技進步獎5項;牽頭完成2項,參與完成4項。
在多個領域提升重慶科技創新顯示度
近年來,重慶市全面實施科技創新和人才強市首位戰略,著力構建“416”科技創新佈局,加快建設數智科技、生命健康、新材料、綠色低碳4大科創高地,系統重塑市域科技創新體系,科技成果競相涌現,為重慶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提供了有力支撐。
此次重慶獲獎的項目涵蓋了生命健康、土木建築、先進材料、交通運輸、地下工程等多個領域。
其中,由中國工程院院士、陸軍軍醫大學專業技術少將教授吳玉章牽頭完成的“免疫細胞新亞群及其調控機制”項目,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由重慶大學教授楊慶山牽頭完成的“高層建築風振分析理論與降載減振技術及其應用”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由重慶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參與完成的“高性能銅及貴金屬絲線材關鍵製備加工技術與應用”,深藍汽車科技有限公司參與完成的“面向大規模産業化的動力電池研發與製造關鍵技術”,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口腔醫院參與完成的“骨性錯頜畸形防治新技術體系的創建與臨床應用”,重慶中環建設有限公司參與完成的“地下工程安全精準爆破技術創新與應用”,分別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從0到1”的原創能力不斷增強
加強基礎研究,是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多年來,重慶市持續加強基礎研究、突出原創、鼓勵自由探索,一批科技工作者立足實際,凝練核心基礎科學問題,“從0到1”的原創能力不斷增強,産出了許多基礎研究原創成果。此次吳玉章院士牽頭完成的“免疫細胞新亞群及其調控機制”項目就是其中之一。
據介紹,“如何誘導比疾病自然狀態更優的免疫反應”是制約免疫治療、疫苗研發的關鍵科學問題。對此,吳玉章院士團隊以“挖掘使用最優預存免疫”為全新切入點,在國家863計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支持下,歷時15年,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
比如,團隊在國際上首次鑒定並命名了對殺滅病毒和腫瘤細胞有重要意義新的人體免疫細胞亞群(T細胞亞群),闡明瞭該細胞亞群的演化路徑及其調控人體免疫的機制,開闢了國際細胞毒性T細胞(CTL)新亞群研究領域,更新了學術界的傳統認知,被國內外同行在重要學術刊物以及學術專著正面引用、評述,得到高度認可,並被國內外用於急性、慢性感染和腫瘤的臨床救治。
據悉,該項目相關研究成果被寫入了《中國成人2019冠狀病毒病的診治與防控指南》和研究生教材《免疫學前沿進展》,支撐了國際上第一個模擬抗原乙肝治療性疫苗進入Ⅲ期臨床試驗,同時還獲得首個膠質瘤通用CAR-T獲FDA孤兒藥認定,為防治急、慢性病毒感染、腫瘤和自身免疫病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撐,潛在應用價值巨大。
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深度融合
據介紹,此次獲獎的科技項目與重慶市“416”科技創新佈局和“33618”現代製造業集群體系高度契合,通過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深度融合,推動了相關行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成果産業化實現突破,有助於加快形成新質生産力。
比如,由楊慶山教授帶領團隊緊密結合行業重大需求,針對高精度風振分析理論、合理抗風設計方法與高效降載減振技術三大挑戰開展持續攻關,創新發明瞭系列風洞實驗裝置與技術,提出了氣彈風振響應分析理論,建立了不同工程條件下的高層建築抗風設計方法,形成了系列經濟、高效的降載減振技術。目前,相關成果已成功應用於包括深圳平安中心在內的國內外高層建築250余座。
由深藍汽車參與完成的“面向大規模産業化的動力電池研發與製造關鍵技術”項目,是在我國汽車産業面臨新能源轉型重大戰略機遇下開展的,我國産學研用單位聯手開展了艱苦攻關,突破基礎材料、電池系統和工藝裝備等全鏈條關鍵技術,創立了國際領先的動力電池自主技術體系,實現了完全自主的産業化供給能力。
深藍汽車總經理鄧承浩表示,作為參與完成單位之一,深藍汽車不僅承擔了高比能安全動力電池的乘用車應用技術開發、性能驗證和推廣應用工作,制定動力電池安全防護最嚴苛的驗證體系,開展了本項目動力電池的乘用車工況可靠性、全氣候適應性、全天候安全性的性能綜合驗證,還主持研發了本項目動力電池車載應用的整車平臺和系列車型,協同開發動力電池整車綜合熱管理系統,實現項目成果在乘用車領域的規模化應用,這也將助力重慶市打造萬億級智慧網聯新能源汽車産業集群。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有3項獲獎項目由重慶市3家科技企業參與完成,佔比50%。這些企業在各自領域均為領軍企業、骨幹企業,由此也説明,重慶市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更加凸顯,創新引領作用進一步增強。”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記者 張亦築)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