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生物智慧製造研究院轉向千億級市場
2024-11-15 09:45:41來源:重慶日報編輯:付意菲責編:周利宏

  原標題:勇敢突破“舒適區” 重慶生物智慧製造研究院轉向千億級市場

  面對一個幾十億元、“專業對口”的市場,大多數企業和研究機構,都會謀劃如何提高産品競爭力,在市場中佔據更大的份額。

  位於兩江新區的重慶生物智慧製造研究院(以下簡稱研究院)卻另辟蹊徑,從今年9月開始,跳出“專業對口”的骨材料市場,直奔千億元級別的更大市場,並且已經得到了投資機構的青睞。

  為何研究院敢於突破“舒適區”迅速轉向?這一切,都要從改革説起。

  不甘心“小有成就”,研究院大刀闊斧搞改革

  2020年,研究院在兩江新區掛牌成立,核心科研團隊來自醫療行業,主攻運動康復。研究院掌握了一大批生物材料的原創技術、專利和相關的醫療許可。

  例如,研究院開發了可降解的生物醫用材料,貼上後無需專門去除,更有利於患處癒合。從整個國內市場來看,運動損傷修復市場規模大約在幾十億元。手握原創技術和産品,研究院也不愁“過日子”,那麼為何要改革呢?

  “因為我們的目標不僅僅是‘過日子’,也不滿足於‘小有成就’。”研究院院長謝海瓊介紹,一種生物材料,可以對應多種適應症,其經濟價值、社會效用,也可數十倍、數百倍增長。

  還是以前述的可降解生物醫用材料為例,做成貼敷産品,可用於燒傷部位修復;做成心臟補片,能幫助心肌梗死部位再生;用於醫美領域,則能開發出除皺效果自然、不會“腫臉”的“童顏針”。

  醫美市場的規模,達到了千億元。這一機遇,必須抓住!

  突破“舒適區”的決策,趕上了改革的東風——今年8月,按照兩江新區對深化科技創新服務機制改革的部署,研究院召開了改革轉型會議,原本60人的團隊,直接縮減到了31人。“船小好調頭,留下的全是精兵強將。”謝海瓊説,31名員工中,23人搞研發,其中博士9人,碩士7人,嚴格執行“人員跟著項目走”。

  曾經搞科研“全包”,現在把精力用在刀刃上

  改革給研究院帶來的最大變化,就是打破了過去搞科研轉化“全包”的模式。

  什麼叫“全包”?拿裝修打比方,從畫設計圖開始,買材料、施工等全由裝修公司負責,就是“全包”。在科研和轉化中,“全包”就是從原創性研究開始,到初步成果轉化、中試、融資、生産、行銷、售後等全由研究院來負責。過去,研究院的60名員工,一半以上都負責研發之外的工作。

  其實,“全包”模式並非不可行。此前,研究院已獲發明專利授權12項和5項計算機軟體著作權,還設立産業運營平臺公司,孵化4家企業,推出足底快速診斷儀、下肢外骨骼康復機器人等市場青睞的智慧醫療産品。

  但這一模式的短板也很明顯:從研發到市場轉化,過去都依靠財政資金托底。核心競爭力不足的研發機構,會面臨後勁不足、造血能力差的困境。

  因此,今年以來,兩江新區積極探索財政資金以撥投結合的方式,加快新型研發機構市場化改革,深化撥投結合、先投後股,打通成果端、中試端、創業端孵化鏈條。

  研究院改革後,兩江新區也給予了運營扶持資金,引導更多社會資金前來投資。而研究院的31名員工把精力用在刀刃上,更注重原創研究、生物製造産品研發及技術服務工作,後期的商業化工作則交給了更專業的人去完成。

  不僅自己搞研發,還提供全套定制研發服務

  目前,已經有多家投資機構對研究院的生物醫用材料表示出興趣,謝海瓊的手機常常響個不停。

  研究院目前聚焦于兩大生物製造方向:合成生物學平臺(含生物醫用材料研發)、幹細胞和外泌體研發平臺,並繼續實施醫療器械CDMO技術服務。研發的醫療器械領域新型耐磨涂層材料、可降解材料及其製備工藝已邁入産業化應用階段,完成了4項關鍵性成果在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的醫療器械主文檔備案工作。

  另外,研究院自身的硬體和經驗,也可以轉化為一項很有價值的服務——“醫療器械設計開發、品質體系及註冊全流程服務”的CDMO(定制研發)核心技術服務。

  先説硬體,研究院位於兩江新區金星科技大廈5樓,1000平方米實驗區中,配有百級、萬級GMP潔凈間、智慧裝備實驗區,設備完備。

  再説服務,研究院的工作人員對於醫療器械取證、專利申請等有豐富的經驗,可以為成果轉化提供全套的服務。

  目前,研究院已承接西南醫院、東南大學等單位的技術委託服務合同,與兩江新區人民醫院簽訂了全面合作協議,還與一家外資投資集團簽訂“細胞制藥科研技術服務及産業化轉化”合作協議。

  “我們要通過改革,發揮更大的價值。”謝海瓊説,後續,研究院會視情況“招兵買馬”,有針對性地擴充隊伍,為兩江新區生物製造行業孵化和培育“獨角獸”,並帶動産業鏈上下游企業形成産業集聚。(記者 申曉佳 張錦輝)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國際在線重慶頻道聯繫方式   電話/傳真:023-68386677   內容熱線:13996277388​   投稿郵箱:cq@cr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