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正處於起步成勢的關鍵期——重慶空天信息産業如何競逐千億級
●截至2024年,重慶空天信息産業已聚集上下游企業超100家,産值超300億元
●初步形成涵蓋“晶片模組—終端製造—系統集成及運營服務”企業主體矩陣及産業鏈
3月末,重慶空天信息産業接連落子——35億元航空配套開工、42億元低空經濟項目簽約、航空鈦合金生産線啟動……重大項目的不斷落地,正是重慶空天信息産業加速起步的縮影。
“作為中國西部重要城市,重慶是國內空天信息産業發展的領先地區之一,但客觀來看,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等發達地區相比仍存在差距。”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會長于賢成曾表示。
重慶市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説,目前,重慶空天信息産業正處於起步成勢的關鍵期。
在關鍵時期,重慶有哪些非常之舉?在起步階段,重慶如何精準定向?競逐“空天”賽道,重慶還面臨哪些難題?就此,記者進行了探訪。
政策加碼:從“藍圖”到“施工圖”
“航天雲際是中國四維測繪技術有限公司所屬子公司,2024年10月落地兩江新區,11月就完成工商註冊並開始運營。”3月28日,航天雲際時空信息技術(重慶)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航天雲際)總經理助理李哲告訴記者。
李哲坦言,選擇落地重慶,一個重要原因是,當前,重慶對空天信息的戰略佈局、産業規劃、政策支持給予公司極大的信心。
事實上,航天雲際的判斷,也是廣州海格通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格通信)選擇重慶的重要因素。
作為國內一家知名的上市公司,海格通信在去年6月宣佈投資設立重慶海格時直言,“重慶市關於空天信息及北斗産業發展的支持政策,與公司産業發展規劃高度契合,能夠為公司落地重慶、拓展西南地區業務形成牽引和助力。”
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近年來,重慶為推動空天信息産業起步,正持續完善頂層設計,不遺餘力釋放政策利好。
早在2021年,重慶就將空天信息産業納入“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規劃部署低軌衛星移動通信、空間互聯網和量子通信網等未來網絡設施;
2023年,重慶提出打造“33618”現代製造業集群體系,以衛星互聯網為代表的空天信息産業位列未來産業集群之首;
同年,重慶印發《關於加快推進以衛星互聯網為引領的空天信息産業高品質發展的意見》,首次提出打造千億級空天信息産業集群,繪就發展藍圖;
2024年3月,《重慶市以衛星互聯網為引領的空天信息産業高品質發展的行動計劃》出臺,聚力實施10項行動,將産業“藍圖”分解為“施工圖”;
當年9月,《重慶市未來産業培育行動計劃(2024—2027年)》推出,將空天信息産業作為高成長未來産業,明確提出“優先發展”;
3個月後,《重慶市支持空天信息應用和産業發展若干政策措施》《重慶市空天信息應用和産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辦法》接連印發,從制度保障到真金白銀全覆蓋,加速為空天信息産業發展鋪平道路。
2年內,重慶密集出臺5部重磅文件,“押注”空天信息産業的決心和雄心毋庸置疑。
事實證明,政策利好的充分釋放,獲得資本市場的熱烈響應。2024年,中國星網、中國四維、廣州海格、長沙北斗院、率為科技等一批知名企業紛紛簽約落地,加速搶灘重慶市場。
截至2024年,重慶空天信息産業已聚集上下游企業超100家,産值超300億元,初步形成涵蓋“晶片模組—終端製造—系統集成及運營服務”企業主體矩陣及産業鏈。
産業方向:
多個賽道齊發力
將白紙黑字的簽約轉化為投産放量的企業,眼下,重慶空天信息産業正邁出關鍵一步。
比如,航天雲際正補齊重慶遙感衛星鏈主企業缺失的短板。
“目前,我們的地理空間智慧(GeoAI)平臺已經上線,依託海量衛星遙感測繪數據,深度結合通信、導航等技術,為重慶在自然資源、數字孿生水利、公共安全、應急管理、城市基層治理等領域提供解決方案。”李哲表示。
事實上,重慶不少企業正深耕“通導遙”一體化場景的開發與利用,逐步打開産業新局面。
比如,去年7月簽約落地的率為科技(重慶)有限責任公司研製的第三代光子晶體光纖陀螺,將光纖陀螺成本從萬元量級降低至千元量級,産品已大批量應用於自動駕駛、能源開採等領域;
航天天目(重慶)衛星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天目一號”星座部分數據産品已獲得中國氣象局氣象數據産品業務準入,成為國內首個也是唯一一個精度和時效都滿足數值預報業務需求的商業衛星;
北斗智聯科技有限公司汽車智慧網聯産品年産能達500萬台/套,其中自主研發的“北斗高精度衛慣融合定位産品”國産化水準全國領先。
除了專注通導遙場景應用開發,航空航天領域也成為重慶發力的重點,其中方大重慶航空城項目就是一個典例。
“2024年4月,重慶與遼寧方大集團實業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建‘方大重慶航空城’。”重慶臨空經濟示範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此後,渝北與方大集團組建重慶方大航空國際總部有限公司,推動發動機維修等項目建成投用。
方大重慶航空城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發動機維修項目一期廠房建設已完工,並將於本月開展首臺發動機維修;飛機維修項目機庫已交接,C檢維修許可證即將頒發,成為重慶唯一可以進行大型寬體機維修的機庫;拆解業務將在年內啟動,預計明年業務量或將達到飽和;航空培訓項目一期廠房將在4月投産建成,首臺模擬機已從加拿大蒙特利爾運抵國內;航空租賃項目已在重慶完成3架飛機交付,帶來進出口貿易額8.5億元。
此外,當下炙手可熱的低空經濟領域,也是重慶的主攻方向之一。比如,去年11月落地兩江新區的航天時代低空科技有限公司,正著力提升重慶低空空域使用率。
“公司研發的九天航馭低空一體化綜合管控平臺(以下簡稱九天航馭),主要用於海量無人機管理控制以及低空安防。”3月27日,該公司總工程師潘超告訴記者,今年2月份,九天航馭已在永川大安通用機場初步完成功能和性能驗證,預計年內將在重慶上線,覆蓋重慶全域範圍。
潘超稱,屆時無人機的飛行申報週期將由現在10天左右縮短至1天以內,平臺可對無人機飛行實現精準的間隔控制、流量控制,將重慶低空空域的使用率提升40%。
重慶各區縣也緊盯低空經濟大做文章。
比如,兩江新區依託中心城區唯一A1級通用機場——龍興通用機場,在200平方公里低空空域持續開發各類飛行場景;在永川,大疆農業重慶區域唯一授權平臺商“重疆科技”已落戶,中國移動永川分公司開通全市首個位於機場、服務低空飛行的5G-A基站;在大足,雍溪裏低空飛行基地已建成投用,佔地2000畝的低空經濟産業園正加速建設。
面臨挑戰:
一些難題亟待破局
不過,需要看到的是,處於起步階段的重慶空天信息産業,仍面臨一些難題。
“從整體來看,重慶主要存在三個短板。”于賢成曾分析:一是産業規模不大,遠低於京津冀1123億元、珠三角1112億元、長三角地區821億元;二是市場主體競爭力不強,缺乏上市企業,産業鏈總體帶動力較弱;三是創新能級還比較弱,國家級重點實驗室、産業創新中心、技術創新中心等高能級創新平臺尚未佈局。
記者在走訪中發現,企業發展也面臨一些挑戰。比如,對於航空航天産業而言,居高不下的成本是一大難點。
當前,衛星互聯網建設已上升至國家戰略性工程,預計將在未來十年內發射上萬顆衛星。但200公斤的衛星發射成本(使用不可回收火箭)大約為700萬元,這對民營衛星企業來説,是一筆不小的費用。
“如果能將發射價格降下來,發射頻率提上去,簡化發射流程,僅微小衛星的發射市場就可能是千億級規模。”零壹空間董事會秘書陳江瀾直言。
資金投入有待發力。兩江航空航天産業投資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向陽曾透露,2012年以來,重慶在空天信息産業領域累計投入只有幾十億元,投入強度與産業定位並不匹配。
“重慶還存在人才短板。”向陽指出,高端人才往往是流通的,各地可以通過政策引入,但中端人才卻更需要培育,目前,重慶高校涉及空天信息專業數量少且學科建設水準偏低,全市相關專業人才較為匱乏。
此外,數據融通也是難點之一。李哲表示,想要實現“空天地”一體化協同發展,必須依託強大的數字底座,只有將地理、産業、人口等多維數據貫通,才能實現“數據聚合—智慧分析—場景閉環”的體系化能力。(記者 唐琴 實習生 李淩兒)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