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3.3萬噸鋼材加工七成由機器人完成 工人變身“指揮官”,重慶進入“智慧建造”時代
8月28日,藻渡水庫大壩智慧控制中心,工作人員在對總長94.24公里的施工現場進行遠程監控。記者 羅斌 攝/視覺重慶
關鍵詞 智慧建造
建設工程作為傳統行業,曾長期依賴“搬磚頭、綁鋼筋、扛水泥”等高強度體力勞動。“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是許多人對建築工地工人的印象。如今,隨著5G、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技術的廣泛應用,這一行業已悄然發生了改變。
連日來,記者在重慶多個建設工地蹲點,目睹了一場從“搬磚頭”到“按鍵盤”的巨大變革,機器人進駐工地也正成為“重慶智造”的新時尚。
“機器人工友”助陣
工期縮短150天
“準備開始起吊!”指令聲剛落,塔吊司機陳傑就在鍵盤上嫺熟地輸入一串字符,同時輕推手柄:只見塔吊巨臂平穩移動,將一捆鋼筋精準吊起,運向幾十米高的作業面。
有意思的是,陳傑此時並不在高空駕駛艙中,而是坐在離工地百餘米的5G遠程塔吊控制室內,面前是多塊高清螢幕,仿佛正在操作一台巨型“遊戲機”。
8月27日,記者在兩江新區中醫院遷建項目現場見到這一幕。作為重慶智慧建造試點項目,該項目主體結構已基本完工,目前進入內部裝修與地坪施工階段。
項目總工程師沈秋余介紹,過去,塔吊的駕駛艙離地動輒幾十米,司機徒手爬垂直扶梯得花半小時才能上去。駕駛艙內夏天像蒸籠,冬天像冰窖,並且高空作業一待就是一天,不僅風險高、強度大,效率還低。
如今,5G遠程塔吊已徹底改變傳統作業模式。無人塔吊遍佈高精度感測器,依託5G低延時通信,可實現地面遠程實時操控與全方位監測。據實測,該技術可節省人工30%,使吊裝效率提升15%。
在這裡,記者還見到不少“機器人工友”:剛剛澆築的混凝土地面,地坪涂敷機器人緩緩“走”過後,抹面就變得均勻平整;不遠處,地坪研磨機器人所過之處變得光滑如鏡,並且粉塵還會被自動吸走處理。
記者了解到,這些“機器人工友”的厲害之處還不止於此。以地坪涂敷機器人為例,它不僅可以自主設定路徑、精準控制材料用量,還能在複雜區域自動避障。相比傳統人工,它的施工效率提高超過30%,對平整度的誤差更可控制在5毫米以內,大大提升了施工品質。
在眾多智慧裝備與創新專利技術的“全面加持”下,兩江新區中醫院遷建項目預計整體施工工期將縮短150天。
大壩“強筋健骨”
背後有位“數字工友”
8月28日清晨6點,綦江區趕水鎮,天光未徹,國家重大水利工程藻渡水庫的大壩施工現場已是一派繁忙的景象。大壩填築設備操作手何嚴像往常一樣,準時坐進碾壓機駕駛室,開始了一天的大壩主體填築工作。
大壩填築是水庫建設中極為核心的工序,如同為大壩“強筋健骨”,直接關係到整個水庫的穩定性、防滲性和長期安全性。
在何嚴右手邊的平板上,一塊“花花綠綠”的螢幕實時閃爍,清晰標注著他正在碾壓的作業區域。不同顏色代表碾壓速度、遍數和壓實度等關鍵參數。這臺平板與全球衛星導航系統(GNSS)雙天線、壓實度感測器協同工作,共同構成了何嚴的“智慧工友”——智慧碾壓系統。
傳統碾壓屬高強度重復勞動,枯燥艱苦。施工時除了操作手,還需配備一名品質監督員站在車外記錄碾壓遍數和範圍。車速是否超限、振動是否達標、壓實是否均勻,全憑老師傅的經驗判斷,品質和效率難以保障。
如今,“智慧工友”徹底改變了“人盯人、憑感覺”的舊模式。
記者觀察到,何嚴這位“夥伴”本領不凡:它既是“記錄員”,可以實時捕捉每一遍碾壓軌跡、速度和振動狀態;又是“分析員”,通過色彩直觀顯示碾壓品質,提示薄弱區域;還是“監督員”,對施工過程全面監控、實時糾偏,確保大壩填築每一層都達到設計標準。
目前,藻渡水庫大壩的每台碾壓設備都已接入這套系統,降低人力成本約20%。施工高峰時,4台碾壓機同時作業,日填築面積可達一萬平方米,整體效率提升40%。
藻渡水庫大壩項目的“智慧工友”遠不止這一位。
面對總長94.24公里、實際巡檢里程約380公里的輸水線路,項目團隊自主研發了隧道進度可視化系統,成為管理人員的“千里眼”,5秒內即可獲取百里之外隧洞的實時施工畫面與進度分析,實現洞穿山川的智慧調度。
目前,在智慧化手段的加持下,工程建設跑出“加速度”——大壩總體進度達80%,預計今年10月將完成填築。
工人坐進“監控室”
機器人完成生産全流程
8月29日上午10點,成渝高速公路改擴建工程箕山隧道深處隱約傳來機械的轟鳴聲。作為全國在建斷面最大的山區高速公路高瓦斯特長隧道,箕山隧道工程鋼材加工總量達3.3萬噸,其中七成由機器人完成。
在距隧道施工面兩百米處,一座面積為3600平方米的數字化鋼筋加工廠正安靜地運轉。在傳統工地,鋼筋加工往往是最耗費人力的環節,但在這裡,記者只見到五名技術工人——他們有的在操作控制臺,有的負責看護設備運行,沒有一個人在做體力活。
現場一位技術工人設置好參數後按下啟動鍵,兩台焊接機器人便同時揮舞機械臂協同作業,幾分鐘後,鋼筋網片就已焊接完成。記者用手觸摸機器人加工後的鋼筋斷面,發現切面平滑整齊,手感近似硬幣邊緣。
“以前鋼板切割、焊接至少需要三四個人配合,累得滿身大汗效率還低,現在最多只需一兩個人監護,機器人自己就能完成全部流程。”重慶中環建設有限公司現場負責人羅浩東表示,有了機器人幫忙,工人只需在顯示屏上輸入半成品鋼筋規格、型號、數量等數據,機器人就能自動拉動鋼筋,還能將鋼筋加工成形狀不同的各種構件。目前,工廠日加工鋼筋數十噸,效率和精度都較人工實現了翻倍。
在機器人和智慧化手段的加持下,工程整體效率提升近30%,該隧道預計2028年實現全線貫通。
相關新聞>>>
從“建造”到“智造”
重慶已實施55個智慧建造試點項目
記者近日從市住房城鄉建委獲悉,自2022年我市被列為智慧建造試點城市以來,截至目前,全市已組織實施55個智慧建造試點項目,培育17家示範企業。
在重慶各大建設工程現場,越來越多的機器人正在“上崗”。以重慶智慧建造研究院研發的ALC條板安裝機器人為例,其每日作業面積可達120平方米,相比傳統人工作業,效率提升3倍以上,並減少用工50%。該機器人已在重慶科學谷、金鳳實驗室等多個市級試點項目應用,累計完成作業面積超過2萬平方米。
“我市已構建起較為完善的智慧建造政策體系、技術體系、實施體系、産業體系及支撐體系。”市住房城鄉建委相關負責人介紹,重慶正以構建“住建大腦+智慧建造”為主線,全面推進行業轉型發展。
重慶依託“政産學研用金”協同機制,已孵化7家建築機器人研發製造企業和多家數智化平臺企業,並設立規模5000萬元的全國首支智慧建造天使投資基金;首創並連續舉辦兩屆建築機器人大賽,打造全國同類賽事“第一品牌”。
區域推進方面,兩江新區已編制相關行動方案,推動中建三局重慶智慧建造中心落地;涪陵計劃到2027年將智慧建造研究院建成國家級研發中心,並培育1家以智慧建造技術為核心的上市企業。
“目前我市正加快印發《重慶市智慧建造技術應用要點(2025年版)》,進一步明確重點推廣的建築機器人和智慧裝備類型,推動多款機器人實現體系化、矩陣化應用。”該負責人表示。(記者 邱小雅)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