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美亮相第五屆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大會 彰顯生態藝術教育力量
2025-09-24 18:30:14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付意菲責編:周利宏

  9月22日,以“塑造人與自然可持續的未來”為主題的第五屆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大會在浙江杭州開幕。四川美術學院受邀參加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主辦的大會平行論壇“第二十六屆中國生物圈保護區網絡成員大會”(CRBN會議)。

川美亮相第五屆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大會 彰顯生態藝術教育力量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5-09-24_153505_594

大會合影 供圖 四川美術學院

  期間,四川美術學院生態藝術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策劃創作的《生態共生:藝術參與生物圈未來》主題展,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嚴格遴選,在杭州主會場驚艷亮相。

  據了解,該展覽構建起“生態—人類—未來”之間的感知橋梁,探索藝術在重塑自然關係、建構未來生活方式中的積極作用。展覽立足東方哲學“生命—生計—生態”的整體觀,巧妙融合科技藝術、跨媒介裝置與在地材料,選取兼具生態意涵與中國文化象徵的“竹”與“米”為創作元素,打造出10組沉浸式藝術裝置。觀眾置身其中,通過感性體驗與理性思考的交融,激發與生物多樣性、文化多樣性之間的情感共鳴與思維互動,拓展生態藝術在當代社會的表達邊界。

川美亮相第五屆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大會 彰顯生態藝術教育力量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5-09-24_153509_490

嘉賓正在觀展 供圖 四川美術學院

  展覽期間,四川美術學院與重慶市林業局舉行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簽約儀式,攜手共建“生態藝術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並共同啟動雪寶山、陰條嶺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計劃”名錄行動。依據協議,雙方將在科學研究、“三興”計劃、創新實踐、生態藝術智庫四大領域展開深度合作,築牢生態藝術基石,推動生態藝術事業蓬勃發展。

川美亮相第五屆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大會 彰顯生態藝術教育力量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5-09-24_153511_794

簽約儀式現場 供圖 四川美術學院

  此外,為迎接此次大會,四川美術學院生態藝術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還發佈了一系列階段性成果。其中,“行動中的生態藝術”特刊,通過生態繪畫、設計、手工藝、雕塑與攝影等多種藝術形式創作,深化人們對生態系統整體價值的認知,實現生態倫理與藝術審美的高度統一。“生態藝術與可持續發展叢書”《博物民族志》,從“以生命為中心”的視角出發,提出“博物民族志”這一新知識形態。“生態與生物設計叢書”《生物藝術:現實的重構》,梳理了生物藝術回應“意識危機”的獨特路徑,探討藝術家通過生物組織、生態系統構建及科幻敘事,對生命、自然、環境等議題的深刻叩問,揭示生物藝術如何拓展藝術邊界。

  近年來,四川美術學院明確“以生態藝術為戰略支點”,率先探索構建高等藝術教育綠色轉型新範式,通過舉辦“生態藝術高峰論壇”,匯聚多學科理論研究與實踐成果;發起成立“中國高校生態藝術聯盟”,搭建跨校協同創新平臺;聘請多位“人與生物圈計劃”中國國家委員會專家擔任生態藝術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學術顧問,為生態藝術長遠發展提供堅實學術支持。

  四川美術學院相關負責人表示,學校將繼續以生態藝術為戰略支點,發揮地處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和文化多樣性富集區的獨特優勢,紮根本土生態與文化系統,構建具有全球視野、民族根基、時代精神的生態藝術教育體系,打造中國特色高等藝術教育綠色轉型新範式,為美麗中國建設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注入文化力量。(文 張獻花)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國際在線重慶頻道聯繫方式   電話/傳真:023-68386677   投稿郵箱:cq@cr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