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五倍子樹,享八輩子福。”在重慶酉陽,這句流傳甚廣的民間諺語,如今成了當地農民靠林下經濟增收致富的生動寫照。近年來,酉陽縣搶抓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綜合試點縣契機,以五倍子特色産業作為改革突破口,把科技支撐作為提升五倍子産業的關鍵舉措,深耕特色林下經濟,通過政策扶持、科技賦能、模式創新,讓昔日的荒山荒地變身“聚寶盆”,讓傳統農民蛻變為“技術型新農人”,在實現生態保護與綠色發展雙贏的同時,為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勁動能。
從打工仔到新農人:荒山種出“致富夢”
“以前在外面打工,一年到頭攢不下幾個錢,兩個娃讀書都得緊著花。”回憶起過去的生活,酉陽縣丁市鎮中壩村脫貧戶陳長河感慨萬千。2019年,隨著孩子大學畢業,年事已高的他結束了在外漂泊的打工生涯,回到了大山深處的家鄉。
一次偶然的機會,陳長河接觸到了五倍子種植項目。在退耕還林政策支持下,他從租種八九十畝荒地起步,如今已發展建成400余畝的規模化種植基地。
工人在陳長河的基地鋤草 攝影 肖紅光
基地發展不僅改變了陳長河的生活,還帶動周邊村民就業。“常年有5-6個工人,忙時超過10人,一年工資支出10余萬元。”更讓他自豪的是,在他的帶動下,周邊兩三戶脫貧戶也通過種植五倍子實現增收。
2023年,陳長河的基地成為北京同仁堂健康有機産業(海南)有限公司的酉陽中藥材藥源基地,五倍子按3萬元/噸保底收購,年售商品倍約12噸,加上培育的16萬-18萬袋蚜蟲,年收入穩定可觀。“別人以前説我種這麼多五倍子是‘瘋子’,但我覺得種五倍子就像第二次談戀愛,得用心幹。現在看來,這條路走對了!”説起如今的日子,陳長河滿臉笑容。
合作社抱團發展:小農戶融入“大産業”
在酉陽縣,像陳長河這樣靠五倍子致富的農戶並非個例。以酉陽縣鴻順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為代表的新型經營主體,正通過“抱團發展”的模式,把分散的小農戶串聯起來,讓更多人共享林下經濟的紅利。
五倍子測産 攝影 肖紅光
該合作社成立於2019年,現有社員36戶,覆蓋4個村民組。其230畝五倍子標準化種植基地中,150畝高效豐産林已取得“有機産品認證”,年産商品倍約30噸。配套建設的蚜蟲培育基地和苔蘚培植區,年産蚜蟲10萬-12萬袋,為五倍子高産打下了堅實基礎。
合作社堅持“科研院校+村集體經濟組織+基地+農戶”模式,創新推出“土地入股+保底分紅”和“勞務雇傭+多渠道增收”雙重利益聯結機制。農戶以土地入股,收益按“農戶40%、村集體60%”分紅。同時,農戶可在基地從事栽樹、除草、挂蟲、采收等工作賺取勞務費,加之在林下種植黃精、紫蘇,林周養殖中蜂的“額外收入”,實現了“一塊地,多份收入”。
截至目前,合作社已帶動40余戶農戶增收,其中5戶脫貧戶戶均年增收4500元,五倍子産業真正成了當地農民的“支柱産業”。
政策科技雙護航:小倍子撐起“大民生”
五倍子産業能在酉陽落地生根、發展壯大,離不開政策的“春風”和科技的“雨露”。
據酉陽縣林業局副局長田天雲介紹,酉陽縣不僅將五倍子産業納入鄉村振興重點扶持産業,還依託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推出“三個聯動”:一是採取“政府資金引導、市場主體聯合、配套設施共享”方式完善基礎設施,建成五倍子烘乾房3座、冷鏈倉儲中心2個,推廣引用“石墨烯+納米地暖”智慧溫控系統43套,開發“微環境平臺”,集成GIS地塊管理、蟲情AI監測功能;二是根據倍農的資金需求積極辦理普惠林業貸款,以五倍子産業基地作為抵押授信,創新推出普惠金融産品,在原基準利率的基礎上下浮15%,為五倍子産業提供資金金融支持;三是針對五倍子生長易受氣候影響的問題,林業局聯合保險公司開發專屬險種,為種植戶築起“抗風險屏障”。
專家組在五倍子基地做數據測繪分析 攝影 肖紅光
科技支撐則為産業插上了“騰飛的翅膀”。早在産業起步階段,酉陽縣就與中國林科院高原林業研究所、西南大學建立合作。專家團隊長期紮根一線,攻克了“樹、蟲、蘚”三要素協調的技術難題,通過改良收蟲棚、推廣無土植蘚培育蚜蟲、研發人工挂蟲技術,讓五倍子單産從最初的5公斤-10公斤飆升至80公斤-120公斤,鴻順合作社等示範基地甚至達到160公斤,原料林綜合收益也從每畝500余元提高到6000余元,實現了“量價齊升”。
“以前種莊稼靠經驗,現在種五倍子靠技術。”陳長河表示,科技讓農民種得放心、賣得舒心。
生態經濟雙贏:“金色産業”繪就振興新圖景
如今,漫山遍野的五倍子樹成了水土保持的“生態衛士”,酉陽縣也催生出“林中結倍、林下種藥、林間養蜂、林外農文旅融合”的立體經濟格局。鴻順合作社正規劃依託南腰界紅色景區,建設“五倍子生態産業園”,打造集生産、生態、生活于一體的鄉村振興示範點。酉陽縣也計劃在五倍子産量達標後,推進“基地+深加工+銷售”一體化,進一步提升産品附加值。
從陳長河的“個人致富夢”,到合作社的“抱團發展路”,再到全縣的“産業振興圖”,小小的五倍子在酉陽已不再是簡單的經濟作物,而是串聯起生態保護、農民增收、鄉村振興的“金色紐帶”。正如當地農民甘紀平所説:“這滿山的五倍子樹,結的是‘金果’,盼的是‘好日子’,走的是‘振興路’!”(文 魯國勇)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