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非遺、鼓舞、燈光秀、微電影輪番登場 渝超賽場成為巴渝文化新秀場

豐都製作的花車“渝超神鳥”驚艷亮相。(豐都縣文化館供圖)

梁平核桃灣,攝像師在拍攝微電影《追風少年》中的外賣小哥片段。(梁平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堅甲利兵,戰鼓雷鳴,手持丈八蛇矛的“張飛”帶領隊伍衝鋒陷陣……近日,雲陽“渝超”賽場,鼓舞《張飛駕到》等特色開場表演將雲陽深厚的三國文化展現得淋漓盡致。
在“渝超”賽場,除了精彩的足球賽事,鮮活的人文和藝術元素也頻頻亮相——
在梁平,一群足球愛好者用一部時長4分33秒的微電影致敬足球;在彭水,舞龍、舞獅、玩牛等富有地方特色的非遺展示輪番登場;充滿巴渝特色的秀山花燈、銅梁龍舞也在賽場頻頻亮相……
足球為媒,文化鑄魂,“渝超”已成為巴渝文化的新秀場。
好評如潮
懷舊微電影展現球隊不凡
“輕輕笑聲,在為我送溫暖……”伴隨經典老歌《當年情》響起,鏡頭從車水馬龍的城市街頭,切換到一個個堅守在平凡工作崗位上的球員:打暑假工的外賣小哥、車間裏的維修師傅、超市營業員、酒吧駐唱歌手、網約車司機……
這是梁平一群足球愛好者為“渝超”拍攝的微電影《追風少年》。“我們想以此致敬足球,致敬夢想。”近日,梁平運虹隊隊務、《追風少年》創作團隊成員李效竹介紹,“我們一直想用有特色、有情懷的方式來致敬‘渝超’,宣傳梁平。9月中旬一天,初定了微電影的方式,隨後有了《追風少年》的大綱。”
“開拍前,區融媒體中心工作人員和教練組成員進行了多次頭腦風暴,方案確定後,就開始聯繫一部分球員參與拍攝。”李效竹介紹,部分球員的確在從事相關工作,但也有一些演繹的成分,“我們想突出的是,‘渝超’是所有足球愛好者的狂歡。這些鮮活的個體,構成了足球的靈魂。”
《追風少年》發佈後,球迷和網友紛紛留言點讚:“平凡而又不平凡。”“致敬,我們的靈魂需要夢想!”
重慶移通學院電影評論中心教師李驥點評:“踢球不需要很專業,拍電影也是。踢球要的是一種精神,一種熱血,一種沉浸其中的快樂,拍電影也是。”
重慶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張小強教授表示:“《追風少年》運用了香港音樂和電影《少林足球》的情節和元素,懷舊的內容和懷舊的形式形成了呼應。”
各出奇招
球場上展示獨特地域文化
除了微電影,“渝超”賽場上還有眾多獨特地域文化展示。
10月12日,雲陽恐龍隊首個主場比賽前,鼓舞《張飛駕到》拉開了賽前演出的序幕;隨後,群舞《朐忍流芳》演繹了雲陽這座“從恐龍脊背上走來的城市”的千年文脈;第三篇章歌舞《早面飛歌》,則講述了20多萬雲陽面工闖蕩四方的奮鬥故事……
現場導演熊竹介紹:“整場演出耗時32分鐘,通過拉歌、鼓舞、非遺展示等多元形式,展現了雲陽深厚的歷史文化和蓬勃發展的現代文旅産業。這不僅是一場比賽,更是一次了解雲陽、愛上雲陽的文化之旅。”
世界苗鄉彭水,古老的苗族文化在此代代相傳。當“渝超”的號角吹響時,非遺表演也理所當然地融入其中:從精美的苗繡,到苗族銀飾鍛制技藝展示,再到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苗族民歌《嬌阿依》、高臺獅舞,都展現出苗族人民的勇敢與智慧。
在大足石刻隊首個主場開幕式錶演中,作為重慶唯一的世界文化遺産,大足石刻和“渝超”來了場跨界碰撞。巨幅千手觀音像在時長3分鐘的燈光秀的映襯下,動感十足。隨後,市級非遺中敖火龍和萬古鯉魚燈舞,以及大足石刻造像上的人物逐一登場,讓現場球員和觀眾一秒“穿越”。
在豐都“渝超”賽場,《主題花車》《神鼓面具》等多支開場舞接連登場,用極具地域特色的表演點燃全場熱情。當神鼓敲響,綠茵場上,演員們舞姿翩翩,化身豐都千年文化長河中的一朵朵浪花,如夢如幻。
此外,秀山花燈、銅梁龍舞等非遺也被搬上“渝超”,讓賽場成為巴渝文化傳承的新載體。
專家建議
針對特色資源“打深井”
場上寸土必爭,場外各展其能。“渝超”賽場外,圍繞足球展開的“文旅大戰”同步打響。各區縣紛紛推出“觀賽+文旅+消費”的全鏈條體驗,將“渝超”的熱度,轉化為真真切切的城市“留量”。
“體育賽事IP如果能升級為文化IP、區域IP,生命力會更持久。”西南大學體育學院院長黃曉靈認為,要以體育賽事IP為核心,打造文旅專屬標簽,將賽道、場館與文旅地標深度融合,讓賽事成為城市形象的動態廣告。
“‘體育+文旅’的本質,是通過資源整合與模式創新,讓賽事流量變為經濟增量。因此,各地要加強規劃,避免同質化,才能搶佔先機,形成城市高品質發展的新動力。”中國旅遊研究院長江旅遊研究基地首席專家、重慶文旅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羅茲柏表示。
重慶理工大學旅遊管理專業教授、中國旅遊研究院專家庫專家牟紅表示:“沒想到我們‘渝超’在文旅結合方面做得這麼好。例如,雲陽表演的節目《張飛駕到》,我就覺得很有吸引力,迫切想去現場看看。”
區縣如何借助“渝超”進行文旅乃至城市行銷?牟紅建議,要找自己獨有的、最有特色的文化資源,一定要和觀眾、網友有情感上的連接,“此外,我覺得還可以和外省區市搞一些聯動,這樣一來,文旅影響範圍不就更大了嗎?”(記者 金鑫)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